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3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万艺,韦少凡通讯作者

桂林旅游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541006

摘要:虚拟仿真一流本科课程围绕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实现内容创新。发挥一流课程的引领作用,促进其他核心专业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一流建设为标准,推动课程内容、实验教学方法、考核考评改革;加大应用型实践模块的规划、开发与建设,着培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

关键词: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基础

(一)专业学科基础

《旅游规划与开发》作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以旅游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为主体,覆盖到旅游管理学院及其他相关专业,属于专业核心课程。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现处于高阶发展阶段,在增设拓展模块、深度校企共建、持续融入课程思政、应用成果考核提升课程挑战度等方面均表现良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通过对旅游规划统计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思考,引出本实验课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校内外学生直观展示交互性统计模型,兼顾不同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差异,已展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良好效应,并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

(二)教学资源基础

本课程采用的是世界先进虚拟现实引擎Unity3D来进行仿真实验功能开发,以B/S架构设计,基于管理平台注册下载后运行。实验采用3D建模,依据真实实验场景,使用Maya和3DMax软件进行整体实验室建模,借地域优势采集数据,以广西和桂林为案例地点,围绕旅游统计中的关键指标“人次”,构建了广西游客数据库,模拟游客的旅游行为特征,从而形成实验关键数据。为课程当中,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当要素提供了充足的统计数据基础,并能够根据学生的要素选择,引导学生对实验效果进行分析、论证和反思。

(三)实验内容基础

课程系统中设置有课程内容教学模块、课程实验模块和反思与探讨模块三大模块,制定学生学习过程、实践能力考核指标上更为完善。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块,以问题导入,采用历史数据、专家意见等形式引入旅游统计的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方式,也更适合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发展。课程实验模块的数据虚拟系统是由平台系统结合历史数据,虚拟出来实验地区游客的旅游偏好特征信息,由学生在自主实验操作中,根据不同层次的空间尺度对旅游者人次进行相应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反思与探讨模块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生成的数据,找出统计结果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更准确的统计,最后给出此实验成绩的评价标准。其中,知识和技能的评定标准主要由系统预设指标自动评价,素质评定指标则结合课堂讨论和汇报环节由学习者互评、教师打分等多方法混合对实验效果进行科学评定。同时,配合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项目实践教学、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组织实施,通过实践使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直观深刻的了解在不同尺度和不同空间下的旅游规划统计分析的动态变化过程。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意识,使其成为热爱国家、关注社会,成为具有宏观格局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建设的难点问题

(一)人才培养需要结合学生基础

学生学习基础和课程学习设计路径之间存在差异,且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情况,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调研实践能力必须通过课程学习加强。因此课程重点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需要进一步根据不同专业和基础的学生进行调整与充实,如增设相关联的课程内容,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素养。

(二)教学资源需要实时更新完善

课程内容更新情况不均衡,教学资源技术支持有限,尚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知识点,其丰富度和深度无法反应社会行业迅猛发展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无法很好满足应用型本科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及能力需要。在旅游游客量的统计热点研究问题基础上,深入发掘旅游统计的现实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多途径地汇集与协调实验数据资源,逐步完善课程数据库,持续开发完善系统学习模块。另外,课程资源中国文化及思政教育挖掘深度不够,不足以满足学校教学育人及学生学习的需要,导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高级思辨能力的过程中,效果不突出。

(三)教学方法需要顺应改革创新

整体教学安排方面,由于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约束,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需要加强,在以校园内理论讲述为主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效果不突出。根据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需求,旅游规划统计分析的课程发展就要求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实施,确保实验效果,持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师资队伍需要随技术要求优化

师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在校内教师团队的基础上,通过吸纳行业精英和学术专家等智力力量,及时全面了解行业最新资讯,才能不断提高师资团队的教学资源开发技能以及教改科研能力。当前的校园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技术支持有限,授课教师在课堂面授中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存在的一定实践难度。

三、课程建设目标

(一)更新课程教育理念,保持与国家教育方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趋势同步。使课程知识与岗位需求、与国家教育标准相一致。提升师资团队教学科研能力,课程面向兄弟院校及从事旅游相关业务的企业开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

(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内容、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实践途径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共享与互助,经过计划内的建设周期成长为同类专业中有影响力的特色课程。

(三)提升课程团队建设。以一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把培养符合行业能力标准的文旅专业人才作为目标,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利用好虚拟仿真的实验课程,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不断完善课程建设中的师资配备和信息技术培训保障,确保一流课程建设的成果和实效,从而发挥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突出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时代精神和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

(五)充实课程教学资源

加大教学资源技术支持投入,保持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重构教学内容并丰富教辅资源、配套课件、习题库等自主学习资源,同时利用好学校统一购置的中国大学MOOC云平台、超星学习通课程资源等学习资源为补充性学习资料,丰富课程内容,以更好地实现人才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四、主要建设成效

