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率上升背景下低生育率常态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2

城市化率上升背景下低生育率常态化分析

张丽琼 ,陈莹 ,李梦姣

澄江市妇幼保健院  652599

摘要:中国城市化发展在近年来呈现迅猛趋势,而同时伴随着的也是生育率由高到低的变化。随着二胎乃至三胎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育率的增长,但目前城市化的环境中生育率依旧较低,并且呈现常态化的变化。从社会环境角度针对低生育率分析,其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而本文从城市化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诸多外界因素对人们生育率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医疗和经济压力是影响人们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但城市化发展也与我国目前的低生育率有极为密切的关联,低生育率将是未来至少10年的常态化社会现象。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生育意愿;低生育率;常态化

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开放了二孩的生育政策,并且在2021年5月31日召开的会议中,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优化,实现了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并建立了对应的配套支持系统。无论是二胎还是三胎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在我国的各大社交网络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但在近两年来,二胎和三胎政策的开放并没有迎来对应的婴儿生育潮,取而代之的是低生育率的常态化。在二胎及三胎政策开放前,官方预测的是每年的人数增长大约为200万人左右,但实际上生育政策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在三胎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每年新生人口增长数量,在以往的基础上仅增加了50万人左右,这与官方的预期相差甚远。而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的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城市化的发展率与生育率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城市化率的提升伴随着的是我国生育率的降低以及低生育率的常态化建设。关于生育率较低的因素分析较多,各个角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有所不同,通过对城市化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多种因素都可以归类到城市化这一宏观因素下,使问题的分析更加简单易懂,在城市化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低生育率是其中的常态化发展事实。

一、城市化发展的哪些方面对于人们的生育意愿产生影响

1. 住房

房地产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化建设背景下发展最为快速,也是获得利益最大的一个产业。房地产在中国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中,走完了西方世界城市化进程上百年的发展路径,所以房子的争执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被归类为最有价值的投资。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较大,所以对于房屋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市场可在这一环境下顺利发展,但过高的房价推高了城市的生活成本,尤其是我国人均收入不到全球人均收入的10%,但所面临的住房的投入压力极大。我国的房价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前3,而在香港以及上海等发达城市,房价可以说是全世界最高的。所以刚完成城市化建设的群体,在进行住房的选择时,基本也是按揭贷款居住,即使在意识得到满足,但每个月的房贷金额无异于租房费用,所以大部分城市人群存在着较大的住房经济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无法将每月可支配收入投入到二胎甚至三胎的养育中。

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意味着居住在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加,而住房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住房条件的好坏在于家庭的经济状态,每多生育一个子女所意味着的不仅仅是住房面积的扩大,同时还包含生活压力和教育压力,而这些压力都会直接转化为经济压力,经济压力的增长则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住房压力的提高会导致人们的生育意愿受到极大的影响。

  1. 教育压力

城乡教育差异一直是我国在城市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城市的教育水平普遍高于乡村水平,这也是我国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事实。教育实际也是一种经济之初,我国虽然已开展了9年义务教育,但在我国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仅仅完成9年义务教育基本无法培养高素质人才。国家的义务教育只能满足人们教育的基本需求,如果想要提高教育品质,则需要增加额外的教育基金,而额外的教育以及培训班所投入的费用,则直接由家庭承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家庭的经济压力。最近有大量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化环境中教育和培训支出在不断增高,必然会导致家庭教育支出进一步增加,从而致使现代人群的生育意愿受到影响。

  1. 休闲娱乐的业余时间

当前社会环境下抚养和教育子女不仅仅在于给予其丰厚的家庭条件,同时也体现在陪伴时间的不断增加。在现代教育环境中,教育人员认为想要使学生发展更为良好,则需要家长尽可能的对孩子进行有效陪伴,而每增加一个孩子也就意味着家长的休闲时间在减少,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适龄潜在生育家长的个人可支配时间。在子女数量增加的背景下,许多家长都无法满足一边完成工作一边陪伴孩子这样的重任,势必双方就会有人失去工作,而另一个人则需负担整个家庭开支。虽然较多家庭是由上一代老人来帮忙照看,但这种现象又直接反映出住房压力及婆媳关系复杂性的状况中,变相转变为经济压力。除此之外,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女性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受到就业和教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代女性个人追求不仅仅是在家中相夫教子,更多的女性追求的是事业上的成功,而这也对于生活品质和工作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女性的意愿随之降低。

