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修补的旧工业遗址保护与改造规划对策研究——以广州红专厂保护与改造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1
/ 3

基于城市修补的旧工业遗址保护与改造规划对策研究——以广州红专厂保护与改造规划为例

徐勤怀 ,周逸影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在广州城市更新的进程中,许多工厂转变为创意产业园区,红专厂是一个典型案例。这种转变带来了相关地区城市形态的显著变化,主要涉及到用地功能的调整、道路系统的重新架构以及建筑和外部空间的重塑。用地功能根据创意园区的需要进行业态调整;道路系统统筹考虑机动车与人行的流线;建筑设计既要妥善处理老建筑,使其适应新功能并延续历史文脉,同时处理好新老建筑关系;在外部空间方面,通过环境重塑等方法,创造人性化的场所。本文以红专厂改造为例,以城市修补理念为前提,提出了旧城工业遗址保护与改造的规划对策,以探索城市特色形态区域延续、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工厂;创意园;形态转变;城市特色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展转入质的提升阶段。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城市面临着产业升级换代,许多旧工厂退出城市中心区。同时,创意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亟需大量的建筑空间。而旧工业厂房正是由于其独特的环境氛围、宽敞的内部空间、低廉的改造成本和租金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创意机构的青睐,创意产业入驻旧工业厂区并发展出创意产业园成为一种新常态。

从工厂到创意园区的转变,是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延续城市文脉特色为目标,进行的城市修补工作。如何在尊重工厂原有空间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延续城市文脉,增加人性关怀,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功能及形态区域,是一项很有意义及挑战性的工作。本文以广州红专厂创意产业园的改造规划为例,提出基于城市修补理念的旧工业遗址保护与改造的一些思考。

1城市修补概念解读

城市修补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一九九六年美国奥瑞冈州波特兰市,是由一群市民所发起的社区改造运动。他们在居住的城市中用低维护、省时省力的方法创造出公共空间,并加入创意与活力,让社区焕然一新。

2015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7年后再度召开,会议在如何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这一要点中,提出“要在规划理念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增强规划科学性、指导性。加强城市设计,提倡城市修补,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并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城市修补概念。

学术界对城市修补这一概念有比较明确认识的是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的王建国教授。他认为城市修补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转型,它不再通过圈地建设新的区域,而是把原有区域做好,更多关注棚户区和城中村。同时,城市修补不仅仅是建设方面,还包括修补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在具体做法上他提出一是要找到“穴位”。穴位就是城市中的某些关键位置和部位,是从一个局部能够引发整体的区域。找到这样的一些点,就能见效快,能够带动周边地区。二是不采取强力干预,倡导微型干预和渐进方式,整治和修补的目的,最终是要百姓认同。三是要多方参与,利益相关方需要形成对话共商平台,减少社会矛盾。

综上所述,城市修补是城市修补是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延续城市文脉特色为目标,在现实条件下进行的精细化的城市建设工作。它关注的是中微观层面的规划工作,对修补片区不应有结构性、大尺度的改变,倡导微型干预和小规模渐进式。

红专厂作为城市的特色形态区域,对延续城市文脉、留存城市记忆具有重要意义,其保护与改造应以城市修补为基本理念,采用小规模、渐进式的规划对策,实现片区功能、肌理、环境多方面的缝补,以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2红专厂背景简介

广州红专厂创意园区原为始建立于1956年的广州鹰金钱食品厂,以生产罐头为主,是中国与前苏联经济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占地约20公顷。2008年9月,为响应广州市“退二进三”和“三旧”改造的战略,罐头厂搬迁至从化。2009年7月,在政府的支持下,将罐头厂旧厂区改建成“红专厂”创意园区的计划出炉,吸引了各种画廊、设计室等创意产业机构及特色餐厅、咖啡店等的进驻。

红专厂坐落在广州市天河区东部的珠江北岸,西面为珠江新城,南面与琶洲会展中心隔江相望,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所在地区正由传统的工业区和农村向金融、商贸、文化、会展等功能转变,是广州市发展前景最为看好的地区之一。在各种条件的支撑下,红专厂以自发的模式成长为了广州最成功的创意园区,已经成为一个典范。但在兴旺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各自为政、杂乱无序和对历史文脉的破坏。为此,有必要在规划指导下进行有序的改造建设。

3红专厂现状问题

罐头厂时期,方格路网将厂区分隔成规则的独立地块,呈现出一种简单、统一的格局。厂房以前苏联风格为主,厂区内有储油桶、烟囱、水池、修车台等工业构筑物。罐头厂东侧邻新墟涌,西侧有员村支线铁路经过。

