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30
/ 2

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冯琴

四川省邻水县九龙镇中学

一、历史教学现状的分析

理科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直接成果,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人们重理轻文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加之曾经初中历史不作为中考科目,使得历史成为"豆芽"学科和副科。后虽纳入中考,也只是停留在"读读背背"就能拿分,为升学挣得好的筹码而已。因此学生受其知识面狭窄,思维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学习历史就只是死记硬背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意义等知识点,应付考试后就还给了老师。根本就不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更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于心,进而形成人文素养。学生和家长一切为了分数的功利化需求迫使老师的教学也只能停留在传授知识这一最低层次的教学目标上,其它的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都只是写在教案上摆设,老师和学生自然就只是两台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机器。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陈旧单一的教学方法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将学生置于大的历史背景中体验感悟,所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思维的表层,当然不能内化于心。重知识和结论、轻过程和方法的填鸭式课堂教学调动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不能让学生得到情感体验和感悟,能力也得不到提升。没有主动的"我要学",如何点燃思维的火花?如何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2、应试教育——无法兼顾三维目标

在现行考试指挥棒不变的情况下,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也只能教什么。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是指导学生应付考试的高手,他们重复地根据考点编考题,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似乎学生也乐此不疲。

应试教育下,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冲着知识这一层次的目标而来和去,这样单纯为学知识而获得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并且杂乱无章,当然容易遗忘。哪有能力提升和素养形成,更是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无物。

3、功利主义——"锦上添花"

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考试升学,获取一纸文凭,为将来"学而优则仕"或功成名就挣得相应的资格。在学生和老师心目中,历史还是比较好拿分的学科,甚至考前临时抱佛脚也能过关,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是因兴趣而学习,自然就沉不心来,一点一滴地去关注"过程、方法、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了。

如此种种,为历史老师带来难以释怀的困惑,为教学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新时代的历史教师,要勇于走出困惑,迎接挑战。

二、改进历史教学的基本策略

1、树立"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教育理念。

理科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形成的科学,而文科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人文学科,"重理轻文"导致的后果是将人的思维专注于外部世界,而忽视人自身的发展,最后也影响人认识外部世界。

历史应该成为最直接的德育教材。相较于其它学科,历史对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历史教育是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学好历史,提高全社会的人文素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才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历史是提高国民思想素质的重要教材。"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一部五千年古国的文明史,为我们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详实材料,是爱国主义的最好教材;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史是回击那些抹黑党的历史的有力证据;学习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才能形成崇尚英雄、学习英雄良好社会氛围;一部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给历史教育带来的良好机遇,认真对待历史教育。

——作为老师,要在教育教学的点滴行动中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将以分数论英雄的教学质量观扔进垃圾堆里。

应试教育下,分数是学生升学的筹码,是证明老师"能力"的标志。然而分数只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它证明不了学生的能力,最多只能证明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更证明不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

轰轰烈烈的"双减"活动的推进,冲破了应试教育下的教学质量观,删掉繁难偏怪的纯知识教学,把学生从题海战术的魔鬼式强化训练中解放出来,要求学生从历史事件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客观评价前人的是非功过,从推动历史进步的风云人物身上学到优秀的人性品质,从英雄人物身上感悟榜样的力量,从默默无闻的平凡人身上寻找生活的真谛最终让学生形成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使命感。当然这是我们历史教师努力的方向,倘若能培养出这样高素质的学生,分数还上不去?

教师要让学生从追求分数的泥潭中爬出来,也切莫从学生的考试分数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惟有放下"用分数证明自己能力"的功利思想,才能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牵绊,切切实实地把德育放在首位,用德育引领学生成长,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负为国育才的使命和初心。

3、把历史知识传授与三维目标融为一体。

用简单的一句话就能将三维目标的关系描述清楚:"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以分数论英雄,但并排斥努力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是要在"分数"之外下功夫。知识是分数的基础,通过过程和方法自然而然地构建清晰的知识体系和脉络,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是一劳永逸的,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提高的"分数"才有含金量。

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在过程和方法中,通过实践体验感悟润物无声地建构,而不是抛开过程和方法死记硬背。况且除了知识尚能死记硬背,聪明的,请你告诉我,怎样死记硬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可见,学生是过程和方法的主体,所以我们的教学活动要永远围着学生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能把学生视为被动学习知识的机器。

最好的教育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要实现三维目标的完美结合,教师要努力做到:(1)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与学生共同进步,用自己的素养调动学生的情趣。(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不管课内课外,多给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判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得到情感体验,价值引领。(3)深钻教材,合理引申,引导学生找准古今中外的结合点,在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分析判断,让学生体验感悟人类生生不息的思想赓续,从中受到伦理的、审美的教育。(4)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并存的优点,让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充分互动,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层层深入推进,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乐学好学的兴趣和习惯,并对原有知识作深入理解或纠正偏误。

总之,目前历史教学虽然仍然有诸多困难,但我们已走过一嘴一粉笔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时代,希望与光明就在眼前。要走出历史教学的"历史"上留下的困惑,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深钻业务,抓住"双减"契机,踏踏实实,爱岗敬业,尽心尽力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不负时代所托,圆梦教育初心,为社会造就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