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我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夏成功,王修文,胡悦

中南安全环境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开发低碳产品、发展低碳城市、开展碳交易试点、研究制定温室气体核算方法等多项碳排放管理工作内容,为了支撑以上工作的开展,标准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十四五”规划中将低碳经济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到规划当中,提出了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比重以及森林碳汇4个方面的指标对碳排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从标准化工作的角度总结分析了目前我国在碳排放管理领域的主要工作进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我国全面推动碳排放管理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碳排放管理;温室;气体;低碳

1政策背景

随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全面开展,碳排放管理领域的生态环境标准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近年来国家发布的政策文件,从不同角度多次强调了碳排放管理标准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国务院、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前期发布的文件主要是明确生态环境标准在环保工作中的地位,工作重点为重点行业的排放管控、产品与技术的评价标准及碳排放核算、核查标准。随着工作的推进,监管范围与监管力度不断扩大。2018年之后,碳排放权交易成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2021年之后移动源管控与协同控制被纳入统筹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碳排放管理也从标准体系建设逐渐上升到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层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政策方针的指引下,生态环境部对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建设重点任务不断细化和明确,2019年以来不断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企业碳排放核查、企业单位产品碳排放限额等标准的研究,完善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为规范碳减排工作、指导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了依据,为地方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实现碳排放管理工作标准化是推动落实碳排放目标、完善低碳发展制度体系、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和技术进步、开展国际谈判与贸易的有力支撑[3]。近年来,中国环境状况总体稳定趋好,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结构性、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压力大,亟需通过构建与发展目标相匹配的系统、科学、规范、先进的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2我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工作的进展

中国高度重视碳排放管理,全面推进碳减排工作,2014年4月,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8)成立,提出了温室气体管理标准体系框架、标准的发展计划和重点方向,涉及碳排放管理术语、统计及监测、核算与报告等领域,为国家及地方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提供指引[11]。2015年发布了部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技术规范、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相关的标准,2017年之后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得到快速发展,在补充上述三个方面标准的基础上,发布了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规范、低碳企业评价体系指南、绿色产品评价标准、能源审计技术导则、温室气体测定方法、设备节能监测方法等领域的标准,均为推荐性标准或行业标准,为碳减排工作提供了指导。此外,2016年发布《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GB18352.6-2016)、2019年发布《水泥制品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38263-2019)、2021年发布《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21)等强制性标准,在移动源碳排放、高耗能行业与移动源能耗控制方面加强了管控力度。基本形成了包括绿色产品评价、低碳企业评价、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核查、监测方法、能源审计、绿色建筑、移动源管控相关的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北京、江苏、广东、河南等省市均对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响应,探索建设能源转型、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下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北京发布了低碳产品评价技术通则、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通则、低碳企业评价技术导则,对产品及企业碳排放进行统筹管控。2020年发布了重点行业及其他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核算和报告要求,2021年发布了企事业单位及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电子信息产品碳足迹核算指南,支撑碳中和发展战略。江苏发布了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公共机构节能管理规范、节能监测、节能评估、能效对标等能耗管控和节能管理标准。广东、深圳、河南等地发布了重点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指南、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和报告指南等标准。此外,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发布了《光伏发电站建设碳中和通用规范》和《光伏发电站运营碳中和通用规范》两项团体标准。地方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促进碳排放管控目标有效落实、实现精细化管理、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转型。

3碳排放管理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目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标准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在该领域尚没有正式发布任何一项和碳排放管理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为落实“十四五”规划的相关要求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实施急需国家标准提供基础与依据

标准是认证的最主要依据,一旦标准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满足认证工作的需求,则可暂时以技术规范作为补充性的认证依据。目前国家发改委推出的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急需一批低碳产品评价国家标准。如果支撑低碳产品认证的技术依据不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发布,仅以技术规范的形式发布,这对于一个国家层面的认证制度缺少必要的公信力。而目前国家现行的几个产品认证制度都是以国家标准作为主要的认证依据。如列入政府采购制度的节能产品认证工作,目前认证产品种类有近60个,其中有超过40个是以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作为认证依据的。

3.2“十四五”期间碳排放强度降低的指标

分解与考核急需统一的国家标准作为考核依据“十四五”期间我国制定了明确的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并逐级分解到地方。参考我国节能目标的考核,其中企业能耗限额标准为其提供了明确的考核依据和抓手。而对于碳排放强度的考核目前还缺少必要的考核依据,因此急需制定一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标准和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服务量)温室气体排放限额国家标准。

3.3“十四五”期间强制性配额以及自愿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急需统一

国家标准提供技术支撑我国在“十四五”期间要逐步建立自愿性碳交易市场,以有效控制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开展这项工作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对强制性配额以及自愿性碳减排量核算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和方法,以及建立碳交易平台建设的相关信息交流、报告要求和数据接口等方面的标准。

3.4五省八市低碳省(市)以及碳交易试点

目前均已经遇到了标准缺失的瓶颈以及由于方法不统一造成不具可比性的问题目前,一些地方和行业已陆续开始制定发布企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地方标准或行业标准,比如:湖南、湖北、广西等省区已经发布了企业碳排放核算的地方标准,钢铁、水泥等行业也在制定相关的碳排放核算指南。这些工作一方面对指导企业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工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试点省市已经遇到了标准缺失的瓶颈以及由于方法不统一造成不具可比性的问题。

4结语

“十四五”首次将低碳经济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到规划当中,相比较“十四五”仅对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规定,“十四五”将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目标进行了分解,从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比重以及森林碳汇4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量化的约束与规定,这对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道路无疑是明确的信号。标准化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在推动我国节能等领域的政策实施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为了落实“十四五”规划的相关要求,主管部门应依托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相关的研究机构重点加大相关标准的制定及实施工作力度,为全面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总体工作绩效,实现我国的碳强度降低目标提供有效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姜维, 张若鹏. 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进展及展望[J]. 冶金标准化与质量, 2021, 59(2):4.

[2]陈亮, 林翎, 陈健华, 郭慧婷, & 鲍威. (2014). 我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工作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标准化(6), 4.

[3]   杨雷, 杨秀. 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