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2
/ 4

“课程思政”视角下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探析

雷炎炎,吴婷婷

(河池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西 宜州 546300)

摘要:名族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难点,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阐述了名族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聚焦现阶段性问题,结合具体大学英语学习板块,探索名族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认为,名族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主要有:“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教师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弱、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狭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匮乏、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应对的策略:优化顶层设计、挖掘名族地区文化资源,培养教师思政能力、优化教师思政培训机制、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提升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的效能。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名族地区高校;教学研究

引言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教研究综述

课程思政从2014年提出以来,为大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其核心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即把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顺应新时代教育趋势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想的实践和研究方兴未艾。搜索知网,从发文量看:2018年涉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共32篇,2019年148篇,2020年531篇,2021年981篇,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硕。从内容看,涉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诸多方面:从思政内涵的角度,学者文秋芳在对外语课程思政内涵理性化思考的基础上,从横纵两个维度提出实施外语课程思政的框架与操作建议;从思政特点的角度,学者张慧丹提出科学规划课程思政的生成路径,强化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和锻炼;从思政功能的角度,夏文红、何芳强调要认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方面的时代价值,提出要引导青年学子以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及培养青年学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从课程思政实施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看,学者陈凤兰提出从教学语篇和语言教学内容上结合思政的具体做法和案例等。以上诸多学者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进行了有益思考和探索,但是对名族地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不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有待构建,具体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有待深入探析,课程思政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二、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下称《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对于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等,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于文史类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和赢得更多发展机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大学英语是一门集语言、文化和思维教育于一体的课程,要实现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具备世界眼光、理解西方文明与思维方式,辨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目标,首先要引导学生通晓中国社会文化价值理念,理解并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反思差异和展开对话的基本立足点。也正是因此,以引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应有之义。与其他公共课相比,大学英语课程具有高校学生学习时间长、学分多、覆盖面广、选修人数多、影响面广等特点,因此具有重要的育人平台,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

名族地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在实践和科研上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对促进名族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环境,但是也凸显出如下问题。

3.1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

首先,领导层重视不够。国家和地方教育局并未以文件形式对地方高校课程思政予以具体的教学指南和评价指标,且课程思政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对教学大纲、教案、师生评价体系等进行重新修订,耗费大量资源进行探索实践,相比于其他很多工作,见效慢。

其次,英语教师固守传统教学模式。名族地区高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固守传统语言教学,把更多的精力和关注点放在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上,希望得到更多的四六级过级率等,这不可避免的突出了英语语言的工具性,抑制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引领;有些大学英语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是辅导员,思政专业的老师的任务,不需要自己赘述。

最后,学生对思政教育不理解不重视。部分学生受功利实用主义思想影响,把语言知识之外与考试无关的当做废话不予理会,通识这也无形中强化了老师对语言工具性的关注,导致思政教育时间一再缩减,阻碍了课程思政的教育实践。

3.2大学英语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运用能力较弱

大学英语教师对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解读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固守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忽视了语言教育的人文性,因为关注点的差异,导致教师忽视对教学资源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解析,没有发挥好课题教学内容这一最重要的思政元素传递渠道。部分教师初步具备课程思政意识,但是只是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简单宣讲或者搬运,没有从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全过程对教材包含的思政理念,载体,内容,元素等进行课程思政的思考,设计和实践。

另外,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对于信息时代原住民的新生代大学生,传统以教材和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部分教师没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mooc,spoc等技术让知识和方法的传播更符合新生代学生的需求特点,没能让知识穿上美丽的外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孩子在他周围在学校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动室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学校物质环境是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的的重要来源,具有潜在的育人功能。比如学校名人塑像、宣传标语等,都可以作为课内外的思政材料,但是教师对这方面的开发不多。此外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机构的思政教育功能等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很多本地资源浪费。

3.3 大学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足、狭隘

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对立德树人以及协同育人缺乏认知。部分大学英语教师自身思政和德育观念陈旧,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不了解学生德育发展规律,因此其思政教育意愿不强,难以应对网络一代学生的道德成长需求。方法上,多采用按照学校和书本要求的道德规范僵化灌输,对名族地方学生的特点关注不足,造成思政教育中人本性缺失,弱化了受教育者主体在认知、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和思政专业老师的协作不足,缺乏协同育人的观念,没有和思政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和汇编课程思政元素库、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实际案例,没有充分运用思政专业教师这一助力。

