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2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李喜亮

612726198608170037

摘要:生态修复指的是对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主要是借助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适当辅助一定的人工措施,使其能够有序发展。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因此,需要遵循和谐共存,循环再生的修复原理,进行学的生态修复,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引言

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往往是以经济效益为先,而对生态效益不够关注,因此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水土流失问题所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所以相关建设单位,必须要在结合工程发展实际的同时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开展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以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化和良性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量。

1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意义

水利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水土流失。随着泥沙不断的冲蚀,水利工程的蓄水功能大幅度下降,对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存在很大的阻碍作用,同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的整体的经济效益也受到严重的影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模式的应用和创新,在一定基础上可以降低水土流失,从而让水利工程在实际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蓄水的功能。另外,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能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水库的使用的寿命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延长,从而也能让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提升。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水土保持工作顺利进行,促进植物根系生长,进而达到固土净水的目的。只有稳定土壤条件,才能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满足水土流失防治的要求。只有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在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应结合现有的坡地退耕还林和梯田技术,始终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河段疏浚设计尽量采用双断面。断面类型是指整治河段中自然优良河段的断面类型。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产生一系列的水土问题。近年来,我国工业、建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环境污染、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使环境和经济的发展一致,必须提高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相关修复技术、理念和意识。

2水利工程现状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大规模的施工建设活动,容易导致水土流失问题,在水土流失区域,大多数植被都无法快速恢复,严重时还会导致当地的生态系统彻底崩溃,只有少数物种能够存活。(1)土壤结构变化。土壤的水分组成出现了明显变化,导致生活的适应性下降。水利系统运行时会定期截流与泄洪,导致水利坝体下游与上游区域的土壤含水量发生明显变化,两个区域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引起生物组成结构出现变化,部分植物无法在变化频率较高的土壤体系中存活,导致植被系统出现崩溃,动物出现迁徙。(2)土壤流失。修建水利工程时,需要挖掘选址区域原有土层,导致区域植物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影响地底生物的生存。(3)动物缺失。由于植物生长并不是一项单一的生命活动,还需要动物参与整个生命系统,修建水利项目会破坏动物种群结构,影响整个生态圈。为了确保本地区自然资源不遭到破坏,需优化水利生态修复技术,确保生态结构的可持续性。

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3.1加大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力度

1)强化机制,加大投入。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关乎国计民生,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对水土保持事业给予有力支持。长期以来,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对水土流失治理有所忽视,在水土保持方面投入资金有限。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立项中,在项目概预算中将水土流失治理费列入,通过设置专项费用,确保专款专用、水土保持工作资金到位。2)实施分类管理和构建区域化治理格局。依据水土保持项目治理目标,并依照分类指导原则全面、积极开展工作,有机结合生态修复与生态治理,并保证各有侧重。在实施水土保持过程中,要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原则,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水利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同时,完善相关制度体系,确保水土保持符合发展要求,以保证项目的社会效益。3)全面强化水土保持,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在施工项目招投标过程中要对水土保持专项条款加以明确,确保施工道路沿线弃渣清运干净,做好整修工作,同时要求施工单位采取防护措施避免石渣下降,弃渣需运输到指定渣场堆放。相关部门需做好检查工作,提出整改意见,以保证水土保持工作得到落实。4)逐步开展生态修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在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生态修复技术手段,实施生态环境大面积修复,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创新修复措施。

3.2提升植被覆盖的比例

植被除了能发挥一定的生态功能,还有预防水土流失的作用。开展水利工程建设会不可避免地破坏周围环境。由此可见,使用有效方法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意义重大,有利于将水利工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从水土流失的角度来看,主要原因是水土保持能力持续降低。由此不难看出,提升植被覆盖的比例,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水土保持效果。另外,不容忽视的是,种植植物也能达到复原地貌的成效,可降低水土流失率。结合当地详情,选择品种适宜的植物,可达到提高植被覆盖占比的成效。

3.3优化土壤以及植物配置

水土流失目前未得到有效防控,虽然栽种了很多植物,但植物种类比较单一,设计时没有考虑土壤保护,导致土壤逐渐变硬、有机质不断减少。鉴于此,有必要引进创新、综合的方法,恢复水土保持的传统性质;不仅要理智地改善土壤,提高土壤的承载力,从植物入手合理布局,还要保证植物的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问题,如处理后要充分覆土,控制土层厚度,最好控制在30~40cm,同时要科学配置植物。另外,植物应尽量种在植物地上,以促进植物健康生长。

3.4表层土保护

在生态修复中,土壤资源质量直接影响生态修复效果。水利工程设计中,通常采用“三通一平”方式进行施工,例如开挖地土壤、填埋回填作业以及渣堆弃渣场,会对整个工程产生较大影响。后期生态恢复工作中,地表种植土壤质量下降会制约地表植被生长,使得植物生长环境恶化。做好地面种植土壤保护工作十分关键,设计期间应挖掘并存储地表土壤,做好防流失工作,施工后可以将这些土壤进行再利用,提升土壤的利用率,降低对植被的影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和施工效率,也会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建设单位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根据区域条件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方案,完善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合理利用生态修复技术,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充分发挥土地的自然恢复能力,才能在一定基础上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张丽萍.生态修复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J].珠江水运,2020(16):102-103.

[2]张尚伟.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清洗世界,2020,36(07):66-67.

[3]伏文兵,王凯.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20,39(19):181-182.

[4]何丽霞.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6):126-127.

[5]黄桂云,张国禹,吴笛.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