改为红专厂创意园后,道路格局仍保留原状。在园区的北部、南部及东部,大部分的建筑被拆除,北部的一块拆除空地被改造为足球场,其它的或用作停车场,或暂时闲置。在园区的西部和中部,几乎保留了原有旧建筑,仅对少量构筑物进行了拆除。整个园区新建建筑物较少,保留了油桶、烟囱、修车台等主要的工业构筑物。西侧的员村支线铁路也被保留下来,并利用火车车厢改造成为特色餐厅。

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红专厂出现了以下几点问题:

1)原有建筑大面积被拆除,破坏了历史的记忆及环境的完整性;

2)外部公共活动空间没有组织,较为零散,且环境品质较差;

3)功能分区不明,各种活动互有干扰;

4)部分旧建筑的改造破坏了原有的历史风貌,新建筑没有统一的设计指导思想;

5)机动车和行人混行,行人安全没有得到保障。

针对以上问题,规划从城市修补的理念出发,以重构功能、延续肌理、留存肌理、回归场所精神四个方面提出了红专厂保护与改造对策。

4红专厂保护与改造规划对策

4.1重构功能,适应发展新需求

对于修补型规划,功能重构是核心问题,是保障片区持续发展、保持活力的前提条件

从红专厂转变为创意园区的功能需求出发,依据土地使用现状以及园区活动的类型进行功能分区。本次规划把园区划分七个功能区:创意办公区、工业历史展示体验区、艺术教育研发区、艺术公园区、文化休闲区、特色会展区和活力商业区。

并在功能区策划不同时间段的活动,针对不同人群在不同功能区安排多元化的活动类型,支撑片区活力。

4.2延续肌理,强化形态区域特色

对于片区历史文脉的传承,肌理延续是关键。尊重历史肌理,保留原有街巷走向及尺度,不破坏肌理特色、延续片区格局。

相较于工厂相对封闭的空间特征,红专厂创意园完全对外开放,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原有以保障工业生产为目的的道路交通已满足现有的功能需求。人流量大,交通复杂,有必要以原有道路肌理为基础,对道路系统进行重新组织,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

打通与周边区域衔接的交通流线,提高内部交通系统的效率,疏通结构,增设停车空间,提高片区的可达性。打造开放式街区,串联慢行系统,连接园区各功能单元,美化步行空间,保证步行安全,还街道于行人,塑造人性化的公共场所。

4.3留存记忆,协调新旧建筑改造设计

红专厂内的旧建筑是承载工业文明记忆的物质载体,是历史文化得以延续的空间,应针对不同质量现状采用保护、改造和再利用的措施,并妥善处理新老建筑在同一区域内的协调共存。

4.3.1旧建筑质量评估

红专厂内保留下来的建筑可分为三种类型:

1)苏式红砖金字顶建筑,为园区内的主要建筑类型。主要建于50年代的设厂之初,以混合结构为主,现多数改造为展厅使用。

2)苏式平房建筑。部分建于50年代,其他建于70年代后,基本为两层,结构开始向框架结构转变。原罐头厂时期主要用于办公或者半成品仓库,现多数改造为工作室使用。

3)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基本在80年代后落成,全部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高3至5层,主要用于行政办公室。现部分用于展厅,但大多数闲置。

根据不同建筑类型,及其他评估依据,如基地状况、建筑完好程度、结构可靠性、可利用面积、改造难度、可扩展性及设备水平等,对保留下来的旧建筑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将厂区内建筑分为好、中、差三个质量等级,有针对性的提出改造策略。

4.3.2旧建筑改造策略

根据建筑质量价值的评估结果,分别制定其再利用策略:

1)保存质量好:注重延续其历史文化价值,遵循“修旧似旧”的原则,以原样修复为主,保护其外观及主体结构。同时可对内部空间进行改造,赋予新的使用功能。

2)保存质量中:尽可能保持原有的主体形象,可使用新型建筑材料进行局部的改建加建等。

3)保存质量差:原则上予以拆除。

4.3.3旧建筑改造设计手法

(1)立面整饰

这种手法主要应用于保存质量好的建筑。针对原有建筑立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加以修复,或者因功能改变在立面上做相应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手法:

1)原样修复。苏式金顶建筑是红专厂保留建筑中最有特色、保存最好的建筑类型,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和美学价值。对其外部形象的处理,应该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采取依照原样进行整修的方式,保留原有建筑特征,将历史原有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

2)包装改造。对于红专厂内建于80年代后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较低,但是结构状况良好,有很强的通用性和实用性。可采用玻璃、金属等新型建筑材料对立面进行包装改造,使其具有全新的形象。

