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工作中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群众文化工作中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丁先川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乐平铺镇乡村发展与建设服务中心, 山东 茌平 252126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时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人民群众最纯真的生活向往,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意志,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包含的“见贤思齐”“自强不息”“民重君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思想,不但推动了中国历个朝代的发展,而且在当代中国社会也有积极的作用和启示,因此相关文化部门在开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要采取各种创新形式,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

关键字:群众文化;传统文化;融合

1 群众文化概念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活动主体、以娱乐为活动内容,核心内容是让群众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精神和文化的双向满足,这也是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群众可以利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来展示自己的情感以及人类劳动的整个流程,让群众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以及思想境界,这也是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魅力所在。

2 群众文化工作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2.1 传承传统文化是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方式

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清楚群众文化工作当中的主体和客体,主体就是人民群众,客体则是文化,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想牢牢把握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前进方向,就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深入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基石,而且各个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可以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是各个地区的群众文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去,充分激发群众对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以达到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目标。

2.2 传统文化需要把群众文化工作作为传承的载体

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为人民群众主动接触传统文化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让群众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加深他们对各种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喜欢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恰恰为人民群众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因此,传统文化应当充分借助群众文化工作的广泛群众性,提高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同时也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高水平发展。

2.3 传统文化能够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高水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群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当下群众文化工作得以发展的有力支撑。一方面,群众文化能够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得到有效的发展,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增强其活力。另一方面,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而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能够对人民群众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传统文化形式能够扩大群众文化工作的群体范围,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 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途径

3.1 立足本地,在现有群文设施中新增、改扩建民俗文化展示点

在大部分地域,传统民俗长期性处在自行、独立、较为自由的散播和生存状态,与全国各地群众基本建设事务管理的联络不过深。这类相对性弱化情况不但使地区群众基本建设事务管理难以达到与传统民俗结合的发展趋势,并且极大地分散化了传统民俗的传播力,区划了其影响范围。显而易见,事儿与自身不相干,对群众基本建设和传统民俗发展趋势双方都无利。二者密切配合,彼此渗入和互相促进,一加一才可以充分发挥超过二的功效。因而,新形势下群众建设中对传统民俗的渗入从有步骤、有步骤地提升硬件配置设施逐渐。立足于本地,在目前的军门设施中提升、改造民俗文化展示店。

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在地方群众文化艺术馆、工人文化宫、服务中心、广场、公园等机构、设施中开辟出一块专门场地、场所,专用于宣传、演示、展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地点实际上早已拥有了一定的实践活动。比如,每一个传统节日或假期期间,四处都是在各种各样地标建筑的周边或部位设立民俗文化民俗展览会或游乐设备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该庆典活动的繁华一部分不但具备宣传策划出色传统民俗的功效,而且还具备丰富多彩群众性活动的功能。可是,因为时间太短,趣味性过强,参加的公共或游客难以了解到或意识到其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因而,这种临时措施对军文工作中的支持力度较为比较有限。

相对性固定不动、长期性、多极化的场地能够逐步造成推动和辐射源实际效果。伴随着越来越多附近群众和异地游客的到访提升,本地军文设施的传统民俗展示将变成注重地方文化的表示标记。另一方面,游客能够体验休闲娱乐等游戏娱乐。另一方面,在军文设施中系统软件的宣传策划表明能够具有更为显著的文化教育指导意义,有利于求助者在科学性、神经性等领域获得推动和提升。这也是完成地区群众基本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策,都是弘扬传统和出色传统民俗的有利探寻,都是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3.2 依托非遗保护,扩大民俗文化知名度、传播范围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渐成热点,全国各地都有越来越多传统民俗民间文化项目争相申遗。这固然是受到发展地方文化旅游事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目的驱动,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扩大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推动力量。因此,地方群众文化建设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不妨依托“非遗”保护,扩大民俗文化知名度、传播范围。

比如,尝试将地方成功申请的“非遗”项目作为加快本地群众文化建设的引导品牌,利用品牌吸引力、影响力快速聚集基层群众加入群众性文化活动。一方面,该地区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可以利用本地“非遗”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让本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参与“非遗”学习,领略“非遗”项目的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另一方面,地方群众文化机构可以深入挖掘本地“非遗”项目背后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将之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与基地。这对突出地方群众文化事务的教育功能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提高传统民俗文化的严肃性与深刻性。

3.3 双管齐下,传承传统美德和弘扬时代精神两手都要硬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优良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涌现出一大批爱国敬业、诚实守信、见义勇为的优秀人物,虽然各个时代的道德标准有所不同,但是其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当中的“三纲五常”是一脉相承的。“百善孝为先”,中国人历来都十分注重孝道,因此,群众文化工作者可以以“感恩父母,孝亲敬老”为主题组织一场专场演出,一方面,采用小品的形式演绎出身边敬老爱亲的动人事迹,另一方面,采用戏剧的形式表演现实当中大逆不道的反面案例,让居民在强烈的对比当中加深对孝道的认识,让居民在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洗礼的同时,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4 结束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而将群众文化工作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不但能够有效推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而且能够促进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深入传播到各个社区的居民心中,不断增强我国国民的文化自信,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华续先.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思路探析[J].文化产业,2021(27):139-141.

[2]周培培.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J].文化产业,2021(17):47-48.

[3]许会锋.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J].传媒论坛,2021,4(07):111-112.

[4]侯庆.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路径的分析[J].百花,2021(03):93-95.

[5]尹升艳.群众文化建设中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渗透分析[J].大众文艺,2022(0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