课程思政流于形式表面。美国道德教育理论家霍尔和戴维斯认为如果我们想把课堂变成一个有利于道德成长的环境,那我们必须把教育者看做是创造这种环境并在这个环境中引导或促进相互影响的人,而不是把他们看做是狭隘的指导者和教师。大学英语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教授者,传播者,更是践行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教学和生活的言行中所展现的思政教育相比口号和说教更有力,思政教育由空洞变得现实具体。然而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认为,思政教育是辅导员,思政课程专业老师的责任,或是把思政当成讲空泛的道理都不足以进行有效思政教育。

3.4大学英语教师“思政”素养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相对匮乏

大学英语教师对课程目标和自身使命不明确。教师忽视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沿用传统语言教学重技能和知识培养的惯例,不能转变观念和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对思政的理解较表面。很多教师把思政理解为讲道理,脱离教材,未能充分挖掘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任务,没能发挥教学内容这一重要课程思政重要渠道的作用。有些老师使用大量理论术语和生硬说教导致课程思政设计不合理,脱离现实生活,导致学生反感。

3.5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缺乏科学的“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

课程的各个环节对课程思政的体现还不够突出。就领导层面而言,未能研发出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顶层设计和方案;教学大纲上,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目标和要求不明确;教材上,没有进行更新换代和教材的再设计,未能选择或者汇编使用适应和实现本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目标的教材;教学方法上,未能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让课程思政生动有趣高效。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制度支持上,教学管理上,教学动态过程和教学结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才能有效促进课程思想的发展。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名族地区高校在实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上,有着其他地区高校的共性同时具有自身的特点,只有形成课程思政深入人心,政策制度经费配套支持,思政教学资源库更新和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清晰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促进大学课程思政有质的飞跃。

4.1 优化顶层设计,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相融合

大学英语课程顶层设计应以育人为根本,思政为核心,能力为目标。《指导纲要》要求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下,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思路和革新教学方法,把传统的知识传授变成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修订与之配套的教学大纲,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手段,实现翻转课堂,创建真实的交流场景,用书面和口头交际任务,驱动学生提升语言能力。

4.2培养大学英语教师思政元素的挖掘能力,充分发挥名族地区的独特文化优势

思政元素的挖掘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方向。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坚定四个自信,最终通过大学英语课堂实现语言能力和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建立思政元素库,并把它们加入制订符合这一目标的教学计划才能把育人的目标落到实处。其次,思政元素的挖掘要立足教学材料。教师应在研究透彻教材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名族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把地方名族文化,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课程彰显独特性,易引起共鸣,学生融合本土思政元素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本地声音,有利于提升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4.3 “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以深化大学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由于存在大学英语教师有进行课程思政的意愿,但不具备课程思政的能力这一普遍现象,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意义重大。一方面,有计划的把教师输送到课程思政相对成熟和初具体系的试点学校,如华东师范大学进行学习,进修后回校分享经验,参与本校课程思政建设,带动和培养本校其他教师;另一方面,聘请课程思政专家团队进行讲座,线上辅导等多种形式,形成全员培训,人人重视的氛围;思政专家结合本校实际,设置本校教师课程思政认知,教学能力等具体的提升方案,让教师感受到可操作化指导和具体教学案例的点评。

4.4大学英语教师自我素养的提升和“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发起者和执行者,因此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水平决定了德育和思想引领的成果。全面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一、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必须强化教师的思政能力培养并建立考核制度,使教师应具备教育学生和自我教育两方面的功能。二、建设建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和教学团队,本土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体系,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统一认识,带动各模块,各系列课程的改革,才能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收获课程思政成效。具体而言,一要夯实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有效衔接思政元素,不顾此失彼。二要加强教师的思政政治理论学习,开展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形成课程思政团队和研习方案。

4.5优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程设置和完善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课程设置有别于传统课程设置,目标上能力和德育并重,教材和思政元素选取上要以立德树人为方向,通过各单元各模块主题让学生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开拓眼界,辩证思考,触发家国情怀,立志奉献社会。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机制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设立标准,是课程思政效果的有力保障。

