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5
/ 2

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启示

陈,鸿,张晗恩,邱冰玉,卢彦,李琦琦

 吉林医药学院 132000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可以使良好的照顾、监护生活和身体的健康、治疗疾病以及临终关怀在老年人身上同时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有机整合,既是一种创新的养老模式,又是应对老龄化危机的指导方针。本文通过对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分析得到启示。

关键词:医养结合;国外;养老服务事业

1前言

中国养老产业发展刻不容缓,养老虽为夕阳产业,但在中国却是新兴产业,正处于摸索中发展的阶段。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2.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已从老龄化社会步入老龄社会。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中国老人人口数量加剧,空巢老人比例加大,同时面临很大比例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缺失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国老年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化所伴随的健康问题日趋严峻。2016年,中国提出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和纲要,旨在大力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时加快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在老年人健康问题上,老年人患病本就具有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复杂等特点,且多为患病周期长、伴有并发症、治疗难度大、照护时间长的慢性疾病。 同时,疾病就诊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也往往是老年人无法承受的。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开始晚、发展迟,经验较少,更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学习并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优势,积极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之路。

2 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2.1美国

美国注重公民的养老服务,充分尊重老年人的意愿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被高度市场化,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按照各州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的养老计划,依照不同层次养老需求可分为三类养老模式。第一类是老龄人全包服务项目,简称PACE,该项目服务对象为55岁以上失能程度较严重,经过跨学科团队评估后明确有护理需求的生活在社区的低收入老人。PACE的费用按人头收费,保险费率的设置依托各风险因素综合考虑。第二类是集中养老居所服务项目,简称CHSP,其主要提供日常基本生活服务和其他支持性服务。第三类是家庭社区服务,简称HCBS。与PACE相比较,HCBS更适合相对年轻、健康的居家老年人。

美国对护理人员专业性要求较高,辅助居所员工培训体系(STAR)会对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此外,美国重视高校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采用老年护理多学科课程学习和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为本国的养老服务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保证了后备人员的知识专业化与供给的持续性。

2.2日本

日本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注重精准分类服务并推行长期照护制度,按照需求可分为日间照护中心,老年公寓,养老院(又称为特别养护之家),老年福利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为半失能、失能以及正在康复中的老人提供白天的综合性医疗照护;养老院则可以满足全失能,有特殊护理需求的老人;老年公寓则是针对于身体健康、能自理的老人,老年公寓提供一般的医疗和生活照顾;老年福利中心则主要为居住的老人提供健康体检与保健指导服务。日本的老年照护费用只需要老年人承担10%,90%的费用由公费和保险费用支出。

2.3德国

  德国是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德国的长期照护遵循以居家养老为根底,依靠社会服务,机构养老为撑持的原则。主要养老模式有以下四种:居家养老,包含居家上门护理、日间照料中心和短期托老所;机构养老,即24h的护理式养老院;专家照料院,主要为严重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老年照护院,主要是由专业的评估人员进行评估后决议能否入住的65岁以上老年人,以及急性病患者恢复期有康复训练需求的病人。

  德国的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体系齐备。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必须进行统一的教育培训,达到一定资质才能上岗。德国的养老护理教育培训体系主要分为中等职业专科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在职进修深造培训三个部分。德国的护理教育以中专为主,中专护理学制为3年,毕业后的中专护生后需要通过老年护理员考试才能上岗工作。大学则主要是为中专造就师资力量。

3 国内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存在问题

3.1配套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

政府没有充分体现其主导地位,与之相关的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法律法规制度、监管制度、高度责任制度等不完善,各部门的权责界定不清晰,即使是已落实的相关政策也存在协同困难的局面,服务的质量得不到保障。政府需要为增强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保障做出不懈努力。

3.2市场细化程度不足,服务结构单一

不同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存在差异,如生活可自理、半失能以及失能老年群体,其需求在层次化递进;但目前养老服务市场的健康概念融入不充分,我国还处在传统老年护理阶段,即只注重老年人的基本康复工作。医疗服务市场的相关机制不健全导致市放供给,市场的不能充分的满足各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3.3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后