4. 资源配置的有限性

现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无论社会资源还是世界资源都是有限的。城市中粮食和水资源以及社会公共资源的拥挤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影响。城市人口的攀升直接导致教育及就业等机会的竞争压力增大,人们想要在社会环境中获取资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在大部分的城市家庭中,夫妻双方如有一方失去经济来源,都必然会对这一家庭产生极大的经济压力,而在这一环境下生育率的提升必然会带来资源紧张及就业方面等诸多问题的产生。人类所面临着最基础的矛盾,是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资源的日益匮乏,人均所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少。人口的增长需要符合人口自然规律,而社会资源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必然是紧缺型资源,所以人口增长与社会资源的增长需要保持平衡,但由于我国在近年来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这也直接导致社会资源在进行分配时难以进行平均分配。

  1. 城市化建设造成的晚婚晚育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许多年轻人尤其是从外地进入城市内的,如果想在城市内就业和落户都有一个积累过程。从农村到城市包括城里人想要在市内建立家庭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所以现代人晚婚晚育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而晚婚晚育自然也降低了生育率的水平。在70年代以前,计生策略和措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普及推广,广大农村无节育意识且同时伴随着多子多福这样的传统理念,在这一年代的发展背景下,生育率居高不下。虽然在80年代以后,计划生育措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抑制了人口的增长,但90年代出生高峰期过去以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生育率急速下滑。

二、城市化背景下低生育率的常态化规律

在中国30多年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下,对于抑制整体人口数量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城市化建设所带来的人口拥挤以及资源短缺是制约现代人在城市生活的重要因素,生育意愿和繁重的经济压力对城市化建设产生了极大的挤压,这与城市建设的背景息息相关。在境外也存在类似的规律,欧美等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步入了低生育率的阶段,现代环境中即使通过政策及其他方式的鼓励奖励生育多子女的家庭,但迫于经济生活压力和自我追求的提升,选择少生育甚至不生育的家庭依旧是社会的主流。在亚太地区韩国、日本以及新加坡等国家都面临着低生育率的难题,而中国大陆同样也面临着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双重压力,城市化建设的背景下同样也伴随着低生育率的问题。

中国近30多年的计划生育导致了人口结构不平衡,即便现在已开放二胎及三胎政策,事实上也是为了应对低生育率的问题。基于中国社会的复杂性,东西南北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北上广等大城市已处于低生育率的边缘。农村保持着每个家庭两个以上的子女的生育水准,生育意愿相比于城市来说更加强烈,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内转移,这些家庭也需要面临城市化自然选择的压力,人们的生育意愿会大大降低,低生育率同样是一种常态化伴随社会发展的规律。

总结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今后确立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农村与城市的发展进行结合,城市化建设促进城乡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但城市化建设以及低生育率在近10年来都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们的观念转变以及需要面对的经济压力会直接对其生育意愿产生影响,城市化率越高,生育率就会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生育率的降低虽然能够起到计划生育的作用,但一旦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加,如果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过上有品质的生活,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和物质保障,低生育率必然是绝大多数家庭的自主选择,所以城市化率的提升对于低生育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想要使生育率得到提升,降低社会压力,改善城市化建设环境是一个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树,蒙昱竹,赵庆. 低生育率、同胞性别结构与子女受教育水平[J]. 财经论丛:1-13.

[2]李娟,贺寨平. 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居民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J]. 长治学院学报,2022,39(01):7-12.

[3]杨月涵,韦璐. 对症低生育率  三孩配套发力生育养育教育[N]. 北京商报,2022-01-21(002).

[4]吴帆,李建民. 中国面临生育危机风险的三个信号:低生育率、低生育意愿和生育赤字[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01):61-68.

[5]郑真真. 新形势下的生育意愿研究框架:家庭和性别的视角[J]. 人口与社会,2021,37(05):1-12.

[6]陈蓉,顾宝昌. 低生育率社会的人口变动规律及其应对——以上海地区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为例[J]. 社会科学文摘,2021,(10):13-15.

[7]陈卫. 中国的低生育率与三孩政策——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与经济,2021,(05):25-35.

[8]. “低生育率背景下的生育和育儿问题研究”学术论坛召开[J]. 妇女研究论丛,202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