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2

石拐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崔继承

包头市石拐区委党校  内蒙古 包头  014070

内容摘要石拐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石拐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构筑包头市东面地区绿色生态屏障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使目前的城乡人口结构出现重大变化,也必将对石拐区社会经济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石拐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条件的调查分析,找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人口  问题    主要措施

一、石拐区城乡人口状况

石拐区辖一个苏木、一个镇和五个街道共有12个村委会和5个嘎查村,全区现有常住人口24745人,总户数11061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1.94人,其中农业人口6328人,占总人数的25.57%;农业劳动力1948人,占农业人口的30.78%。2019年,农牧民实现人均收入17582元。2020年,实现人均收19042元。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石拐区社会经济发展必然选择

(一)包头地区经济的强劲发展,促使石拐区人口变动加快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包头地区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对乡村经济的辐射能力日益显著。包头市和石拐区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了一定吸纳人口的能力。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石拐区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包头市区,小部分流入石拐和石拐旧区,当然这种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客观上和石拐区农村实际情况及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有很大关系。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底,石拐区农村已稳定输出劳动力将近一人(稳定输出指劳动力已输出满三年以上),占全区农业人口的15%以上,而这些稳定输出的劳动力大多是乡村的青壮劳力,且有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专长和经济头脑。这种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乡村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变动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率提高的必然趋势。

(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农村移民工作更为紧迫

上个世纪初,大量晋、陕贫民流入石拐区本地,一首穷愁凄绝的“走西口”道出了石拐区移民文化的根脉。提到石拐区,老包头人常说的一句老话“走包头绕石拐,石拐就在山里头”这句曾经流传在民间的顺口溜也很形象的道出了石拐区的“先天”短板。经过“走西口”几代的开发,石拐区历史“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光不见了,300多年来煤矿的过度开发,土地沙化荒漠化和煤矿采空区的日益严重,“地上不平,地下踩空”的地方随处可见,许多地区已不宜人居。历史上形成的掠夺式、榨取式的发展方式极大地透支了这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的土地承包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显然不能给农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现在这种模式已成为了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桎梏。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现在石拐区农业低产出、低效益的现状,严重制约着石拐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石拐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

(一)发挥第一书记、工作组、帮扶单位的带头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了引领和推动农村牧区振兴战略实施,按照“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三强”标准,区里共派出17名第一书记,17个驻村工作组,47个帮扶单位,130名“一对一”帮扶干部,实现扶贫包联“全覆盖”,也为实现石拐区农村牧区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他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帮助包联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工作方案,申请和争取农村牧区振兴项目和资金,落实帮扶政策,协调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履行好驻村干部的工作职责。使一切工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发展规律、体现农牧民愿望、得到农牧民拥护。

(二)抓好示范带动作用,为乡村振兴壮大集体经济

新时代农牧民是农村牧区振兴的主体,提升农牧民整体素质是农村牧区振兴的关键。要努力打造“百姓富、生态美”的示范新农村新牧区。2019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启动实施了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按照嘎查村10%的比例,建成1000个以上示范嘎查村,带动全区所有嘎查村全面开展新时代农牧民素质的提升,为建设亮丽内蒙古提供智力支撑。石拐区结合农村牧区振兴战略,积极推进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工程。积极推广农村牧区振兴先进经验、先进做法,让先进村庄、先进人物的生动实践带动农村牧区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爬榆树嘎查、三岔口嘎查、大德恒街道、缸房地村为重点,建立地膜马铃薯种植示范区,带动马铃薯产业发展。在新曙光村、五当沟村、厂汉沟村、白菜沟等区域建立畜禽养殖区,发挥缸房地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进而带动和辐射石拐区周边

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努力争创包头地区乡村振兴先行区和示范区。

(三)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才有好的就业,高的收入,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石拐区根据不同苏木镇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养殖传统、供求平衡能力,东部地区发展光伏农牧业、坡地果园等。南部地区发展庭院林果及珍禽养殖。西部地区发展林下经济和庭院经济。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驿站,“串起”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链。鼓励农牧民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地摊经济,路边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打造“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旅游胜地。开发山地越野、摄影写生、特色美食、采摘观光等融合发展新业态,加快发展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品牌。近年来,石拐区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为基调,按照“生态文旅立区”发展战略,以五当召景区创5A、包头花舞人间、包头古城、喇嘛河生态景观、大青山影视基地、赵北长城等景区景点为支撑,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域旅游给区带来了新的“钱景”,其中包头古城共有入住商户130余家,解决就业人数566人,其中包括大学生就业5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48人,更重要的是周边村镇居民就业315人,此外,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抓好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农家特色旅游一体化发展。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全区6300多名农牧民对更美好生活充满新期待

)加大培训力度,激活振兴主体,拓宽就业渠道

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冬春农闲时节,每年举办新型农牧民培训班,围绕农牧业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积极开展“田间学校”教育,聘请有关专家来石拐区进行集中培训,着力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结合每个产业的自身特点,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培训、到农业基地实训、集中办班培训等各种培训形势,对从事种养殖的农牧民、从事务工的农牧民和从事创业的农牧民等不同类型分类培训,围绕石拐区企业需求农牧业产业振兴和全域旅游等发展部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提升农牧民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培养造就一支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吸引社会人才投身农村牧区振兴协助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思路。

石拐区实施乡村振兴战一项宏伟工程,重要的是让农牧民得到实惠,让农民的收入更加稳定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是对石拐区社会经济结构的一次变革必将开创石拐区经济工作的新局面,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努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目标,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真正做到产业为根、文化为魂、绿色为韵、山水为脉努力建设绿色低碳、特色鲜明、山川秀美、生态宜居美丽石拐新农村,实现全区人民共同富裕。石拐区必将走出一条产业集聚、城乡融合、环境提升的资源枯竭型矿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