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南京市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3

新发展格局下南京市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陈志毅,胡鹏,何世茂,郭凯

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18

摘要:我国经济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关键时期,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日益凸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了新空间。本文通过对南京市枢纽经济发展的历程、成就、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构建智慧枢纽、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完善现代流通体系等角度探讨南京市枢纽经济在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思路与策略,以期为其他同类型城市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枢纽经济,现代物流,产业链,供应链

1.研究背景

枢纽经济是依托交通、物流枢纽等资源要素集聚载体,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以聚流、引流、驻流和扩散辐射为特征,通过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优化区域经济要素时空配置,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培育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效率和规模的一种经济形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区域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枢纽经济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南京市枢纽经济发展情况

2.1.1 南京市枢纽经济发展历程

2012年11月,南京召开“加快建设中国航运(空)与综合枢钮名城推进大会”,会议指出,“南京将建成特色明显、功能领先、具有较强影响带动力的综合枢纽名城”。2015年7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在《关于加快 推进枢纽型经济建设的意见》 中提出“高起点规划建设三大枢纽经济区”。 2017年11月,南京市委专题调研海港枢纽经济区建设工作时强 调,“把发展枢纽型经济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切入点”。 2018年4月与2019年2月,江苏省委提出“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枢纽经济的发展”,“要更大力度强枢纽,打造整体功能强大的枢纽组团和枢纽偏好型产业发展高地”。近年来,南京先后获批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枢纽经济蓬勃发展。

2.2.2 南京市枢纽经济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南京市加快建设空港、海港、高铁三大枢纽经济区,围绕将枢纽资源转化为城市转型升级的新抓手、跨越发展的新动能,把枢纽经济打造成新时期南京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品牌的目标,站在更高层次高质量谋划发展枢纽经济,推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全市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南京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核心载体,枢纽经济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新增长点。

2.3.3 南京市枢纽经济存在问题

枢纽组织创新策源能力和资源要素配置能力有待提升,引流、驻流能力不强,难以有效组织各种流特征的经济要素集聚、转化和价值创造;枢纽产业指向性不强,枢纽建设与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尚未形成合力,统筹考虑和融合联动发展较弱,围绕枢纽的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尚未形成;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仍需破解,物流配送末端服务有待改善;枢纽协同组织能力有待提高,三大枢纽经济区之间联动不足,缺乏龙头引领的多式联运枢纽,多式联运体系尚未有效衔接,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3.南京市枢纽经济发展策略

3.1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智慧融合数字枢纽

贯彻落实国家“新基建”建设与南京“四新”行动计划部署,应用新技术推动枢纽产业创新发展,营造新场景加快枢纽组织模式变革,搭建新平台深化“枢纽+”的发展融合,打造要素高度聚集、信息全面互联、组织高度协同的智慧信息组织中枢。

3.1.1 打造要素枢纽组织中心

创新枢纽组织功能,依托空港、海港、高铁港等重大交通枢纽,加快补足枢纽组织功能短板,充分发挥枢纽对经济要素的“搅拌器”和“放大器”功能,促进经济要素由“流量”向“留量”转变,推进枢纽由运输中心向组织中心转变。优化枢纽站场布局,建设多式联运枢纽,优化运营模式,推进不同运输方式间的设施衔接、信息对接和组织匹配。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动实体与虚拟、线上与线下的一体高效组织。发挥市场在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各环节整合中的作用,鼓励供应链综合服务商积极参与,将枢纽运营纳入多式联运组织链条,在保障高质量中转等交通功能的同时,全面提升枢纽对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推动“交通圈”向“经济圈”演进。

3.1.2 构建“枢纽+”公共服务平台

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资源,以干线运输为核心,构建网络货运平台生态链,建成全国网络货运高地。借助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建设契机,加快港口型(生产服务型)等国家物流枢纽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多式联运业务应用。强化跨境电商平台资源整合,依托空港、龙潭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充分利用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聚焦数字经济产业赋能,加快线上线下融合互通,打造全球跨境贸易综合服务平台。

3.2 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建立现代枢纽产业体系

实施产业链强链行动计划,畅通产业链大动脉和微循环,突破制约产业链安全的短板,加强供应链上下游协同,进行资源整合、流程优化和再造,助力产业链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枢纽产业体系。

3.2.1 推动产业链转型发展

构建现代临空产业体系,围绕航空基地、航空维修、航空培训、航空金融等航空运输服务业精准发力,壮大航空核心产业规模,聚焦航空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临空前沿产业,培育临空先导产业集群,打造国内领先的航空先进制造中心。

打造临港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发展临港绿色智造业,推动南京临港制造业向高端智能装备、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等高端智造业转型。加快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重点引进长江引航中心、海事法院、海关、船级社等航运管理机构,加快引进国际船代、货代公司,重点培育船舶管理、代理服务、货运服务、船员劳务、修造服务、船舶供应、航运经纪等产业,积极培育航运金融保险、航运法律与仲裁、航运信息、航运教育、航运监管、航运交易、船舶技术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打造现代航运服务新高地。

打造临站高端商务产业体系。突出产城融合、站城一体,在高铁车站周边建设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组合发展集群,实现高铁枢纽经济区高品质发展。重点引进跨国公司中国总部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地区性总部及其研发中心、销售中心、投资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型总部落户,建设高铁总部中心。引入培育以AI、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技术特征的智慧城市场景应用提供商,打造高铁智慧中心。

