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3
/ 4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研究

邱孟玥  ,李季秋  ,郝致仪

天津医科大学 300070

摘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当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已经不容忽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家已把健康问题提升到战略层面,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翁,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部分,并逐渐成为各界学者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从青少年心理特点、影响因素、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对策

作者简介:邱孟玥(2000-),女,汉族,河北省邢台市人,大学本科在读,天津医科大学,邮编300070,电话18202651026。李季秋、郝致仪:天津医科大学,邮编300070。

青少年作为国家重要且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正面临着社会、生活、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这几种压力处理不当,便会诱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甚至影响我国“健康中国”的发展规划。准确认识中国青少年群体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及现状分析

青春期时的少年,正处在心理生理逐步成熟的过程之中,但由于青少年心理生理成长的非同步性使得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

1、自我意识与独立意向增强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进入青少年时期后,随着对外认知能力的提升,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的积累,青少年开始对个性、感情、情绪、能力等内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且借此支配和调节外在言行[[1]]。青少年对于很多喜欢的社交性活动都展现出强烈的参加和表现的欲望,并渴望从中得到认同。

2、创新探索意识增强

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和逐渐完善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处于此阶段的青少年兴趣爱好广泛,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接受信息和学习知识。

3、性机能和性意识开始觉醒

青春期性发育的加速成熟,是青少年的性意识骤然增长,性心理的快速发育是青春期心理发育的主要特点。当心理成熟的速度滞后于生理成熟时,青少年的内心往往会随之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他们感到无措但又羞于表达。青春期性心理发展包括三个阶段:异性疏远期、异性爱慕期、两性初恋期。

4、心理承受能力差,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

青少年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能独立地去适应社会人事,通常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和选择焦虑,经常会因遭遇挫折而动摇信念,怀疑自己的能力,可能出现情绪的两极化。这时期的青少年感情表达直接且热烈,容易受到外来刺激的影响,可能是别人说话中的某个词汇,可能是某个肢体动作,都会使得他们的心理情绪发生变化[[2]]

5、叛逆心理

自我意识与独立意向、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增强以及生理与心理的不断成熟,也造就了青少年“叛逆”的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也被誉为心理发育的“反抗期”。反抗主要表现在,用叛逆的行为主张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用自我的意识来体现自我的价值与能力,与长辈特别是父母的意愿“反其道而行之”,心理矛盾突出,容易情绪失控、烦躁不安。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1、如何判断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反应在初期是非常隐蔽的,很容易被成人所忽略。认识和重视青少年所出现的心理问题表现,这是解决其心理困境至关重要的一步。

1.1身体反应方面

主要指青少年在遇到心理困境时常常先表示出躯体化的反应,如经常性的头疼、头晕、胃痛、肩颈酸痛、胸闷等。由于青少年对自身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的认识还较少,不能很好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此时教师和家长应主动介入,注意分析心理问题背后的产生原因。

1.2行为表现方面

主要是指青少年在面对心理困境时多会采取出乎寻常的行为。某些青少年在情绪过于低落的时候会出现自残或自杀的现象,这实际上都反映出他们正面临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

1.3情绪表达方面

主要指青少年在面对心理困境时会经常出现情绪低落的表现,特别是主要通过身体语言和口头语言来表达。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理解和容忍青少年无法在短时间内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需要设身处地明了这是由于青少年对于自己情绪会产生羞耻或无措的感觉。

1.4功能影响方面

主要指青少年在面对心理困境时无法较好应对,从而已经影响到了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和交友。青少年时期正好处于同伴关系形成的关键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个体本应对融入群体有较大的热情,倘若一反常态出现了不愿意出门甚至没有较亲密的朋友等情况,就应该给予充分关注。

1.5时间长度方面

主要指青少年在面对心理困境时所受到困扰的时间长短程度。当青少年出现情绪、行为、身体等异常情况的时候,如果持续时间超过两周,就需要引起成人的注意,探查他们是否遇到了影响心理健康状况的问题[[3]]

2、信息因素

2.1网络成瘾

由于青少年好奇心理强烈和网络自身的丰富性等特点,可能会长时间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当中,从而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不当地使用网络极易造成青少年沉迷网络,形成网瘾

[[4]]

2.2信息误导

网络时代,由于网络信息的多样化和网络内容的丰富化等特点,网络上的一些色情网站和信息也在不断增多。服务产业的兴起,以及相关产业所营造的社会文化氛围均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好奇心也在不断加大,因此对于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的青少年来说,一旦接触到网上的不良信息,极易受到影响。

3、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启蒙环境,也是其健康心理塑造的基本环境,所以家庭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显示,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品质、个性的形成、情感的塑造都于5岁前开始成型,在这个时期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对象[1]。这些都说明,家庭教育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3.1父母的溺爱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3.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父母在养育儿女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父母通过采用心理控制手段(如通过爱的撤回、引发内疚、引发焦虑等措施)可以操纵儿童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阻碍儿童的自主性的发展和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增加了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1]