4.5.1 课程设置方面

阅读课因其输入性的特点,天然具备课程思政教学的良好属性,是课程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托。阅读的教材需要经过谨慎选择,优选包含能弘扬正能量和主旋律的文章。2021年出版的《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以思政教育为导向,书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本理念,涉及公民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教材设计上清晰合理。以第一单元undertaking your mission,第一篇阅读文章:大学应该培养个人和社会责任为例。此文章节选美国联合大学(AACU)校长Carol G. Schneider的文章,用科学家Louis Slotion在一次失败的试验中,用自己的身躯盾护其他同事免受辐射,为科学献身的真实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科学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阅读前的热身活动,设置了一个在线投票环节,了解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目的以及一个人成才最重要的品质,由此引出培养责任感的重要性。

翻译课程是重要的语言应用类课程,在讲解翻译策略训练翻译技巧的同时,要引导学生领会英汉语言的差异和文化差异,提升名族认同和文化自信。以明德大学英语第八单元Embracing persity 第一篇阅读My persity story: strengthening innovation and social outcomes 为例。文章出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校长的文选,由20204月美国公民黑人George Floyd被警察暴力执法致死事件为引入,引发对美国种族歧视依然没有改善这一顽疾的关注,呼吁美国民众建立一个包容社会。

写作作为重要的语言输出方式,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点。无论是课堂的授课还是课后学生的写作练习,都需要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引导的统一,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在尊重和培养学生独立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道德感,通过批判性思想写作训练,展示中华文化的自信。在课程教学方法上,以发现学习,探索学习为主,接受学习为辅,结合信息化教学技术,实践包括翻转课堂在内的教学理念,形成学生为主体,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课程评价机制为导向。

学生的视听说能力是大学英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项,是培养英语能力的起点,也是重要的落脚点,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各类真实视听说语言能力的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为了提高效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中可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把听力更多的留到网络任务中,教师动态监测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课堂有针对性的讲解听力策略和难点,并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在课堂上开口展示,鼓励学生开口表达,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以新起点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一单元part C为例,材料选择电影The Ron Clark Story片段。电影取材真人真事,讲述美国小学教师Ron Clark选择到纽约州声名狼藉的一所小学从教,全校最差的班级在他的教育下变成全校最好的班级,并且因其卓越的教学成绩,他受到美国总统接见并最终成立了一所中学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和实践,取得卓越成就。通过课前任务,学生了解人物背景并完成课本听力任务,课中完成听力重难点讲解后,播放另一英文视频-中国好校长:广西都安高中原校长莫振高,对比中美两个教育者身上的异同并表达出来,从中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类共同美好的品质,最后练习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

4.5.2 评价机制方面

评价机制是指导和调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效果和发展。

宏观层面,重庆师范大学教师邓卓明提出评价新时代思政政治教育质量评价的六个维度即方向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过程维度、效果维度、创新维度。方向上,以树立马克思主义三观作为教育目的;内容上,符合教育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良好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针对性和有序性;方法上,具有科学性、人本性、多样化和信息化;过程上,计划的完整性、组织实施的程度、总结反馈和调试的完成情况;效果上,大学生的意识以及行为转化的程度作为主要指标;创新上即能在内容、方法、过程、效果上等方面有所突破。

微观层面,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评价机制是高校对课程、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评价。在课程方面,主要从课程思政领导者的建设方案包括目标制定、课程大纲、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考量;在教师思政能力方面,主要从听课评价、教案、教材设计和开发、课程反思和总结等量化表进行评估;学生思政水平方面,主要通过课程考核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学情调查追踪评价。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成效还包括评价包含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这就要求在课程大纲中设置相当大比例的分值用于过程的评价,例如通过课程活动和课外活动动态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形式上有网上学习记录,在线课程测试,线下口语测试等并按照一定的评分标准予以打分,动态观察,监督和评估学习效果。终结性评价是指传统的课程考试,这部分的分值应该相应的降低,这样更能动态监督学习质量,鼓励进步。名族地区高校应当依据设置的目标,地方学情等编制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最终形成一套能促进课程思政有效发展的评价机制。

五、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改革新模态建设的重要方面,全国各地都在实践和研究中不断进步和创新。名族地区高校担负着为名族地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广大教师应牢记习总书记对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重要指示,充分利用名族地区的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广阔的思政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名族地方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理论。

基金项目:

2021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英美文学经典作品育人价值的挖掘与研究(项目编号:2021KY0614)

2021年广西社科界智库重点课题(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研究专项)立项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kzdktw16)

2021年河池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的探索与研究(项目编号:2021EA010)

2020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JGA289)

作者简介:

雷炎炎,女,1982.1,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