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实施系统性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5
/ 2

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实施系统性康复护理的方法及效果研究

夏兰兰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200940

摘要:目的:分析以运动训练以及内科疾病推拿为主的系统性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近1年到我院接受治疗和康复护理的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其护理方式将其划分为康复组、对照组。护理结束后使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测评各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移动功能、肢体运动功能,以此评价两组患者的实际康复情况。结果:经过8周的护理干预后调查各组患者的测评结果,发现康复组患者的Berge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康复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科疾病推拿和运动训练能够帮助脑卒中患者放松肌肉、缓解关节挛缩症状,对其平衡、移动以及运动功能均有积极影响,值得保留运用。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运动训练;内科疾病推拿

据世界WHO统计发现,我国每年因脑卒中发病死亡的人数在逐年攀升,且其发展越来越有低龄化趋势,发病后患者出现的最为明显的症状就是运动功能受限了,其中以偏瘫最常见[1]。过去临床对脑卒中的治疗技术受限,因此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常抱有消极观念,认为自身发生残疾是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但近年来临床医疗技术发展,认为虽然后遗症期患者的恢复进度有减慢,但依然可以通过各种功能训练来重组患者的能力。为此本文针对运动训练结合内科疾病推拿为主的系统性康复护理,以我院收治的患者为例展开研究讨论,希望可以为临床后续护理脑卒中患者提供依据,现将研究所得如实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在2021年期间到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所选患者为脑卒中后遗症期肌力≤3级,总人数132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59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132例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男37例,女28例,年龄61~83周岁,均龄(68.23±2.72)。

康复组,男36例,女28例,年龄62~84周岁,均龄(67.24±3.14)。

组间资料对比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无明显差异。

纳入标准:经MRI、CT检查确诊脑卒中存在偏瘫症状肌力≤3级;临床资料完整;处于后遗症期;甚至表达清楚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合并患有肝肾功能障碍;合并患有精神疾病;肿瘤类疾病。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接受完基础治疗后需要接受康复训练。整个训练过程需要涵盖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之中,要求护理结束后患者能够将训练所得应用到实际生活,训练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者自己完成吃饭、上厕所、行走等活动[2]。每天需开展1次护理。

1.2.2康复组护理方法

除了每日的休息时间之外,患者每日接受康复护理的时间需要保持在一个小时左右。开展康复护理前需要由患者的主治医师、康复医师以及护理人员共同对患者目前的病情进行评估,在对照组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为其开展内科疾病推拿和运动训练,每日进行一次。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1)内科疾病推拿疗法

采用手法主要为拿揉法、点拨法、按压法等手法,让患者先进行侧卧或仰卧,然后让患者放松身体配合护理人员,从患者的患侧肢体的近端开始朝着远端按摩,按摩手法需要以按、揉、拿、捏等放松方式为主,持续按摩三到五分钟,直到患者的整个患侧肢体得到充分放松为止[3]。最后需要对患者的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以活动其关节为主,对患者的上肢肩关节进行外展和外旋,再配合反复按揉、轻拍、轻捶、轻打等手法,让患者的整个患侧肢体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4]

(2)运动训练

 1.坐位平衡训练

平衡训练分静态平衡训练和动态平衡训练。静态平衡训练要求患者无支撑下在床边或椅子上静坐位,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均屈曲90°,足踏地或支撑台,双足分开约一脚宽,双手置于膝上。治疗者协助患者调整躯干和头至中立位,当感到双手已不再用力时松开双手,此时患者可保持该位置数秒,然后慢慢地倒向一侧。随后治疗者要求患者自己调整身体至原位,必要时给予帮助。静态平衡完成后,让患者自己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伸向前、后、左、右、上和下方并有重心相应的移动,此为自动态坐位平衡训练。患者一旦在受到突然的推、拉外力仍保持平衡时(他动态平衡)就可以认为已完成坐位平衡训练。

2、站位平衡训练

静态站位平衡训练是在患者站起后,让患者松开双手,上肢垂于体侧,治疗者逐渐除去支撑,让患者保持站位。注意站位时不能有膝过伸。患者能独立保持静态站位后,让患者重心逐渐向患侧转移,训练患腿的持重能力。同时让患者双手交叉的上肢(或仅用健侧上肢)伸向各个方向,并伴有随躯干(重心)相应的摆动,训练自动态站位平衡。如在受到突发外力的推拉时仍能保持平衡,说明已达到他动态站位平衡。

3、患侧下肢负重训练

当患侧下肢负重能力逐渐提高后,就可以开始患侧单腿站立训练。患者站立位,身体重心移向患侧,健手可抓握一固定扶手起保护作用,为避免患侧膝关节过度伸展,治疗者可用手辅助膝关节保持屈曲15°左右,然后患者将其健足抬起,置于患侧膝关节内侧,躯干、骨盆及患侧下肢位置不动,将健侧下肢内收、内旋。

4、步行前准备

如扶持站立位下患腿的前后摆动、踏步、屈膝、伸髋练习,患腿负重,健腿向前向后移动及进一步训练患腿的平衡。

5、扶持步行

治疗者站在偏瘫侧,一手握住患手,掌心向前;另一手从患侧腋下穿出置于胸前,手背靠在胸前处,与患者一起缓缓向前步行,训练时要按照正确的步行动作行走或平行杠内步行,然后扶杖步行(四脚杖、三脚杖、单脚杖)到徒手步行。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由SPSS21.0系统分析处理,根据所得数据的正态缝补资料利用t值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1. 结果
    1. 各组患者Berg测评结果

两组患者的Berg测评结果如表2-1所示。

表2-1 两组患者Berg测评结果对比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康复组

66

16.68±1.68

38.68±2.25

对照组

66

16.97±2.37

17.92±1.45

t值

0.147

4.287

P值

0.847

0.000

2.各组患者Fugl-Meyer测评结果

两组患者的Fugl-Meyer测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2 两组患者Fugl-Meyer测评结果对比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康复组

66

39.62±5.28

45.32±6.35

对照组

66

39.31±6.22

41.02±5.24

t值

0.241

1.974

P值

0.835

0.021

3.分析讨论

临床有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因疾病发生障碍之后并不是不可逆的,其至少有5年的恢复期,虽然恢复速度会逐渐减弱,但却没有终点。因此认为脑卒中患者有较高的脑可塑性,而康复训练对其的影响极大。对脑卒中患者而言,康复训练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一定要协调好其患侧和健侧,其次是需要让患者能够主动完成训练,最后是需要对患者出现挛缩的关节进行训练环节,满足以上三点要求的康复训练才能真正帮助患者恢复运动技能,从而正常活动,正常生活。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方案中加入内科疾病推拿和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肌力,平衡功能、运动功能以及移动功能。从而不断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能力,值得推崇。

参考文献

[1]杨宝丽.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观察分析[J].智慧健康,2021,7(10):148-150.

[2][2]王慧云.系统性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0):74.

[3]马玲俐.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实施系统性康复护理的临床价值[J].智慧健康,2019,5(16):143-144.

[4]汪新春,叶磊.系统性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效果分析[J].健康研究,2019,39(01):102-104.

[5]高彩云.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方案对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效果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