(一)创新课程教学设计

提高专业教学的参与性、实践性和趣味性,基于实际行业工作需求和岗位实操能力需求来进行整体课程设计,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结合行业对中高级管理人才素质需求,确定课程基础认知,在课程理论方法基础上,将基础认知和理论学习以模块、任务的形式予以呈现,并联合优秀校友、校企合作单位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互动频繁的的课程设计。将有限的实验学时分配利用率达到最大,在还原实验研究区域内容并导入数据,使学生针对数学模型模拟解决事件是同时,带领学生深入结合实际复杂和变化的行业形势,为学生获得侵入式体验提供方法基础,快速提升学生对数据处理与统计的计算能力。授课教师通过理论知识带入和实验步骤讲解,为学生演示操作方法,全程参与实验并且加以干涉,在学生遇到困难和疑问的时候,进行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建立起专业的建模思维,锻炼他们的分析计算能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直观感受和参与到数理分析和统计的全过程中,从中掌握不同尺度和空间的数据类型的分析和处理办法,从而得到相比于传统理论知识学习,更加丰富高效的学习成果。

根据教学周期同步展开教学运行实践,注重收集教学活动过程性材料,以及近期完整教学周期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数据统计,和每次教学周期结束后收集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反馈意见。接着整理数据资料,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并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持续优化课程设计。

(二)修订考核评价标准

利用旅游规划统计分析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实现对参加该实验课程学生的操作全过程记录,并随时进行实验指导,完善评价体系,覆盖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效果、实验步骤准确度以及实验成绩评价,评价指标涵盖教师教学实验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与否,打通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结果、学习感受的反馈机制;同时采用第三方评价辅助教学评价,提高实验教学评价的公正性。根据学生和教师反馈,平台不断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收集参加实验学生、教师各方面的建议、评价与反馈信息,根据参考需要,来统计评价中最有价值的高频建议,分析下一步实验需要深入完善之处,并通过这些信息的连续积累,持续不断改进评价指标、完善评价标准,从而提升评价准确度。由于在一流课程的建设当中,对教学、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均提出了相关工作实施的要求,因此必须注重考核标准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一定要注意,需充分体现出专业学习者在参与到实验课程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平时成绩的评定从课堂任务学习、课后作业、单元测试、实践作业、课堂活跃度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考核,细化平时成绩评分标准,多数分值体现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实践参与度的过程中。在原来旅游规划与管理课程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基础之上,更加深入实验部分的区分和细化评价标准,让整个课程评价体系更加丰富和科学,也更能够考核突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和反映实际掌握知识的程度,便于后续课程改进。

(三)思政融合教学改革

在课程的内容中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教学,通过在课程中丰富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在旅游统计分析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感、责任感、文化自信感。与学校思政专任教师共同深挖旅游规划统计中的思政元素,组织行业专家和院校专家进行论证,同时聚焦旅游人才“文化自信”,课程内容上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调整更新课程内容,并开启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改革之路,持续展开课程教学交流合作,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逻辑体系和旅游统计的专业知识结构,使专业课程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教学专题。

(四)提升课程团队建设

为了保障课程建设中各项任务的落实及完成本课程还筹划组建课程教学团队。由课程负责人牵头,统筹课程建设思路并合理分配团队教学任务,进一步完善教学大纲以及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数据库案例等教学资源,团队教师梳理各章节重难点,把难点和抽象的知识点融入实验当中,坚持做到每次课后进行适当的教学反思并不断优化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在立项课程教学团队结构上,优化经验构成,充分利用好各自的优势持续优化课程,进一步提升团队年轻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利用学校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机会,积极提升操作水平,再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教学团队根据本课程实际情况,积极申报教改课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主要围绕有效开展课程的混合式教学和创新特色教学资源两个方面,持续开展课程研究和教学设计优化工作。

(五)更新课程各类资源

包括实验操作规范视频、更新课程案例内容、课堂线下实录等,根据教育部推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上线“智慧高教平台”的工作要求,继续完善实验数据,并积极将成果评选推选上线,助力解决开展实验所遇到的困难和高成本高消耗问题。同时也可以根据计划,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紧贴旅游行业,在课程建设的要求和目标的双标准中,建设一批高品质的突出旅游特色的专业教材,落实虚拟仿真实验的课程成果配套教材。持续优化和丰富各类课程资源,制作和更新课程展示视频、实录视频等传播性资源。

(六)创建经典特色案例集

首先组建旅游规划开发课程的案例集建设教师团队,收集和分类整理实验平台数据库资源,为确保案例集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做到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工作量充足、难易适中、形式规范,在案例分析与解析和统计设计上分别引导学习者运用实验中所学统计知识进行不同场景应用分析的能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旅游统计教学优势并取得较好教学成效的代表性的教学活动进行记录,总结凝练为教学成果,并逐步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在职人员开放线上教学视频和相关学习资料,扩大课程受益群体,提高课程建设的社会效益。

五、结束语

旅游规划统计分析实验虚拟仿真课堂丰富了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以新时代技术发展的鲜明特色,为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更好地融入课堂掌握理论实操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改革、优化实验实训模式、提升授课教师教学技能等方面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构建以实验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为主体的创新课程体系,实现新时代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文磊,朱慧方,孙连群,陈如霞.应用型高校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构建研究[J].旅游纵览,2022(01):62-65.

[2]马勇,余楚凤.新文科视域下旅游管理类“金课”建设的思考——以“旅游规划与开发”为例[J].旅游论坛,2021,14(02):105-112.

[3]张敏,文福安,刘俊波.高质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内涵和特征[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03):1-4.

[4]吕凤岐.新文科背景下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建设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1):57-60.

[5]刘金库,卢怡,张敏,盛潇潇.科研成果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线转化的模式——以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建设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0):58-61.

课题项目:桂林旅游学院2021年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2021xjkc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