4、学校因素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社会化影响的主要环境,也是必须接触的一个近体环境。青少年人格形成的大部分时期都处于学校,校园环境对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

4.1师生关系

亲密的师生关系能够为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以及社会活动的建立创造条件,能够提高学生的亲密感,远离孤独、自闭等行为问题[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到: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一名优秀的教师有利于学生良好人格品质的塑造,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4.2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让学生拥有较多的支持性资源并获得心理安全感,让学生较少体验到孤独、沮丧等消极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效能感、适应能力和学业成就;冲突、争吵、分歧等不良同伴关系会让学生缺乏支持性资源,容易使学生体验到不安、焦虑等消极情绪,从而降低学生的效能感、适应能力和学业成就[4]

5、社会因素

青少年心理健康不仅受到家庭、学校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的影响。

5.1社交网络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了青少年释放自己情绪的广阔平台,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世界里,并以此来满足自己,弥补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缺失。有研究表明,抑郁会受社交媒体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造成情绪和幸福感的降低,而且长时间沉溺于社交媒体而不进行当面社交、体育活动等会出现抑郁症状、情绪困扰等心理问题[3]

5.2社会不良行为

当今社会上充斥着许多不良思想和行为,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形式主义等,但是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监督力度大大不足。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完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以及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意识,意志品质相对薄弱,如果没有正确的帮助和教导,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将对青少年心理成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学习问题

学习困难、考试焦虑、厌学、逃学,甚至造成自杀或暴力事件问题。其中,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习压力大、目标不明确、物质生活优裕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行为的懒散甚至厌学。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考试焦虑是指青少年感受到来自考试的压力过大,考试时无法发挥正常水平,从而导致成绩不良,越是面对重要的考试,精神越高度紧张,由此而形成恶性循环,严重者甚至导致厌食、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等。

2、情绪问题

青少年时期正是个体发育较快,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在其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提高,渐渐感受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所寄予的期望,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感受到了以上种种所带来的压力。这些压力若不能得到很好的释放,就会由此而产生各类的情绪问题。青少年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主要有情绪不稳定、恐惧、抑郁、焦虑、愤怒、羞怯等。

3、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进行积极的沟通,并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在自我方面,善于正确地评价自己,并能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能够愉悦地接纳自己,并能及时地控制自己的一些消极的想法与行为。

3.1与教师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更主要的是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向导者。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对向导功能忽视甚至无视。这一忽视或无视的直接表现就是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不尊重,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对抗等心理。

3.2同学间的关系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高中学校频繁的“动态管理”,不时的调班分层,使学生原有的同学关系被破坏。这种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分班,导致了学生人际关系的不适应、不融洽,甚至紧张,最终发展到了孤独、焦虑、抑郁、偏执、敌对等不良心理。

3.3与父母所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相反,在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如若孩子的成绩或其他表现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轻者怒骂中者殴打,易造成孩子孤僻、专横和反社会的性格。同时,单亲家庭在不断增加,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孩子带来诸多的心理伤害。诸如被抛弃感、愤怒感、敌视感,更多的是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消极厌世等。

4、早恋

早恋是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的一种现象,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的好奇与向往,男女生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5、上网成瘾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瘾证”已成为青少年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上网成瘾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沉迷网络聊天、电子游戏,网恋,沉迷网站,虚拟婚姻和,模仿暴力,病理性等。网络成瘾常常会导致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工作、人格等方面出现问题,而那些热衷于网络暴力游戏的青少年学生,则会因受到游戏的影响,而增加自身的暴力倾向和攻击性行为,从而增加了他们发生自杀或走向犯罪道路的几率。

四、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1、首先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榜样,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青少年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从而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人格。

2、其次要注重同伴之间的关系。青少年学生渴望同伴间的友情,这一时期的同伴的影响大大超过了父母、教师的影响,要通过有效的外部干预和帮助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和良好的集体认同感。

3、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程应包含心理健康养护的理论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前一部分以心理健康知识为主,后一部分则以心理、情绪调节最有效的方法为主。另外,学校应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相关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学生心理行为异常、疏导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指导学生寻求医疗帮助的能力。

4、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档案。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档案可以记录和反映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生活的历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材料。建立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有助于更好的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特征,归纳出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适合青少年学生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预防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五、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所以我们必须要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况,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青少年,为祖国未来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身体发育趋于成熟,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显著变化。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公众对青少年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青少年所要面对的挫折和挑战也越来越复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当下复杂的现实面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正确认识这些因素,是科学有效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若懿.浅论新形势下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1):49-50.

[2] 周德书,王明波,雷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体育师友,2021,44(06):55-56+64.

[3] 许晶晶.识别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密码”[J].人民教育,2021,(23):33-36.

[4] 张留敏.浅析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84.


[[1]] 刘若懿.浅论新形势下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1):49-50.

[[2]] 周德书,王明波,雷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体育师友,2021,44(06):55-56+64.

[[3]] 许晶晶.识别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密码”[J].人民教育,2021,(23):33-36.

[[4]] 张留敏.浅析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