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护理干预在重症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及上肢静脉血栓控制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5
/ 2

层级护理干预在重症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及上肢静脉血栓控制中的应用

赵艳艳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探究重症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采用层级护理干预对导管相关性感染与上肢静脉血栓控制的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80例重症中心静脉置管患者(2020.09-2021.09)分组(各组40例)探究,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层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临床指标。结果:干预后,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临床指标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层级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及上肢静脉血栓,加快机体恢复,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层级护理干预;重症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上肢静脉血栓

对于重症患者而言,上肢深静脉血栓是其常见并发症,主要与中心静脉置管密切相关,适用于重症患者相关治疗中,如介入治疗、胃肠外营养治疗等[1]。由于静脉置管属于侵入性操作,在治疗期间极易增加相关性血流感染,对患者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所以,临床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及上肢静脉血栓。本文对2020年9月-2021年9月80例重症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组探究层级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对80例重症中心静脉置管患者(2020.09-2021.09)分组(各组40例)探究,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0-72岁,平均(51.15±10.21)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0-71岁,平均(50.50±10.13)岁。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均≥30岁;②病历资料均完善;③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免疫机制障碍;②心肝肾功能障碍;③精神疾病;④认知功能障碍;⑤凝血功能异常;⑥护理期间退出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运动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层级护理干预:①层级管理体制组建:由不同成员组成层级护理小组,主要是由科室主任、护士长、医护人员组成;根据具体护理内容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分为高年资与低年资层次,重症患者由高年资护士护理,轻症患者由低年资护士护理,各层级护理均设立1名组长,明确护理职责。②分层管理:依据血液净化室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以及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层护理,共分为3个层级,其中第1层级患者为重症患者,严格消毒导管外露部分,同时连接导管动静口;对螺旋纹口部位血垢全面清理,抽吸导管动静脉两端;使用纱布包裹动静脉接口,治疗后再次严格消毒导管。第2层级患者有感染风险,医护人员需对操作流程严格规范,严控感染途径,在进行血液净化期间,制定降低感染的有效措施。第3层级患者为轻症患者,感染风险相对较低,需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与生活护理,避免感染风险。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②对比两组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计算,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以(±s)表示,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以(%、n)表示,若P<0.05,则两组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2.1 导管相关性感染

干预后,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对比见表1。

表1 导管相关性感染[n,(%)]

组别

n

VAP

CAUTI

CRBSI

感染发生率

对照组

40

4(10.00)

6(15.00)

3(7.50)

13(32.50)

观察组

40

2(5.00)

1(2.50)

0(0.00)

3(7.50)

X2

5.265

P

0.021

2.2 临床指标

干预后,两组临床指标对比见表2。

表2 临床指标

组别

n

上肢静脉血栓形成

(%)

导管留置时间
(d)

住院时间

(d)

对照组

40

8(20.00)

12.54±2.47

16.50±3.17

观察组

40

1(2.50)

9.49±2.05

13.18±2.52

t/X2

4.924

6.010

5.185

P

0.026

0.000

0.000

3 讨论

重症患者由于病情重,机体抵抗力较低,需对患者采取有效、及时的治疗方案,同时在对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导管时,极易导致机体损伤,增加置管部位感染风险,且易出现上肢静脉血栓,不利于机体快速恢复,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研究发现[3],对患者采取有效护理干预,可规范静脉导管治疗,以此减少感染。

层级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患者机体感染,其护理内容具有较高的系统化与全面化,各护理环节均采用无菌操作,以此提高护理质量[4]。该护理模式主要是对医护人员系统化管理较为关注,对提升整理护理质量发挥重要作用[5]。本研究发现,干预后,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临床指标对比有差异,表明层级护理模式效果显著。在对本研究患者采用层级护理期间,应重点分析患者个体差异与医护人员自身技能,以此针对性满足患者护理需求。由于层级护理模式对医护人员自身护理能力要求较高,应通过培训方式提高医护人员护理技巧与综合素质,对规范护理流程,减少机体感染发挥重要作用,以此确保抗感染意识增强,从而减少上肢静脉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层级护理干预可显著减少本研究患者机体感染与上肢静脉血栓,缩短导管使用时间,加快机体恢复,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关云,贺玉霞.预防性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及血栓形成率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2):316-317.

[2]李丹,张志坚,张露,等.自制中药煎剂全身擦浴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皮肤菌落计数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9,30(24):3234-3237.

[3]王卫玲.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ICU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7):645-648.

[4]张利.层级护理干预在重症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及上肢静脉血栓控制中的应用[J].血栓与止血学,2021,27(2):351-352,355.

[5]叶蕾,沈新,姚惠萍.重症监护病房中实施集束化护理对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3):490-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