我国医养结合护理队伍人才紧缺,护理水平低。首先,我国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与所需的护理人才比例严重失衡,在人才供应速度无法满足巨大的养老市场需求情况下,养老服务行业护理人员所得报酬与其工作价值不对等,护理人员年资与社会认可度低,导致护理人才的流失率高。加之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这也导致现有的医养结合型老年服务护理人员职业水平素养普遍不高。其次,高等院校开设老年护理的专业较少,多数老年护理专业的老年课程不全面,高校护理生不能把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截至2021年底,全国护士队伍为501.8万人,行业支持环境不利,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人才供应速度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人员供给存在断层的风险。

4 对中国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发展的启示

上述国外三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中国的启示如下:

4.1中国应实现从医疗保障到医养结合和疾病预防的转变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实现全民医保困难重重,养老保障问题也更为复杂。 全民的体检意识薄弱,在全国的数据调查中一般人3年以上都没有做过体检,大部分人都是有病才到医院去治疗,而多于20%的人群第一时间都不去医院,选择自己到附近药店买药或者亲人朋友推荐用药。这种情况使得中国疾病预防工作水平较低,轻病不从医,最后导致大病治疗及医保使用的比例大幅上升。全民医保意识和疾病防范意识的加强是我国医养结合养老的关键。

4.2建立完善的长期照护制度

与东方孝道文化相关,居家养老是中国养老模式发展的重点,老年人更看重以家庭形式为中心的养老。 这使得完善长期照护制度成为必然,老年人长期照护制度应从特定群体做起,可以借鉴德国的“储蓄时间”计划,增加年轻人义工照护时间积累,增加专业培训。这不仅可以缓解中国专业照护人员的资源短缺,也可以提高年轻人的社会道德修养。在制度层面上,国家应该不断完善长期照护制度。在社会和企业层面,应同时加大医疗照护保险的宣传、推广及投入,政府也应该给予照护机构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推进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良性发展。

4.3创新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养老模式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例如美国的401K计划、英国的NHS医疗服务体系、德国的时间储蓄计划以及日本针对对象不同细分的医疗保障计划。 但是,在创新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时要根据国情,切勿照搬照抄,强化医疗服务,推动新的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才是关键。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政策上偏斜,差异对待,政府扶持为主。在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以市场化方式良性竞争缩小医疗成本,减小财政压力,政府扶持为辅。同时,在医院的闲置资源的使用上、医药的药价限控上、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上都应该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全面化的稳定医养结合养老的外部环境。

4.4加强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

中国养老机构养老的最大问题就是资源的不平衡不匹配。一些政策扶持力度大、资源相对丰富的机构,床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由于医疗资源匮乏、地理环境恶劣、相关政策缺失等原因,床位空置率非常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供需不匹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不仅旨在提高机构的刚性条件和需要,也在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专业水平。 对于没有医疗服务能力的养老机构,政府应帮助他们与附近的医疗机构建立连通渠道,在医保审批和政策扶持上也应该给一定的优惠政策。

4.5促进政策整合和整体规划

由于中国医养结合养老产业没有专一的管理部门,涉及的管理机构相互交织重叠,所以,在政策的执行上,部门相互之间经常发生偏移,出现分歧,导致推行受到重重障碍发展缓慢。在这方面,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政策的碎片化整合尤为重要,也是高效推进的关键。同时,在区域地理环境刚性条件和医疗资源的软性条件上应该提前规划,避免加剧医疗资源不匹配的情况。实现养老规划的科学制定、养老机构的有效整合、社区照护的合理分配,政府规划宏观调控有序,企业、社会、基金协同发展,促进医疗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协作机制合理健全等。

5 结语

根据国外发展的经验,在长期护理上,由于商业性医养结合的成本较高,在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的条件下,中国很难实现“广覆盖”,因此应该建立社会化筹资的医养结合保险制度。实现从商业性的医养结合到商业和社会化共同合作协同发展模式,最后再到全面覆盖的强制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最终形成慢病管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长期照护、老年娱乐及老年再就业六位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习开冉,郝志梅.国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管理观察,2018(31):94-95.

[2]李咏阳,刘世晴.老龄化形势下医养结合的现状及问题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9,33(12):115-118

[3]王明,董玉科.中美护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4(11):407.

[4]郑捷.国内外医养结合模式下,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及职业素养提升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1):75-77.

[5]李杰.青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9):75-76.

[6]张立平.把老年“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做成最美的夕阳产业[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