3)植物攀附。利用攀援植物或者墙面种植技术,使绿色植物覆盖建筑墙面,使建筑与环境更加融合,并起到减少噪声和隔热降温的作用。

4)艺术涂鸦。在墙面进行艺术涂鸦,增加建筑的文化内涵与活力,活跃园区气氛。

5)扩大开窗。红专厂内的旧厂房,外立面多为小面积高窗,甚至完全是实体山墙。为满足新功能的采光要求,在局部地方扩大开窗面积,丰富立面形象、提高室内采光度。

(2)改建加建

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适当进行改建、加建,是旧建筑再利用的必要手段。改建、加建应在尊重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保证新旧部分之间的协调。红专厂中对旧工业建筑的改建、加建,多采用玻璃、金属等材料。玻璃材料不仅能解决采光问题,且能有效避免新建部分对于周围环境的压迫感,改善原有建筑的沉闷感。而金属材料施工简便,对旧建筑的依赖和破坏程度小。

1)改建

大部分工业建筑,如车间、仓库等,空间大而开窗小,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比较差,若改为办公使用,势必要改善其通风和采光条件。开设天窗和引入中庭往往是较好的选择。同时增开出入口以满足紧急疏散的要求。

2)加建

为满足新的使用要求,有时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建。有时是使用面积的加建,有时是交通系统的加建。

4.3.4新建筑的设计原则

新建筑设计顺应当代设计手法,利用简单体块的变形、扭转,有意识地区别于已有建筑,但又在肌理上与历史建筑进行呼应,由此体现不同时代建筑的类型过程,构成丰富的建筑环境。

4.4回归场所精神,重塑人性化空间

原为食品厂的红专厂,外部空间为工厂运作服务,环境较为单调。改为创意园后,外部空间成为人们参观活动的重要场所。在红专厂改造规划中,以寻回场所精神为目标,由人行路径串联公共空间节点,构建了一个人性化的外部空间。

4.4.1公共空间节点

每个节点都是一个场所,尽管尺度和用途不一,但都尽量利用原有条件形成特色,既满足人的行为需求,也力求保留对历史文化的体验。

1)油罐广场

位于红专厂主要入口,为原罐头厂遗留下来的油罐,周围建筑已基本被拆除,剩余建筑体量小、质量差,场地处于荒废状态。规划将其改造为一个水上演艺舞台,以此为中心形成集文化、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演艺广场,形成红专厂对外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

2)员村支线铁路

红专厂西侧遗留的员村铁路支线,为原罐头厂向外运输成品的重要交通设施。如今,除一段铁轨结合火车车厢改造为“广州小站火车主题餐厅外,其余部分废置。

本次规划把铁路沿线改造为一个独具特色的休憩环境。

首先利用废旧的瓦砾作为填充材料,铺填在铁轨枕木之间,使其与枕木齐高,形成体验独特的人行步道。

其次在铁路线上设置三个节点进行重点设计,分别是:

—休憩亭。提取原有厂房的形式意向,以红色框架搭建,内部设有休息坐凳,并摆放各种工业化的雕塑。

—烟囱广场。烟囱广场附近的铁轨,间隔种植花草,美化环境。

—站台餐厅。在原有餐厅的基础上,新添设火车头和车厢,结合旁边的站台,形成站台餐厅。

4.4.2人行路径

人行路径是串联各个场所的通道,为行人提供动态体验环境的线路。人行路径的设计要体现人性化的尺度,也要形成多层次的空间序列。

1)人性化的尺度

在步行路径的设计中,人性化的尺度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舒适性等心理感受。道路宽度是设计关键,以行人能够不受阻碍地徜徉为标准,规划把人行道分为两个级别,主要步行道考虑可供四人并排通行,次要步道考虑两人并行。

同时,在步道上也适当地做出弯曲变化,形成趣味步行空间。

2)多类型的节点序列

沿着步行道,设置植被空间、休闲空间、集散空间三种类型,分别与附近建筑功能相对应,形成丰富的序列。

植被空间主要位于创意办公建筑附近,向公众开放的程度不高。以植被覆盖为主,并结合设置景观小品或休憩设施。

休闲空间以休憩设施为主,主要位于餐饮、购物等公共性建筑周边。软硬质铺地相间布置,为人们提供环境良好的休憩场所。

集散空间主要结合展厅等大型公共建筑设置,以大面积硬质铺地为主,供人流集散。

5结语

工业遗址是人类工业文明的载体,记录了一个时代社会经济、技术发展等重要历史信息,见证着城市发展的轨迹。本文通过广州红专厂创意园区的改造规划,从重构功能、延续肌理、留存记忆、回归场所精神四个方面探索了这类地区在城市修补背景下的规划对策。在土地得到充分再利用的同时,实现了工业旧址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创造了一处负载城市发展历史记忆的特色形态区域。

参考文献

[1]杨宏烈.广州工业遗产保护方略初探.城市发展研究,2008(3)

[2]叶雁冰.旧工业建筑再生利用的价值探析.工业建筑,2005(6)

徐勤怀,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六所副所长。

周逸影,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