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3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路研究

葛雪梅

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要“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盐城作为红色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革命遗产和肥沃的精神土壤,新四军在这里创造了铁军精神,留存了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挖掘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创新传承模式,推动红色文化发展,为盐阜乡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所具有的物质与非物质的价值功能,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 要的物质财富支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传承和发展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还能助推地方的乡村振兴,主要体现出物质财富、精神引领两个方面。

(一)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发展注入经济活力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物质层面主要有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以及烈士纪念碑等。这些特色资源如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利用,将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比如,通过开发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来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这不仅可以完善乡村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还能吸引大量的外地人员前往当地进行参观学习以及进行物质消费等,为乡村地区带来了大量的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等,进而可有效地整合利用乡村地区的各种资源,辐射带动交通运输、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农产品深加工、餐饮、民宿、手工艺术品、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经营服务,延长乡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 链,拓宽乡村地区的致富道路,增加当地民众的经济收入。

(二)红色文化资源激发乡村振兴精神动力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精神层面主要有革命英雄人物先进事迹、革命精神等,其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与革命英雄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无私无畏的革命斗争精神等高尚的精神品质。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弘扬革命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能为革命老区村庄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也是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的教材”,其具有精神引领的重要价值。革命老区村庄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红色精神,能够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理想信念教育功能,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增强工作本领,在乡村振兴建设的征程上披荆斩棘,为加快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而努力拼搏。

二、盐城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一)盐城红色文化利用现状

1941年新四军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这里一度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为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铸就了可贵的铁军精神,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恪下了独特的红色印记。盐城现有红色遗存248处,市级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8家。近几年来,盐城以实施“红色领航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掘保护红色资源,不断放大铁军精神效应。如绘制《盐城红色文化地图》,在地图上标注主要点位及标志物,反映重要红色文化点位精神内涵。通过红色地图不仅可以直观陈涛镇、正红镇等以烈士命名的镇村的位置,还可以看到新四军纪念馆、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等国家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分布情况。如不断拓展红色场馆教育功能,充实中共华中工委纪念馆、泰山庙新四军军部旧 址等重点场所的展陈内容,加大铁军文化标识的设置和宣传力度。如对128个烈士纪念设施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修缮烈士陵园、更新事迹展陈、提升周边环境,在烈士所属镇村进出 主要位置设置地名标识牌,介绍红色地名来源、烈士简要生平事迹等。

(二)盐城红色文化传承的困境

1、红色文化资源缺乏合理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一是由于缺乏保护开发规划和有效的保护措施,部分旧址、故居被移作他用,部分红色资源缺少维护出现逐渐倒塌、毁损现象,部分盲目开发,随意改造和建设不匹配的设施,还有部分盲目保护,缺少专业修缮知识,造成文化资源被破坏。二是村民对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强,部分村民认为文物保护传承是当地政府的责任,对乡村周边的革命事迹、战斗遗址及烈士精神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对挖掘保护和开发传承乡村红色资源缺乏使命感与责任感。三是红色文化大多以传统静态的展览为主,形式过于单调,红色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利用。

2、红色文化资源在运行上缺少管理制度。有些乡村不加甄别地照搬其他地区乡村文化建设经验,“撞脸”事件时有发生,不能满足现代访客游客的需求。在资源分配管理上,所属管理部门产权职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经费分配不合理,存在重复建设现象。部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管理制度不到位,一些文化艺术惠民工程因前期调研不足出现供需偏差,缺乏实质内容,功效低下。

3、红色文化产业缺乏专业化人才队伍。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加快,乡村青壮年群体多数流向城镇,留守人员以老弱妇孺为主,红色文化产业人才出现年龄断层。另一方面乡村专业人才专业理论不强、层次和结构亦不合理,导致文创、管理与保护等专业人才不足,一些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乡风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得不到继承与传扬。

