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2

浅析尼克松主义出台的背景

王小梅

聊城大学   252000

摘要: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局势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西欧、日本的相继崛起和第三世界力量的日益强大,美国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为核心的“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在延续全球扩张战略的前提下改变了战后往届政府直接武装干涉和武装侵略的扩张政策,具有转折意义。

关键词:尼克松主义;全球扩张;转折;对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世界一片萧条,经济衰退严重。特别是作为战败国的德国,生产下降幅度更加剧烈。1947年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里所占到的比重,由1938年的10.3%下降到0.5%。[1]战胜的法国和英国也没有能幸免。法国在战争中损失惊人,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50%以上。英国的损失也很巨大,在战争中,英国欠下巨额战争贷款,1945年外债达到35亿美元,其黄金、美元储备及海外投资在战争中几乎耗尽,英国事实上已一贫如洗,它的“世界首富”称号已一去不复返了。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都进行了经济改革,并且在“马歇尔计划”的支援下,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更让美国政府担心的是战后的欧洲并不再是以前的一盘散沙,而是逐步走向联合。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的共同市场。1957年,六国又签订了《罗马条约》,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在196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又与欧洲煤钢联营合并,组成欧洲共同体。欧共体成立后,欧洲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1973年,丹麦、英国、爱尔兰相继加入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实力得到极大扩充,成为一个拥有3亿多人口和6.8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统一大市场。欧洲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国际经济的统治地位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二战后,由于意识形态和根本利益的冲突,美苏开始了较量,那时苏联的经济实力还远远比不上美国。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军事实力大为增长,尤其是核武器方面发展很快,除了在欧洲与美国争夺霸权外,苏联还在亚太、非洲等地加强渗透,在中蒙和中苏边境陈兵数百万,远洋海军实力也大大增加,向美国的海洋霸权发起挑战。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实力也得到增强,外交手段也日益强硬。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给欧洲安全问题带来巨大影响。因此,“美国的安全利益已受到苏联军事实力和扩张的日益威胁。”[2]

在亚洲,通过美国的大量援助和自身的去法西斯化的改革,日本恢复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强国之一。作为主要交战国,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衰退,民生凋敝,陷入了全面瘫痪之中。但是日本通过政治改革,教育改革,解散财阀,农地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打击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加速了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1950年至1970年间,日本工业生产以年均增长14%的高速度发展,出口贸易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从1955年的2.4%上升到1960年的3.6%,到1970年更是增加到6.9%[3]。到196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超越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居第二位。经济腾飞后的日本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在维持美日同盟的同时外交上更加自主。

国内方面,越南战争使美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战争不断增加的人员伤亡和国内的意见分歧最终导致美国人民开始掀起反对越南战争的运动。1968年1月1日到6月15日,全国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就有221起,到1969年春夏之交,人民反战运动更是达到了高潮。原先反对越战的人,现在更加直言不讳原先疑惑、犹豫不决者,现在加入了反战的行列而原先的政府行动支持者, 现在却站到了政府的对立面。而且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在全球范围内的众多军事基地,使得美国每年军费开支极大,巨额的军费开支又增加了财政赤字,导致通货膨胀日益严重。美元的国际收入逆差也越来越大,1970年国际市场流通的美元达到430亿,而美国自身只有163亿,大大动摇了人们对美元的信心。1969年,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为28.79亿美元,海外军事支出为33.41亿美元。1968年,一直支持越南政策的洛克菲勒财团的政治代表、纽约州长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改变了立场, 他认为越南政策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失败了,越南问题只能谈判解决。[4]约翰逊政府虽然曾进行社会福利方面的经济改革,但是并没有有效阻止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经济衰退也引发社会动荡,除了反战运动,黑人运动和女权运动更是在国内发展的轰轰烈烈,一浪高过一浪。同年的发生的经济危机更使得广大工人群众的实际收入下降,失业率大大增加,罢工运动此起彼伏,1970年罢工人数高达330万,罢工次数5710次,工人斗争矛头直指美国政府。尼克松总统不得不正视国内的种种问题,因此美国必须调整其外交和军事政策,以应对国际和国内的各种危机。

广义上来看,尼克松主义并不只是“新亚洲政策”,而是他在1970年的报告《70年代的美国对外政策:争取和平新战略》中提出的“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三大支柱,也就是和平新战略。“伙伴关系”是指美国与其盟国之间的关系,其中主要是美欧关系。1974年,北约15个成员国签署《大西洋关系宣言》,形成了美欧同盟。美欧“伙伴关系”的确立,使美国改变了以往的对欧外交中的高姿态,开始向平等对话的方式转变。在同日本的关系中,美国还特别强调日本:“应为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承担更大责任。”[5]“实力”可以理解为实施尼克松主义的基础。正如前文所提到的,从60年代末开始,美国经济开始衰退,综合实力也不断下降。但是这并不代表美国的衰落,只是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和越南战争的拖累,美国的相对优势有所下降。虽然美国财政压力巨大,但也没有中断对盟国和第三世界的援助。美国的对外援助是为了服务全球战略,不会轻易停止。“谈判”可以理解为对话。从这一点来看,尼克松政府改变了以往美国的强势外交政策。由朝鲜战争到越南战争的实践来看,直接的武力介入是不成功的。这些教训让美国的当权者认识到,除了武力解决问题以外,谈判也可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谈判的对象自然就是美国的敌对方,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苏联和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尼克松执政时期的外交都体现出了这种思想。通过谈判,美国结束了越南战争,实现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1] 樊亢:《资本主义兴衰史》(修订本),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第297页。

[2] 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内幕》,上海:东方出版社,2002年,第170页。

[3] 小林义雄:《战后日本经济》,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54页。

[4] Gabriel Kolko, Anatomy of a war:Vietnam,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odern historical experience, New York,1985. p.28.

[5]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Richard Nixon, 1970, Washton, D.C., G.P.O., 1972.pp.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