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提质改造工程面临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2

耕地提质改造工程面临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陈夏錶

藤县岭景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是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一项创新举措。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生态国土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土地整治的战略要求的提出,耕地提质改造工程面临着新的要求和转变。本文分析耕地提质改造工程面临的问题,探讨在新形势下,耕地提质改造工作的发展和改进。

关键词:耕地;提质改造;土地整治;乡村振兴;生态建设

为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及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以耕地规模化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利于促进大范围的耕地提质改造,从而实现我国基本耕地数量和质量始终保持动态平衡。为了破解我国耕地动态流转的无序化运作、新补充的耕地缺乏规模效益的困局,必须完善相关耕地提质改造工程的规划布局工作。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村庄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脱贫攻坚的深入实施,全面推进国土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土地整治的战略要求,耕地提质改造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转变。

1.耕地提质改造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耕地提质改造效果不明显

耕地质量提升是针对当前耕地质量评价等级较低的耕地,通过耕作层土壤改良、农业生产条件完善等方式,提升耕地质量。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17)规定,旱地为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紧靠引洪灌溉的耕地;而水田则是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旱改水”,即旱地改造为水田,是将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改造为种植水稻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主要通过土地平整、修筑灌排设施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且结合生物措施等使旱地升级改造为种植水生农作物的水田。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通过采用物理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措施等对低等别、中低产田及存在提升潜能的耕地进行提质改造。据统计,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效果不明显。

1.2 改造区域分散,未形成规模化效益

集中连片是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实施需要考虑的因素。经济建设过程中,往往占用的是地势平坦、水热条件较好的耕地,而新补充的耕地区位条件相比以前较差,同时由于缺少合理的规划布局,致使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区选址欠佳,表现为耕地提质改造区域分散,耗费较多人力、财力和物力,未能实现集中连片,最终整体规模效益较低。

1.3 项目内容单一

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内容以土地平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道路建设等物理工程建设为主,项目建设内容较为单一,缺少农田防护林等农田防护措施建设,同时还缺少对农田生态系统修复等生物工程以及农田景观建设等建设内容,由此将会导致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区整体生态环境效益较低,无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均衡发展。同时,耕地提质改造项目缺乏对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考虑,未能将因地制宜发展理念融入到耕地提质改造项目中。

1. 4 后期监管难度大

由于耕地提质改造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而且改造效果在短时间内并不显著,其需要政府农业部门通过长期的观察监控进行监管。据相关资料显示,为评价耕地生产力水平不仅需要对土壤的物理、化学等指标进行定期检测,还应对单位面积内所产出的农作物数量进行测算,另外还应综合考虑气候、灌溉等因素对于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因此,耕地提质改造工程的后期监管工作难度大、任务重。

2.改进措施

2.1 科学改良土壤,推进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

耕地提质改造整体效果不佳主要在于耕作层土壤质量较低,致使耕地产出率低,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因此,对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区耕作层的土壤改良显得尤为重要。土壤改良主要运用物理工程措施、化学改良剂及生物工程修复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提高土壤肥力。然而该技术方法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土壤改良进程较慢。项目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区域条件、不同供需要求合理匹配表土剥离区域和覆土区域,尽可能降低表土堆放时间和运输成本,这就要求各部门之间紧密协调,建立统一的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匹配供需区域。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多数质量较好、土壤肥沃,为了保证耕地提质改造项目竣工验收后耕地质量不被破坏,建议自然资源部门将项目建设区划入重点保护区范围,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信息化动态监测手段,加大监管力度,防止违规违法进行非农建设,破坏耕地。

2.2 全过程技术指导,落实耕地提质改造的规模和布局

耕地提质改造整体规划、选址、工程设计、项目实施及竣工验收等全过程需要相关技术指导,建议自然资源、农业和水利等部门组建专业人才队伍,制定技术标准,保证耕地提质改造项目顺利进行。同时,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区的合理布局是产生规模效益的关键,并且项目区需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等要求,考虑地区的自然条件、生态条件、灌溉条件,还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便于机械化作业及后期管理维护。因此,建议在项目规划设计前,按照提质改造有关要求,结合拟开展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建设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农用地分等数据和后备资源等基础数据,筛选面积较大、坡度较小和分布较为集中的耕地斑块作为耕地提质改造建设区,并且组织实施项目区的土壤、水源灌溉及地形坡度等条件外业调查,科学选取和确定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区,实现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实施,发挥规模效益。

2.3 因地制宜系统性设计工程内容,注重生态景观建设

提质改造项目要充分考虑项目区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和安排项目建设内容。并非所有的项目都需要新建机井、水泥路面等,应结合地区实际,综合考虑降水量、地下水储藏量等因素,农田生产道路应以素土或砂石路为主,有利于土壤动物迁移及农田生态系统稳定。因此,在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实施前需要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在规划中加入因地制宜发展理念,从自然条件和生态建设要求出发,科学合理安排项目建设内容,以防止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其结果却未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另外,生态景观建设也是耕地提质改造过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以往的耕地提质改造项目均未考虑到生态景观对农田生态系统及农业生产的潜在价值,通常在项目建设中只进行土地平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道路建设等工程。建议在耕地提质改造中加入景观生态学理念,结合地区文化特色,进行生态型耕地提质改造建设,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优化农田生态系统、发挥农田的基础生态作用,提高耕地可持续利用能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4后期管护要“责任化”

后期管护是耕地提质改造工程的现实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土地长效利用的必然要求。一是建议扶绥县及时全面排查,将撂荒的或已种植非水田作物的耕地提质改造项目进行严格整改。二是要落实管护制度及管护责任,建立奖惩制度。由土地承包责任人作为项目日常管理负责人,县自然资源局、乡镇政府和村委组成监督小组,不定期的对项目的后期管护情况进行实地抽查。对于利用管护较好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管护不利、耕地质量明显下降的,采取通报批评情节特别严重的应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三是在项目预算中合理安排后期管护资金。根据项目后期管护计划和要求,一部分管护资金每年按时拨付到管理责任人,用于耕地及工程的日常管护,一部分管护资金作为奖励资金,奖励管护工作做得较好的单位和个人。

3.结语

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保护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近三十年来制定了一系列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现了从数量保护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提质改造是在补足耕地数量的前提下,通过对现有耕地提质改造、以补充耕地与改造耕地相结合方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民心工程。

参考文献

[1]于晓晨,刘伊生.我国耕地提质改造中的工程难点与对策[J].农业工程,2019,9(08):82-84.

[2]卢俊寰,雷永恒,刘谐静,吴丽叶.对广西实施旱改水提质改造项目的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2019(02):37-39.

[3]郭树斌.深入研究耕地提质改造的痛点与改进路径[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2):49+51.

[4]崔金龙.通过“旱改水”进行耕地提质改造的意义及建议[J].中国新通信,2019,21(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