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训练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5
/ 2

  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训练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谭欣1, 郑茵2

1、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产后康复科  712000   陕西

2、陕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产科 712000   陕西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观察和分析盆底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的临床疗效,以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1月~2021年4月就诊于西咸新区中心医院盆底功能障碍的初产妇61例,按照双盲信封法分为参照组29例和康复组32例,分别予常规护理、盆底训练+康复治疗仪干预,连续治疗12周,比较两组间PSQI 评分和产后康复情况。结果:治疗后,康复组PSQI评分较参照组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子宫入盆骨时间、恶露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宫缩痛时间均提前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康复护理中,盆底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可以改善初产妇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通过提高盆底肌肉收缩力,帮助子宫收缩入盆,促进恶露排出,早期泌乳,加快产妇康复进程。

关键词:康复治疗仪、盆底训练、初产妇、康复护理

对女性而言,分娩是其必经的生理过程。在妊娠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盆底肌会存在软组织损伤情况,再加上初产妇没有分娩经验[1],缺乏分娩知识,体内孕激素、雌性激素代谢异常,易造成产后子宫脱垂、子宫缩复不良等盆底功能障碍,因此辅以有效的产后康复护理措施促进产妇恢复[2]极为重要。本研究选取西咸新区中心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4月盆底功能障碍的初产妇61例,评价分析了盆底训练联合康复治疗仪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西咸新区中心医院2019年11月~2021年4月盆底功能障碍的初产妇61例,按照双盲信封法分为参照组29例和康复组32例,分别予常规护理、盆底训练+康复治疗仪干预,连续治疗12周。

1.2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

(1)无妊娠期合并症;

(2)新生儿指标正常的单胎初产妇;

(3)无产褥期并发症;

(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精神异常;

(2)合并妇科肿瘤;

(3)患有严重心脑肝肾等疾病;

(4)对康复治疗仪不耐受者;

(5)拒绝参与试验组者。

1.2研究方法

    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指导、子宫复旧护理、健康宣教等。康服务组则联合应用盆底训练和康复治疗仪:(1)应用康复治疗仪:治疗前,讲解可能存在的不适反应、注意事项、治疗仪操作方式及康复护理目的,消除产妇恐惧、焦虑心理,取得产妇配合,指导产妇排空膀胱,清洁治疗部位皮肤,取仰卧位,启动仪器,在腹部、乳房贴好治疗片,仪器工作后,酌情调节治疗强度,治疗结束后,告知产妇注意事项和下次治疗时间。(2)盆底训练:①产后1周,向产妇及其家属介绍盆底康复训练目的、方法及优势,以此来提升训练效果和产妇积极性。②指导产妇放松身体,自然分开双腿,保持平卧位,平稳的呼吸,指导产妇深吸气时将肛门收缩并且维持5至8 s,呼气时将肛门放松。每次训练10分钟,每天练习3次,连续训练12周。

1.3观察指标

   (1)应用 PSQI量表评估睡眠质量,与得分负相关。(2)记录产妇子宫入盆骨时间、恶露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和宫缩痛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用百分数与例[n(%)]表示,比较采用t、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孕周及年龄   康复组产妇孕周为36-41周,平均为(39.15±1.26)周,参照组产妇孕周为36-41周,平均为(39.30±1.21)周;康复组产妇年龄分布在23-42岁,平均年龄为(29.92±1.54)岁,参照组产妇年龄分布在23-42岁,平均年龄为(29.87±1.60)岁,比较两组产妇孕周及年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2.2睡眠质量   对61例初产妇的睡眠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护理后,康复组的PSQ为(7.7±3.16),参照组的PSQI为(10.27±3.4),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护理后,康复组在改善产妇的睡眠质量优于参照组。

表1 PSQI 评分 (,分)

组别

例数

睡眠障碍

催眠药物

睡眠效率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

总质量

康复组

32

1.15±0.36

0.78±0.24

0.71±0.32

1.29±0.30

1.37±0.44

7.70±3.16

参照组

29

1.69±0.55

1.13±0.30

1.25±0.40

1.77±0.52

1.81±0.47

10.27±3.40

T

-

4.578

5.053

5.848

4.468

3.776

3.060

P

-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3

注:P<0.05。

2.3康复情况    经治疗,康复组和参照组在子宫入盆骨时间、恶露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宫缩痛时间等方面时间均早,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康复进度比参照组快,P<0.05。

表2 康复情况 (

组别

例数

子宫入盆骨时间(d)

恶露时间

(d)

泌乳始动时间(h)

宫缩痛时间

(h)

康复组

32

7.31±1.60

2.35±0.65

18.69±1.40

2.34±0.62

参照组

29

11.12±1.70

3.19±0.82

27.15±1.54

3.19±0.73

T

-

9.016

4.454

22.476

4.916

P

-

0.000

0.000

0.000

0.000

注:P<0.05。

3.讨论

初产妇产后往往无法应对盆底肌功能障碍,加上缺乏产后康复经验,易存在盆腔感染、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心理、身体上备受煎熬,对于此,临床研究表明,在初产妇康复护理中结合应用盆底训练与康复治疗仪可有效促进产后康复,减轻患者睡眠障碍[3]

由表1、表2得出:护理后,康复组PSQI 评分比参照组低,子宫入盆骨时间、恶露时间、泌乳始动时间、宫缩痛时间比参照组少,康复进度更快,分析原因:通过尿道、肛门收缩训练,可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实施盆底训练指导,可提高盆底肌收缩能力,改善排尿失常情况[4],使恶露顺利排出。在训练阶段,产妇进行了适量运动,不仅有助于形体恢复,还可加速肠胃蠕动,调节身体状况,排解产妇焦虑、抑郁情绪。另外,在产后康复护理中合理应用康复治疗仪,还可修复盆底功能,有效恢复盆腔损伤[5],治疗仪器集震颤按摩、离子渗透、磁疗、热疗于一体,有助于促进子宫年轻化,与盆底训练联用后,可避免尿潴留、尿失禁情况,加快产妇康复速度,在此基础上,酌情给予睡眠药物,可改善产妇睡眠质量,能够使泌乳始动时间提前,优化母乳喂养效果,及时为新生儿补充乳铁蛋白、溶菌酶、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成分,即可保证新生儿营养平衡,更好的促进其智力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联合应用盆底训练与康复治疗仪可加快康复进度,改善产妇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鑫.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训练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23):243-245.

[2]姚水莲.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训练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2):221-224.

[3]李明.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训练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04):206-207.

[4]李军.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训练护理对初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6):232-233.

[5]韩尧趋.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训练对初产妇产后康复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9,32(13):186-187.(包邮)李木子18310332123 北京市昌平区西关路御路园9号楼5单元30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