、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一)将红色文化与乡村传统文化相结合,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每一处红色文化的背后都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和革命先烈的事迹,每一种乡村文化的背后也蕴含着独特的乡风民俗和先民的智慧,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资源。将红色文化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有机衔接,让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深入民心,逐步形成特有的地方特色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精神动力和支撑。盐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海盐文化、湿地文化、海洋文化、铁军文化、淮剧文化的独特文化资源。一是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禀赋,从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线索,研究挖掘史料,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村民、党员干部及青少年学习英雄、尊重英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将红色革命故事改编成地方淮剧,既有地方传统优秀文化因素又富含红色革命事迹的文化资源,在传播文化艺术的同时激发村民学习的主动性,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为共同推进乡村振兴不懈奋斗。二是要立足乡村发展实际,精准做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辩证地对待红色文化、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挖掘整理、开发保护要注重展现特色、发挥优势,避免 “千村一面”。三是建设红色文化与乡俗融合的文化礼堂、文化长廊、家风陈列室、文化图书馆以及制作经典微视频,在文化场馆中引入互联网数据操控系统,配合文化展品录音讲解,扩大红色文化和乡村文化融合的社会效应。四是将红色文化和乡村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乡村各阶段教育体系中,讲好家乡历史风物、红色革命故事,增强爱家乡、爱国家、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健康成长,融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

(二)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产业相融合,助推乡村产业兴旺

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有助于推动红色精神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发展,而且能够激发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是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优化红色旅游产业结构,加大新四军廉政文化旅游专线、铁军精神现场教学线路、红色历史文化之旅一日游等红色旅游线路的开发,形成集参观、学习、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品,提升盐阜地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二是打造“红色文化+生态农业”。以红色文化为依托,发展生态农业,让农产品成为红色文化输出的载体,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从而提高农户的收入、耕地的利用率、年轻劳动力的回流等,解决部分社会问题。如阜宁县羊寨镇的特色农作物是沙地红富士苹果,可以扩展以苹果为基础的农产品产业链,打造红色生态农产品,讲述红色革命故事,赋予红色文化价值。三是“红色文化+非物质遗产”。传统村落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以红色文化对传统村落景观环境进行提升改造,助力传统村落发展,并注意红色文化与传统村落内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协调度,实现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促进传统村落的经济与文化繁荣。四是“红色文化+康养”。盐城市不仅是一片红色热土,并且是环境优良的生态康养之地,位于东台的黄海海滨国家深林公园,经过几代人由原来的东台林场发展而来,发扬了艰苦的林工精神,形成纯天然的绿色氧吧,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发展康养产业将带动周围乡村的产业振兴。

(三)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治理相结合,助推乡村基层建设

老一辈革命党人就乡村社会的治理进行了许多实践与探索,新时代广大乡村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党的革命优良传统,深入学习总结革命先辈的乡村治理实践经验,在带领广大村民进行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始终把全体村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发动和组织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使村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增强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参与村级事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助力乡村有效治理。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岁月的磨炼中产生并形成的,其中用蕴含的文化形态富有丰富的正能量,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制作红色革命故事记录片、编制红色革命故事书籍等等,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乡村生活,引导群众提升社会价值观;用红色故事、革命事迹增强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培育青少年民族精神,激发青少年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动力。铁军精神是在抗日革命战争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重建新四军、创建苏北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用鲜血和智慧凝结而成的革命精神,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苏北地区成功实践的结晶,是盐阜革命老区干部群众的宝贵精神财富。从铁军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铁军精神这道光照亮盐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聚集动能、勃发力量。

(四)依托红色文化引进人才,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从现有的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来看,专业化人才队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制约着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多层次培养、引进人才。大力培养本地红色文化产业人才,在年龄、学历层次和结构安排要合理,既有日常接待和维护的红色文化产业普通工作人员,也有相应研究红色文化的专业人才,防止出现断层现象。目前各地都有“百姓名嘴”工作室,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担任了大量的讲解宣传工作,但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深层课题研究的较少。可与党校、高校进行合作,推荐相近专业的专家、学者进行红色文化的宣讲及红色课题的开发和研究;选拔高素质的大学生担任讲解员,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打造高素质的红色讲解员队伍。积极发动本地革命先烈的后代担任讲解宣传员,并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不仅可以壮大红色文化宣传队伍,还可以提高革命英烈后代参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使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其次,完善有效奖励机制,防止人才外流现象。完善薪酬制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如高薪引进,提供各种条件和平台为红色文化创业人员安家落户。再次,在政策、资金上要给与扶持。设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专项资金,纳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确保红色人才队伍的选拔、引进和培养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 超: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13期

2. 王建华:新时代下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调研与实践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年第18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