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5
/ 3

 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现状分析

缪冬敏1, ,侯冷晨2, ,杜宁1(通讯作者)

1.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医务部;

上海市放射肿瘤学重点实验室(20dz2261000

上海质子重离子放射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申康医院发展中心。

[摘要] 目的:在医联体背景下,以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调研为基础,探索区域医疗中心协同发展建设工作。方法:采用申康中心自制问卷,以本市36家市级医院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市36家市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至113家区域性医疗中心,主要分布在郊区,分别为崇明区、松江区、奉贤区、金山区、嘉定区、闵行区、普陀区。结论:区域医疗中心可以有效改善郊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从而可以满足郊区群众就医需求,提高患者对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同时改善基层医院医生的职业发展。

[Abstract] Objectiv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cal consortium,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henkang Hospital Development Center (referred to as "Shenkang Center"), explore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medical centers. Methods: With 36 municipal hospitals in this city as the survey objects, a questionnaire made by Shenkang Center was enrolled to conduc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Result: The medical resources of 36 municipal hospitals in this city spread to 113 regional medical centers, mainly located in the suburbs, Chongming District, Songjiang District, Fengxian District, Jinshan District, Jiading District, Minhang District, and Putuo District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medical treatment for the people in the suburbs, thereby meeting the medical needs of the people in the suburbs, enhancing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with the medical services of the primary hospitals, and expanding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doctors in the primary hospitals.

基金项目: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临床管理优化项目(2020SKMR-36)

Fund program: Clinical management optimization project of Shanghai Shenkang Hospital Development Center (2020SKMR-36)

[关键词]区域医疗中心;合作共建;现存问题

1.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整体突破性进展,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突出[1-2]。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市区与郊区医疗卫生的发展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不充足、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不够完善。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申康中心)作为市级医疗卫生体系的龙头,集聚了我市优质医疗资源,大力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促进区域医疗中心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本研究选择调研分析本市36家市级医院支持建设区域医疗中心的情况,为了稳步推进我市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优化配置,解决郊区优质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提升相关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提供一定的指导。此次调研的36家市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至113家区域性医疗中心,主要分布在郊区,分别为崇明区、松江区、奉贤区、金山区、嘉定区、闵行区、浦东新区、普陀区。

2.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本次研究以本市36家市级医院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以文献查阅为基础,在部分市级医院专家的论证后,由申康中心自编、发放、回收问卷,问卷内容分为6个部分,(1)市级医院向区级医院派驻(执行)院长情况;(2)市级医院向区级医院派驻临床科主任或学科带头人情况;(3)市级医院向区级医院派驻医师情况;(4)市级医院接收区级医院学习进修情况;(5)医联体内市级医院与基层医机构信息互通情况;(6)现存问题。向本市36家市级医院共发放问卷36份,收回有效问卷36份,有效率为100%。

3.结果

3.1市级医院向区级医院派驻(执行)院长情况

36家市级医院,对应的区域性医疗中心总共有113个。其中仅有14家市级医院向区级医院派驻位执行院长(包含正副院长),一共派驻33位,其中全职16名。院长在区域性医疗输入中心工作, 有利于开展全方面工作,例如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业务开展等。输出医院院长作为输入医院的主要负责人,对输入医院的运营和医疗质量安全全面负责,做好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有利于区域医疗中心同质化管理,统筹调度人、财、物等资源。

3.2市级医院向区级医院派驻临床科主任情况

36家市级医院向区级医院共派驻临床科主任200余名,其中全职仅30余名。由此可见,本市临床医务人员紧缺,尤其临床紧缺型人才,例如儿科,本市市级医院儿科本来就人才紧缺,不利于区域医疗中心的临床业务开展,不利于优质医疗资源的输出。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市级医院帮助下区域医疗中心及医联体合作单位根据市级医院的特色结合自身的需求新建专科44个,其中仅开展门诊专科的有7个,其余均设门诊及住院病房。 新增专业门诊量13万左右 ,新建专科平均住院量近1.4万,平均手术量近6000台。

3.3市级医院向区级医院派驻骨干医师情况

   36家市级医院共派驻骨干医师约500余名,其中全职80余位。可以促进输入医院人才培养和人才力量储备,共同开展临床业务和科研工作。

3.4市级医院接收区级医院学习进修情况

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市级医院接收区域医疗中心及合作单位进修人员21200余名。进修时长平均6个月,最长12个月,最短2个月,覆盖科室31个。通过进修学习,可以提高输入医院临床疑难杂症的解决能力。

