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视觉化趋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视觉化趋向研究

阴文娟

通辽日报社 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新闻可视化将视觉艺术运用到新闻呈现,是艺术与新闻的完美结合。目前学界的新闻可视化研究多将注意力集中到了数据新闻可视化,对时政新闻可视化的研究有所忽略。业界人士则认为时政新闻可视化是一个富有价值的重要课题一lk界对时政主题可视化的实践探索甚至超过学界的想象,一些媒体在时政新闻可视化方面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时政新闻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万众皆媒的时代,时政新闻也面临着用户注意力资源的竞争问题,时政新闻的可视化成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时政新闻;视觉化

前言

时政新闻一直是新闻生产的“富矿”,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内容严肃,影响力大,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典型的“硬新闻”。然而,时政新闻往往存在着报道形式僵化、内容枯燥、语言生硬等问题。中共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切实改进文风,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这意味着时政新闻的呈现形式或将发生改变。

1融媒体助推视觉化回归

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产生的信息相当于过去人类历史上全部信息的总和。在海量的信息中,视觉化的信息更容易被识别、认知和记忆。同时,视觉化的信息直观、形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内容。早在19世纪,英国医生约翰·斯诺(JohnSnow)因绘制“伦敦霍乱地图”(1854年),成功地控制了疫情的发展。约翰·斯诺医生根据死亡中心的数据,在地图上标注死亡案例的位置分布,最终找出传染源是位于布劳德大街(broadstreet)上的公共水井。可见图像的力量不容小觑。尤红在其论文《媒体融合视角下的期刊视觉设计与表达》中指出:融合媒体时期,媒体之间的竞争是渠道的竞争、内容的竞争,更是视觉化传播的竞争。进人21世纪以后,我们的媒体逐渐具备了视觉优先的意识,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更是促进了视觉的回归。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为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在上网人群的占比达98.6%。④移动网络的普及使受众在接收信息时逐渐从报纸、杂志、电视、PC端转向更加便捷的移动端。与此同时,国内媒体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不管是传统的主流媒体还是大规模的新闻网站平台,都已经进入了“融合媒体”阶段。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为了赢得竞争,抢占先机,纷纷利用其他的媒介资源,比如被称为两微一端一抖的微信、微博、客户端和抖音,并充分发挥这些媒体的共同点和互补性,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集团。《人民日报》的新媒体中心、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光明日报》的融媒体中心、河南新闻广电系统的大象融媒体集团、浙报集团媒立方等的成立,都标志着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融媒体是由中国学者和媒体从业者根据美国学者提出的“媒体融合”概念提出的。“媒体融合”也称为“媒介融合”,它的意思是指各种媒体多功能整合趋势。在传统媒体时代,文本传播(报纸、书籍)、语音传播(广播)和视听传播(电影、电视)的媒体各不相谋,单一而独立。而今天的融媒体彻底将这种割裂的局面打破。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融媒体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载体的形式,将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在人力资源、形式内容和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整合,制作包含文字、图形、视频、音频和其他传播手段的新闻产品。可以说,融媒体不仅仅包含有媒体之“全”的意思,还强调各种媒体之间的整合与交融。因此,美国传媒学者安德鲁·尼克森(AndrewNachison)认为融媒体是“印刷的、视频的、音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各组织之间的一种联盟,这种联盟是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融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可视性、可看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以及各媒体两微一端一抖的编辑越来越重视标题字体、画面、排版、整体色调等这些视觉要素。基于此,近年来包括《人民13报》《新华社》《光明网》、央视、央广、《中国日报》等在内的中央级主流媒体以及全国两会期间的新闻报道都在尝试将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作为主要传播手段并应用到多种媒介之中。这种主流媒体在报道重大时政新闻时手段和方式的集体转变,恰恰说明了在媒介13益融合的今天,视觉化、图像化传播已从过往时政新闻的辅助形式转化为重要手段。一方面视觉化的信息更适应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另一方面也基于人类认知的原始习惯本身就是视觉的。因此,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米歇尔所提出的“图像转向”这一概念。可以说,融媒体时代将“图像转向”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2时政新闻视觉化的要素分析

2.1重视人性化阅读特征

所谓人性化阅读,就是指传播内容要以用户为本位,呈现形式符合人类的视觉习惯。首先,长图的设计的确适合了手机窄屏阅读的特点,然而受到屏幕大小的限制,往往出现图表中文字过小,难以识别;图片上传压缩后不清晰;以及由于电脑和移动终端的显示器的不同而出现色差等问题。其次,信息化图表的制作应“因地制宜”,长图适合手机终端观看,然而相比于纵向阅读的长图而言,横向的图片更加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由于人类的左右眼是横向排列,市场上大部分银幕产品都是宽屏的,16:9的比例理论上更加适合人类的视觉习惯。信息图表,尤其是以电脑、平板电脑等横向屏幕为终端的信息图,可以尝试横向的构图模式,让读者以最舒服的状态观看信息图。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的可视化应用研究指出,首先“人类可识别物体”即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元素最容易让人记住;另外色彩丰富的作品比单一色调的更让人印象深刻;拥有圆度的作品比那些条形图和线性作品更容易增强人的记忆性。信息化图表的制作并不是仅仅画一张图那么简单,如果将人类的视觉习惯纳入图表制作的考量范围之内,甚至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增加动态的信息图表,提高趣味性

目前国内关于时政类的信息图表多以静态图表为主,缺少和读者的互动。然而互动式信息图表借助互联网技术和媒介融合的传播理念,突破了传统信息图表符号单一、缺乏趣味的局限,以传受互动来提升传播效能。在交互的信息化图表设计中,国内的财新网可以说是排头兵。财新网可视化实验室在微信客户端相继推出系列反腐报道,采用了多元的内容创作和呈现形式。以财新“打虎”系列报道为例,适当地带入了游戏元素,吸引年轻读者的关注,《你对反腐600天的成绩了解吗》《贪官连连看》以单选题形式让受众一一作答。这类报道严肃又不失活泼,一扫读者对时政新闻枯燥无味的刻板印象。

2.3注意视觉传播的整体效果

视觉效果的构建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信息图的嵌入要和整个页面环境相适应,否则会显得突兀,再精美的图表也难以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此外,视觉传播的连续性还体现在“视觉起伏”上,版面设计风格既要统一,又要制造亮点,建立阅读起伏,防止读者出现麻钝。澎湃新闻在视觉起伏的制造上,值得国内其他媒体借鉴。澎湃新闻“美术课”栏目以报道时事新闻为主,整体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将页面整体分为三栏的布局,每张信息图表也采用微信公众号的版式,即封面图配合一小段文字叙述。然而每张封面图是动态呈现的,用户在浏览页面时不会产生疲乏感。

结束语

融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使时政新闻报道视觉化成为常态,同时还呈现出多样性、交互性、系统性、整合化、符号化等特征。可以说媒介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同时技术建构了观看的模式。时政新闻的视觉化产品开发必须关照受众群体的认知、需求和体验,让编码者和解码者的“意义结构”尽量对称,从而激发受众群体的参与性。不论形式如何改变,时政报道应始终将导向性、真实性、客观性、实效性等基本原则放在首位,在这些基本原则下,开发出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更有传播价值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朱帆,闫修彦.大数据时代报纸时政新闻的可视化探索[J].传媒,2014,06:27-29。

[2]徐腾飞,颜清华.一张图表教你读懂“两会”——信息图表在媒体“两会”报道中的应用[J].新闻界,2013,08: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