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针灸诊疗特点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5
/ 2

中风病针灸诊疗特点的研究

佚名

摘要:作为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针灸在中风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且对中风病相关并发症的治疗也取得一定的疗效。本文通过选取2009年7月到2010年7月来我院进行中风病治疗的96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疗效率达到97.9%,对照组的治疗效率达到79.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1。因此,本文得出中国的传统针灸医学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在临床中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精髓,使其在医学界发扬广大。

关键词:中风病;针灸诊疗;特点

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急性病,中风主要表现为病人突然昏厥、神志不清、半身不遂或者口角斜等症状,多发病于中老年人。在古代的多数文献中,多根据该病的发病特征将其称之为“偏枯”、“卒中”等[1]。中风病对人类健康具有非常严重的危害性,是一种具有易发病、易致死、易复发特征的疾病。在中国临床医学中,针灸是一种重要的中医学,在治疗中风病方面具有相当丰富的历史经验。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结果显示,在治疗中风病方面,针灸已经取得一定的功效,并且其所具有的副作用也小,费用也相对低廉。当前,我们对中风病的针灸临床研究相对不足,临床试验方面也缺乏一定规范性,使得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重复性受到较大影响[2]。因此,尽管当前国内已经有诸多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病方面的研究,但是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较难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中风病针灸诊疗的特点,为其临床试验提供参考。

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2009年7月到2010年7月来我院进行中风病治疗的96例患者进行研究。在病人的选取标准上,本文依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编制的《中风病诊断、疗效判定标准》来进行选取。运用CT进行检查确诊后,将96例患者进行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患者有48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他们的年龄介于64岁到8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6岁,且这些患者的病程在5小时到90小时之间,平均为46.7小时。对照组患者有48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7例,他们的年龄介于60岁到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5岁,且这些患者的病程在6小时到91小时之间,平均为46.0小时。这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础指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显著性。

1.2治疗方法

1.2.1治疗组  对于治疗组的患者,我们采用针灸法进行治疗。其操作方法为:首先,用针刺患者内关,深为0.5到1寸,通过捻转和提插泻法持续大约1分钟。其次,用针刺患者人中,向鼻中隔方向刺入,深约0.3到0.5寸,通过重雀啄法,直到患者眼球湿润,甚至流泪为止。最后用针刺患者三阴交,沿着胫骨的内侧,在与皮肤呈45度角的为止刺入,深约1到1.5寸,通过提插补法,使患者下肢抽动三次。针灸法需每天两次,10天为一个疗程,需要连续对患者治疗3到5个疗程。

1.2.2对照组  对于对照组的患者,我们采用对患者进行每天一次静脉滴注注射液来进行治疗。所选注射液为马来酸桂哌齐特0.32g,并加注500毫升生理盐水。

1.3疗效标准[3]  治疗疗效的判定主要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判定标准》,即对于基本治愈的患者积分24分以上;有显著疗效的积分增加10分以上;有所进步的积分增加4分以上;治疗无效果的积分少于4分;病情有所恶化的积分要酌情减少。

1.4统计学方法[4]  本文选用SPSS 12. 0 统计软件来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运用χ2检验和t 检验来对数据进行分析。

2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治疗效率达到97.9%,对照组的治疗效率达到79.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1。详见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基本治愈

显效

进步

无效

恶化

总有效率

治疗组

48

24

20

3

1

0

97.9%

对照组

48

15

14

9

7

3

79.2%

3讨论

作为一种脑血管病,中风多见于中老年患者,是由于气血逆乱而使得脑脉痹阻,呈现出昏厥、肢麻、半身不遂等临床症状。我国的近年统计数据显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和心脏病是三大致死率最高的疾病[5]。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120­—180人,死亡率约为每10万人60—120人。每年新发病例约130—50万,每年死于本病者近100万。患病人数约500—600万,幸存者中约3/4有不同程度丧失劳动力,重度致残40%以上。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表明,针灸治疗脑卒中及其后遗症患者,临床疗效肯定。

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针灸在治疗疾病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上基本和中医内科是一直,需要先分辨病情,然后因病制宜,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法。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由所生。知其所由生,由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运用针灸来治疗中风病正是体现了一种对症治疗的特点,可以用“病-症-位结合”来对其诊疗丰富进行概括。其中病则是中风病,症则是指那些容易导致残疾的主要症状,如痴呆、平衡障碍等,位则是患者的病变部位。以中风痉挛性瘫痪为例,中风病变在脑,主症为痉挛性瘫痪,病变所及为瘫痪侧肢体,百会、凤池、风府为中风病主穴,直达病位,直接调理髓海(脑);主症痉挛性偏瘫,病位涉及肢体,“阳缓而阴急”,主要涉及支配四肢的阳经,因此可配以肩髃透极泉、四渎、合谷透后溪、大肠俞、委中、承筋、申脉透照海以促通阳经经气、柔筋止痉。

作为一种有效的中医治疗手段,针灸在中风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对于并发症的治疗也具有较好的疗效,如治疗中风后的失眠、抑郁、肩手综合征等,中国的传统针灸医学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在临床中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精髓,使其在医学界发扬广大。

参考文献:

[1] 牛昱光.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现代临床文献研究[D].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235-236

[2] 刘蕙俐.  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症的文献评价[D].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317-318

[3] 柳芳.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间因素的正交设计观察[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226-227

[4] 舒琳.  针刺干预对代谢综合征脂肪含量及生化代谢的影响[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331-332

[5] 卢引明,傅立新,牟蛟,许红君,祁营洲.  针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系统评价[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9(0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