3.5医联体内市级医院与基层医机构信息互通情况

  医院已建立并积极落实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工作制度,但由于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投入不足,除临检中心、影像中心等业务正常运行外,其他如心电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的建立,均未全面落实,分级诊疗机制不够完善,资源无法得到共享。部门医院提出各地区间医疗水平差异大,信息化发展不平衡,资源融合、文化融合难度大,同质化管理难度大。中医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困难。需要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探索远程对接模式。

3.6现存问题

3.6.1绩效分配方案欠缺

瑞金北院、儿童医院、龙华医院三家医院反映,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人员激励、人员柔性流动等机制不够明确。对派驻医务人员在区域医疗中心工作,取酬部分如何进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和考核(目前纳入市级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和考核)未有明确规定。激励补偿机制不完善,激励效果较差。考核内容单一,指标体系不健全。

3.6.2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市一、市六、儿童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反映,市级医院自身人力及人才资源紧缺,尤其是儿科医生严重不足。其他各区域医疗中心人员也存在不足,全脱产进修学习无法满足临床需求,难以执行,不现实。在职称、职级晋升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参与下沉工作的医务人员,现存问题是以上人员占用市级医院的晋升名额,导致市级医院优秀人才晋升名额不够,无法及时晋升职称。

3.6.3政策不协调

政府作为区域医疗中心政策的制定者,需要发挥推动和引导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实现资源汇聚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统筹协调建设运营中政策和制度衔接和落实,支持在关键环节突破创新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人员激励、人员柔性流动等机制不够明确。对派驻医务人员在区域医疗中心工作,取酬部分如何进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和考核(目前纳入市级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和考核)未有明确规定。帮扶双方认知不足,整体协作意愿不高信息沟通渠道单一,沟通效率较低。

4.讨论与建议

4.1明确责任,凸显区级政府功能

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对区域医疗中心的在分级诊疗工作推进落实中的功能定位,并且有相应的考核机制,促进市级医院与区域医疗中心的错位发展;突出区级政府功能,明确政策保障和经费保障,统筹区内资源,推进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和服务能力。 

加强资源投入保障,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市级医院开展医联体的补偿激励机制,促进人员柔性流动机制,推动儿科分级诊疗和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整体提升的可持续发展对派驻医务人员在区域医疗中心工作取酬部分,不纳入市级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和考核;                                                                                        对参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医院,在信息、学科建设经费等预算安排上予以适当支持;                                                                                                 在职称、职级晋升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参与下沉工作的医务人员,并且不占用市级医院的晋升名额。

4.2搭建平台,促进业务联动与信息共享

建议由政府专项投入,支持建设互联互通的互联网平台,明确平台日常运行的主体和各参与方角色,促进业务联动与信息共享,提高医疗资源整合服务效率,增强群众的获得感。进一步探索互联网+医疗模式,通过完善包括转诊管理、会诊管理、信息查询的区域内医联体分级诊疗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区域内远程网络医疗服务模式,实现远程诊疗、远程服务、远程教育,更好地协助基层首诊,畅通转诊通道[3]。利用区域影像中心的资源,建立以影像数据为核心的患者健康档案,形成包含患者检查检验、门诊、住院等信息的数据库,开展大数据挖掘和分析,为区域内科研、教学提供有效支撑。

4.3建立明确市级医院与医联体单位合作体制机制。

目前市级医院与医联体单位间的互动合作均停留在协议约定层面,没有可供参考的上级单位政策制度,导致在医联体运行过程中各项指令落实程度不一,积极性不高。可以制定规划,进一步明确具体建设目标。各区结合本区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区健康服务发展规划,明确具体目标和工作举措。牵头单位、各成员单位围绕区域规划,以任务目标为导向,有的放矢开展工作。

5.结论

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作为十四五推进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实现区域医疗中心共同发展,必须以患者就医需求为前提,缓解患者看病难问题的重要举措,改革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涉及到政府、输出医院和输入医院等各方的协同联动,构建一种多元、平等、有序的推动机制,因此需要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最大限度发挥多元共治的有效性,以确保患者就医难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龙东波,杜君,郭晓斐,邹小农,李宁.健康中国背景下肿瘤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探索[J].中国肿瘤,2020,29(08):561-565.

[2]以患者为中心 加强内涵建设 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9,35(07):559-561.

[3]沈燕,徐清清.区域门诊服务中心医疗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0):193-194.

通讯作者:杜宁,Email:ning.du@sphic.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