3.2.2 推动供应链优化升级

提升供应链服务管理水平。聚焦采购、物流、分销、金融等供应链环节,支持有资源优势和市场能力的企业打造专业化供应链服务平台,促进相关产业链要素和资源集聚,打造跨界融合、平台共享、共融共生的供应链商业生态圈,构建全球商品采购服务等平台。聚合品牌企业、物流商、金融机构、增值服务商等群体,融通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强研发设计、集中采购、组织生产、终端管理、金融服务、品牌营销等供应链综合服务,实现商品从原材料到产成品再到需求终端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加快供应链数据化发展。加大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等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和模式,加快数字化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智慧物流园区、智能仓储、智能货柜和供应链技术创新平台的科学规划与布局,补齐供应链硬件设施短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搭建技术水平高、集成能力强、行业应用广的数字化平台,开放共享供应链数字化技术和应用,积极推广云制造、云服务平台,赋能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化专业物流装备,鼓励推动供应链智慧发展,创新全程智慧物流服务产品,构建一体化物流智慧运作系统。深入开展智慧物流综合改革试点,实施网络货运平台示范试点工程、关键物流技术突破试点工程、智慧物流主体培育试点、园区智慧化改造试点、多式联运智慧高效试点、智慧物流人工智能集成试点、智慧供应链协同创新试点和智慧物流赋能农副产品畅通试点等工程,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工程。

3.2.3 突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推动“物流+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快递企业密切合作,在生产基地规划、厂内设施布局、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引入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结合生产制造流程合理、共同建设物流设施设备。发挥制造、物流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物流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构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销售、仓储物流”于一体的良性产业生态。

推进“物流+现代商贸”联动发展。面向区域分销、居民消费等商贸物流需求,打造集集中采购、公共仓储、区域分销、分拨配送、展示交易、金融服务于一体的商贸供应链服务。发挥第三方物流企业仓配一体化服务优势,整合供应商、实体零售门店、网络零售网点的配送需求,建设前置仓、前店后仓等新零售终端。

促进“物流+现代农业”高效发展。加快市区镇三极农村物流枢纽节点体系建设,打造多个集农产品冷链物流、产地与销地一级批发、农产品加工与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产品物流综合体。围绕特色农产品主产区,统筹推进产地预冷、分等分级、初深加工、包装仓储、智能配货、加工配送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共享共用,提升产地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和设施设备使用效率。

3.3完善现代流通体系,推动现代物流升级发展

把国内国际两端、供给需求两侧有机结合起来,构建“7园、12中心”物流节点体系,依托新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夯实经济社会持续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3.3.1 完善物流节点布局

按照“枢纽引领、环带集聚、分区覆盖”的布局思路,构建“7园、12中心”物流节点体系。7园主要布局在龙潭、空港、江北等重点枢纽地区,重点发展跨境电商、食品运输、应急医疗等产业。主要构建覆盖主城及周边副城、新城的物流中心配送体系,重点发展粮食应急、医药应急、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产业。

3.3.2 推进新型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深度参与国际物流大循环。加快建设南京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不断扩大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商平台、机场大通关基地等功能平台优势,积极发展国际航空货运服务关口前移、空陆联运等服务模式,提升国际货源和运力资源组织水平。有序推动中欧班列始发站从尧化门调整至龙潭港区,加强与徐州、苏州、连云港等省内城市分工协作,特色化、品牌化和专向化拓展国际城市和内陆地区双向腹地市场。

积极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增强南京国家物流枢纽城市的聚合辐射作用,突出周边城市比较优势,构建枢纽引领、分工协作、层次分明的都市圈物流体系,发挥江北海港枢纽经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推动新型物流业态有序发展。大力推进冷链物流体系发展,积极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升级改造冷链存量设施,整合集聚冷链物流市场供需及农产品流通、生产加工等上下游产业资源,提高冷链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和网络化水平。推动同城配送物流规范发展,以“互联网+物流”为技术牵引,鼓励线上资源合理配置和线下物流高效运行。促进快递业转型提质发展,推进快递末端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快递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推动无人配送常态化运营加速落地。

3.3.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大力培育总部型物流企业。充分发挥大型机场、亿吨级海港、高铁枢纽等海陆空枢纽叠加优势,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在南京设立运营总部、分拨配送中心、结算中心、电商中心等运营机构。不断引进高品质、高能级的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主基地航空公司,培育航空货运超级承运人,提升国际航空货运市场竞争力。探索以资本融合推动业务分流、以业务分流推动港区联动方式,持续提升南京港集团辐射范围能级。

做大做强专精型物流企业。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先进、运作规范、核心竞争力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创新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经营模式,建立高品质、高效率、不断链的全程冷链体系。重点推动“互联网+物流”平台型物流企业高质高效发展,加快释放转化平台数据的应用价值,鼓励企业发布行业发展景气指数,探索构建物流指导产业发展的“信号灯”机制。

加快物流企业“走出去”步伐。结合南京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围绕“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领域,鼓励制造企业与重点物流企业强化境外资源共享,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具备全球采购、配送和物流解决方案的国际货代、国际供应链服务商,鼓励省内重点物流企业通过投资并购、战略联盟、业务合作等方式整合境内外国际运输、通关、境外预分拣、海外仓等资源,提高到岸物流与境外落地配送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南京市人民政府. 南京市“十四五”枢纽经济和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EB/OL]. 2021-10-01/202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