青海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青海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王昆

青海省湟水规模化林场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

2013年以来,随着青海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推进,集体林地确权到户,激发了农民保护和经营林地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探索适合本省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以协调长期与短期的矛盾、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成为深化集体林改,推动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从实际出发,主要介绍青海省林下经济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青海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1


1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1青海省林下经济发展综合现状

林下经济稳步发展,势头良好。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我省林下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中藏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大幅增长,成为我省发展特色林下经济的新亮点。生产的当归、黄芪等大宗中藏药材品质优良,其收入约为农作物的5-6倍。截至2020年,我省东部主产区种植面积达到17.58万亩,成为全国第二当归集中产地。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示范带动作用显著是林下经济发展的亮点。

1.2 林下种植业

据初步调查,全省林下种植面积53万亩,以林药种植为主,形成了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林下种植发展模式。林药种植主要集中在西宁市的大通县、湟源县、湟中县,海东市的乐都区、互助县、民和县,黄南州的同仁县。目前,中药材种植已成为青海林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林业部门精准扶贫的新举措。互助县五峰乡平峰村村民王大全等9户村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200户村民参与,现在种植面积达到800亩。

1.3森林景观利用业

森林景观的利用成为发展林下经济的一条新路。全省现有森林公园23个、国家公园2个,各类型自然保护区11处,这给森林景观利用创造了好的条件。目前,农民森林景观利用的主要项目是建设农家乐、休闲茶园为主,稍具规模的有250家。全省生态旅游人数从2017年以前每年的500多万人(次)目前已突破千万人大关。

2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我省林下经济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产业化发展,部分地区对发展林下经济在认识和思想观念上存在差距。因此在谋划、指导、扶持等方面认识不到位,缺乏总体思路和规划,没有把发展林下经济放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中,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去运作,致使资源优势难成经济优势。

2.2 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小,缺乏科技支撑

我省集体林地承包到户后产权碎片化严重,且我省林地多为公益林,导致集体林权流转受限,难以实现集约化规模经营。政策性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开展林下经济发展融资困难。农民在发展林下经济时普遍存在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通电通水条件差,建筑材料和产品运输成本高,人员难进山,产品难出山,先进的种养方式难以推广,制约了林下经济的规模化发展。

2.3 市场发育滞后,信息和销售渠道不畅

近年来,青海林下经济发展虽然势头很好,但林下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信息不灵,缺少林产品销售交易平台,特色产品效益难以实现。大宗产品主要依靠外地收购商收购,价格波动大,多数以初级产品出售。产地的品质优势难以实现,导致农民收益始终处在产业链最底端。加之地域特色不明显,产品优势难以发挥。

3 我省林下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集体林权改革使农民对林地保护、开发、投资的积极性普遍提升,奠定了林下经济发展的群众基础;促进了社会资本向林业生产的流动,吸引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工商资本投资林下经济开发。

3.1 林地资源丰富,地域特色突出,气候冷凉,生态良好

青海省地理区位置独特,具有海拔梯次大,气候冷凉,日照时间长,绿色无污染等优势,林地开发的空间大、潜力也大,林地资源丰富,特色动植物种类繁多,这是我省发展林下经济的有利因素和丰厚的资源条件。根据《青海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到2025年,力争全省从事林下经济的农户达到16.4万户以上,占参与林改农户的27.1%,农民来自林下经济纯收入由目前的99.3元提高到513.5元;林下经济总产值实现62.65亿元。只要利用发挥好这些优势,林下经济将会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3.2 农民积极性高,发展势头强劲

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落实了农民对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高涨。在西宁、海东、海北等县涌现出了具备一定种植、养殖规模的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企业+农户的公司,他们利用林荫资源和冷凉气候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林药种植、生态林禽养殖、森林生态旅游等林下经济产业[9]。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林下经济面积已达33.94万亩,涉及农户1.94万户,总产值约2亿元,相比2013年分别上升了20.7%,6%和10.5%,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3.3 发展绿色生态种养殖,凝聚产品竞争力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高寒高海拔,工业污染少,依托森林资源和林荫土壤开展的林下种养殖具有绿色生态无污染的优势,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健康的消费需求,这也是我省林下经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我省林区和林缘土壤化肥农药污染少,且日照时间长,种植的林药在自然状态下生长,抗性相对较强,较外地农田生产的产品有效成分含量高,无污染;林下地被盖度高,草籽、昆虫较多,散养的土鸡补饲量少,活动量大,不易得病,用药少,较工厂化生产的产品肉质、鸡蛋品质都很好。这些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价格较同类产品高出2-10倍,其产品优势和竞争力初步显现。4 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对发展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宣传引导,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发展林下经济是建设生态林、民生林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挥林业作为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富民产业的优势和潜力,可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4.2 加强规划,突出林下经济区域特色

科学规划是林下经济发展的灵魂。我省已制定印发了《青海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5年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各地、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相关职责,将林下经济作为适宜发展区贫困村的主导产业,强化引领和指导,注重生态保护优先,突出地方特色,发挥冷凉气候优势,结合退耕还林、沙化土地治理、生态经济林建设等发展林下经济。

4.3 推行互联网+战略,整合林业产品优势,打造林产品信息化服务平台

解决当前林下产业开发普遍存在“有特色没优势,有优势没效益”的问题。发展的最终实现手段。建议从省级层面重视林产品的市场开发。积极推进“互联网+”战略,整合各地优势林产品,建立辐射全省的林产品营销网络平台,积极引进网络化销售以及线上、线下销售等先进的营销手段。同时,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和营销服务,推进林产品的品牌建设,利用森林康养业发展,揉和林产品产地销售和体验式旅游,推进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林产业开发的总体水平。5结论

林下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和林地空间资源,通过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多种手段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率和经营效益,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双赢的一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选择适合林下生长的微生物和动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种植和养殖,开展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林、农、牧综合利用,上、中、下立体开发,长、中、短有机结合,近期得利,远期得林,绿色、环保、健康、安全、节约、循环利用,复合经营的经济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能够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林荫优势和冷凉气候优势,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成为林业部门发展民生林业的主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和政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 2018, 7:187-188.

[2] 淮安区林下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J]. 园林生态, 2018, 18:96-97.

[3]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林业科学, 2018, 20:30-3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