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5
/ 2

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单云龙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 研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1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常规组(24名)和治疗组(27名)。常规组行常规方法,治疗组行替罗非班。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结果 常规组中12名显著(50.0%),7名有效(29.2%),5名无效(20.8%);18名显著(66.7%),7名有效(25.9%),2名无效(7.4%)。治疗组有效率92.6%(25/27)显著高于常规组79.2%(19/24)。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水平显著优于常规组,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替罗非班在临床中可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更积极有效的治疗意义。适合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替罗非班;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起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和病死率高等特点,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直接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对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1]。本文结合我院病例,分组予以不同方法治疗,比对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9年6月至2021年4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1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常规组(24名)和治疗组(27名)。常规组中16名男性,8名女性,年龄47至77岁,平均(63.2±11.5)岁;治疗组中18名男性,9名女性,年龄45至77岁,平均(61.5±10.7)岁。常规组和治疗组的患者资料比对没有显著差异(P>0.05),有对比意义。

1.2方法

1.2.1常规组

    行常规治疗,PCI前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毫克、氯吡格雷300毫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0U/kg。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次,每次100毫克;氯吡格雷,每天1次,每次80毫克,用药1个月。

1.2.2治疗组

PCI前行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5μg/kg替罗非班,3分钟内完成冠脉注射,再以0.15μg/kg分每种的速度泵入药物,进行30分钟。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百分比(%)代表计数数据,X2用于检验。测量数据表示为“±s”。采用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流灌注疗效比较

    常规组中12名显著(50.0%),7名有效(29.2%),5名无效(20.8%);18名显著(66.7%),7名有效(25.9%),2名无效(7.4%)。治疗组有效率92.6%(25/27)显著高于常规组79.2%(19/24)。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流灌注疗效比较  [n(%)]

 组别   例数     显著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常规组   24    12(50.0)   7(29.2)   5(20.8)   19(79.2)

治疗组   27    18(66.7)   7(25,9)   2(7.4)    25(92.6)

  X2             4.20      2.33    5.24      9.25                                         

  P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水平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水平显著优于常规组,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水平比较 (±s)

 组别   例数    LVEF(%)   LVESD(mm)   LVEDD(mm)

常规组   24    53.3±2.3   35.3±2.4   48.0±4.0

治疗组   27    59.0±9.5   33.0±2.3   45.5±3.6

  t              4.28        4.90         3.21                                                      

  P            <0.05      <0.05       <0.05

3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内科急症,病情进展迅速,以胸骨后疼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若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可发生猝死,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其采取早期积极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2]。目前临床上多采用PCI治疗该病,PCI属于微创手术,具有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和安全性高等优点,但该治疗方法可造成血管不同程度损伤,或由于其他因素激活血小板,导致血液无复流,因而总体疗效欠佳[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常规组中12名显著(50.0%),7名有效(29.2%),5名无效(20.8%);18名显著(66.7%),7名有效(25.9%),2名无效(7.4%)。治疗组有效率92.6%(25/27)显著高于常规组79.2%(19/24)。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心功能水平显著优于常规组,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替罗非班在临床中可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更积极有效的治疗意义。适合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樊清清,吴玥,段石顽,王颖丽,李维.依替巴肽与替罗非班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药物经济学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21(5):516-520.

[2]赵久平.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20,50(9):8-10.

[3]赵国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盐酸替罗非班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5):27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