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6
/ 2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赵远明

新会区人民医院   广东江门529100

【摘要】目的: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21.04——2022.01期间收诊的急性脑梗死病人设为主体,以回顾统计背景筛选共计70名,信封法下分设常规组、实验组,每组35名。予以常规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予以实验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比组间患者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量表)、运动功能改善评分(FAM量表)。结果:干预前,两组对比NIHSS、FAM评分无差异性,P>0.05。干预后,相较常规组,实验组NIHSS评分更低、FAN评分更高,P<0.05。结论: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损伤,恢复运动功能,建议普及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神经功能;运动功能

    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可由血液动力学异常、血管异常等因素造成大脑动脉的堵塞和狭窄,其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脂症、冠心病、肥胖等。作为临床多发疾病,患病后多呈危急重症性,因此患此类疾病者通常会送往临床急诊科进行救治。此疾病发病突然、异常凶险,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极大威胁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求急诊护理工作也要保证规范化,提高急诊工作效率[1]。时间是抢救工作生命的重要因素,故而急诊护理工作优化流程,也对控制疾病进展有重要作用。旨在缩短急救时间、保证急救效率,对维护患者良好预后、减轻神经损伤意义明显。基于此,本统计在2021年4月~2022年1月期间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工作成效,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线性资料

    于我院2021.04——2022.01选出急性脑梗死病患共计70名,信封法下平均分组,即为常规组、实验组每组35名,予以不同急诊护理方案。纳入标准:1.经脑部MRI、CT检查确诊急性脑梗死;2.患者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患精神疾病或神经功能障碍;2.存在肝肾功能障碍症状;3.存在其他脑部肿瘤疾病。

    常规组:男患20名、女患15名;年龄28-73岁。实验组:男患19名、女患16名;年龄26-72岁。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入院后检查基本生命体征,安装心电监护装置随时观测患者的血压、呼吸等指标。完成凝血功能检查、血糖检查,患者若呼吸不畅,应及时建立氧疗。记录患者患病史、过敏史,判断患者实际情况,以此考虑是否需要通知神经内科医师进行联合会诊,为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实验组:成立院前急救小组,挑选科室中资历深厚、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加入小组,由护士长带领对所有小组成员进行急性脑梗死的知识强化培训与急救护理措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各种急性脑梗死病情的识别以及紧急情况处理能力,所有成员必须拥有急诊救治观念、责任意识以及工作态度。在科室建立通讯中心,护士长肩负协调员职责,协调各个部门的护理工作。完善建立急救流程,其中包括影像学检查、预检、转运治疗、病情评估等,全程跟踪患者的诊治过程,让每个护理步骤有据可查。衔接急诊脑梗死治疗环节,保证急诊科接到电话后可迅速出诊,为患者提供急救治疗干预,并与家属保持联系,做好病情基本评估。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方便对患者完成所有基本检查并在三分钟内迅速评估患者病情,与各个科室保持联系,方便在最短时间内施治。准备好所有急救药物以及医疗物品,方便及时溶栓处理缩短患者药物起效时间,规范救治流程。患者进入抢救室后,立即迅速为其建立静脉通路、氧气支持、血压监测,完善各项生化指标结果。护士长协调抢救过程分派个体抢救任务,明确是否有溶栓禁忌症,记录基本生命体征。溶栓后观察患者是否有脑出血、脑水肿趋向,依照医嘱温和控制血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改善评分,分别使用NIHSS量表、FAM量表。

1.4统计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资料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前

    常规组NIHSS(21.20±2.02)分、FAM(53.02±2.11)分;实验组NIHSS(21.17±2.00)分、FAM(54.00±2.20)分。两组对比未见差异性,对比差值T= 0.062、1.902,P>0.05。

干预后

常规组NIHSS(10.11±2.08)分、FAM(65.67±2.60)分;实验组NIHSS(6.24±2.10)分、FAM(73.48±2.15)分。可见实验组NIHSS低于常规组、FAM高于常规组,对比差值T=7.746、13.695,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作为多发性临床综合征,会造成患者脑部血流运行障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脑组织内容易发生缺血缺氧症状,严重情况下会导致脑部神经发生无法逆转的损伤。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严重,急性脑梗死患病人数也在提升。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与优化使得脑梗死疾病的临床致死率得到明显控制,但相应的会产生一些后遗症例如肢体功能障碍,对此需要介入有效护理手段,从急诊救治过程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不同人的脑部缺血缺氧耐受程度存在差异,急性脑梗死早期发病脑组织中神经元存活可能性更大高,需要介入有效措施恢复患者的脑部供血,改善受损神经功能。通过优化急诊护理流程使不同急救护理环节衔接密切,能够缩短急诊救治时间,重新量化管理急诊护理流程,尽可能控制抢救、转运、检查等多项工作所用时间,提前准备溶栓快速达到溶栓时间窗,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脑部供血,使大脑功能恢复至理想化状态

[2]

    结果可见,干预前,两组NIHSS、FAM评分对比P>0.05。干预后,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FAN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理想,建议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帆,郭莹.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05):161-163.

[2]王颖. 护理流程优化干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继续医学教育,2021,35(12):14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