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国家水安全保障规划思路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2

 “十四五”国家水安全保障规划思路的几点思考

耿继涛,刘海娟

黄河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黄河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摘要:“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实施好“十四五”国家水安全保障规划,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按照“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的要求,做好“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编制工作。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水安全保障;规划思路

  1. 水安全保障发展形势

1.1治水管水思路发生深刻转变

坚持节水优先,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落实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促进人口经济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均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两手发力,积极推进水权和水资源税改革、水价和投融资机制等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

1.2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持续提升

长江、黄河、淮河等大江大河治理深入推进,淮河出山店、西江大藤峡、泾河东庄等一批控制性枢纽加快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薄弱环节建设不断加强,重点河段和区域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强化洪水监测预报预警,精细组织调度运用,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水旱灾害防御作用,科学抗御长江、淮河、松花江、太湖流域等多次大洪水、特大洪水,成功处置多次堰塞湖险情,有效应对多次大范围干旱,洪涝和干旱灾害年均损失率分别降低到0.28%、0.05%,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

1.3水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

持续开展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石漠化等重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0万,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强化水资源调度,实现黄河干流连续21年不断流。开展京津冀“六河五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永定河北京段时隔25年实现全线通水,持续推进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等生态脆弱河流保护修复。采取“一减一增”综合措施,系统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实施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推进小水电清理整改,修复减脱水河道9万多km。

  1. 科学谋划流域“十四五”水安全保障总体布局

2.1构建“二纵六横”水资源配置格局

以“二纵六横”为骨干,连通引黄、引滦及大中型水库等其他水源,构建东西互补、南北互济、多源联保、丰枯调剂的流域水资源配置网络,提升流域供水保障能力。

2.2构建“六河五湖”水生态绿色发展格局

以“六河五湖”为重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优先保障河湖生态水量,推进地下水采补平衡,因河制宜、分区施策,打造贯穿东西、连通南北的绿色河流生态廊道,维护河湖健康,以水为脉传承水文化,实现人水和谐。

2.3完善“分流入海、分区防守”防洪减灾格局

以防洪任务重、独流入海河系为单元,以重要城市和区域为重点,坚持“上蓄、中疏、下排、适当地滞”的方针,加快完善以河道堤防为基础、大型水库为骨干、蓄滞洪区为依托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坚持科技引领和数字赋能,强化“四预”体系,科学实施水工程联调,实施有效防控、防范灾害风险。

2.4形成“一张网一中心一平台多系统”的智慧水利架构

建设覆盖河库湖泊、水利工程、水利管理活动等全要素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感知网。建设以云平台、数据资源池、应用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流域数据中心。构建以数字流场、实时映射以及数字模拟为核心的海河数字孪生平台。建成集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与调配以及其他水利业务管理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以“四预”体系支撑流域水安全保障智慧化决策。

到2025年,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基本建立,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能力明显增强,河湖生态用水得到较大改善,地下水超采总体得到遏制,防洪薄弱环节得到全面加强,流域智慧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流域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1. “十四五”国家水安全保障规划思路

3.1牢固树立水安全意识

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根本上树立水安全意识,从思想上、行动上深刻认识实施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重要性。要树立水安全意识,首先,要树立“水稀缺”的意识,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是短缺的甚至是稀缺的,我国有不少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更应增强水稀缺、水短缺甚至水危机的意识。其次,要树立“水有价”意识,水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资产,具有水资源价值、水环境价值、水生态价值、水文化价值、水经济价值等,特别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水的综合价值与日俱增。因此要加强水价值的识别、评价、实现,以此促进水安全保障能力与水平的提升。第三,要树立水灾害防范意识,尤其要针对干旱特别是洪涝灾害,加强灾害防治能力的建设,将洪水转化成为可以控制、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努力趋利避害。

3.2统筹“四水”共治关系

“十四五”国家水安全保障规划,需要从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污染严重和水灾害新老水问题的客观现实出发,抓住关键、找准重点,理清“四水”共治的策略。既要看到“四水”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也要看到不同区域矛盾的重点,抓重点带一般,统筹“四水”治理。一方面,充分认识新老水问题是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自然、经济、社会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甚至互为因果。比如,水资源短缺挤占生态用水,导致水体自我修复和净化功能减退,进而加剧水资源短缺和水生态系统恶化。因此,需要根据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方面,供给侧、需求侧协同发力,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不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区域特点,查找突出问题,把握关键环节,确定分区治理重点和策略,如华北地区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治理策略是“一减一增”,“一减”就是通过强化节水,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等措施,压减地下水开采;“一增”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调度手段,增加区域水资源的供给,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3.3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

水安全是一个复合概念,是一项系统工作,“十四五”规划实施需要水利、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城乡建设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鉴于涉水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可以考虑在流域层面加强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的组织协调作用。流域管理机构应集水资源配置、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育、水工程建运、水灾害防治等综合性涉水事务于一体。同时应该充分发挥河湖长的组织协调监督作用。当然,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按行政区划分河段设置河长的河长制,充分考虑河流的源头、上游、中游、下游一体化管理,针对每条河流、每个湖泊,设定一个或若干个(联合)总河长,担负起统筹整个河湖水安全保障工作的职责。

结 语: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水安全保障工作处于加快补齐短板、消除薄弱环节、筑牢安全风险底线、解决累积性问题、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水利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雨.我国水文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与成就[J].中国防汛抗旱,2019(10).

[2]马建华.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加快推进安澜长江建设[J].中国水利,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