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8
/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郑颖

牡丹江林业中心医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并发症情况以及护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资料,均是应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并发症情况观察及探讨相关护理策略。结果:50例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15例并发症,发生率30.00%。结论: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需要加强观察及及时应用合理方式干预,改善预后。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并发症;观察;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于退行性病变,属于大动脉与中动脉基础病理过程,为细胞、纤维基质以及组织碎片异常沉积。动脉内膜以及中层增生过程可见复杂病理改变,动脉下肢以及闭塞多是动脉硬化所致,典型表现为肢体发冷、四肢麻木以及疼痛不适等,严重甚至需要截肢,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目前针对此类疾病常采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方法,而介入治疗患者可发生各种各样并发症,这样影响治疗以及康复效果。本次研究中,对50例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并发症进行观察及护理,旨在为疾病合理干预提供参考借鉴,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体格检查确诊肢体阳性,并且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均采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无精神疾病且认知正常,排除严重肝肾损伤及感染者。患者的一般资料如下:男32例,女24例;年龄65-90岁,平均年龄(78.12±2.42)岁。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方法

50例患者均是采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治疗上针对血管狭窄或血管闭塞者应用不同介入治疗方法。血管入路方式如下:同侧股动脉下行入路20例,同侧股动脉上行入路15例,对侧股动脉入路10例,经肱动脉入路5例。血管成形术14例,内支架置入21例,血管内溶栓治疗8例,血栓抽除7例。

2 结果

50例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均顺利实施,治疗后30例患者下肢缺血均出现明显的改善,患侧肢体皮温增加;17例患者扪及明显足部动脉搏动,3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术后1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具体并发症情况见表1。

表1 15例并发症统计

并发症

例数

百分百

导管阻塞

4

26.67

出血

4

26.67

过度灌注综合征

3

20.00

假性动脉瘤

2

13.33

再栓塞

2

13.33

总发生率

15

100.00

3 讨论

3.1 并发症观察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介入治疗的患者,需要做好术后的观察指导,护理人员治疗后需要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观察出血情况,因为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需用抗凝药,为此应准确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等药物,心动过缓者可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老年者除常规检查,还应进行肺功能、下肢动脉血管造影剂血流灌注等检查,通过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

3.2 并发症护理

3.2.1 导管堵塞

导管成功置入后续妥善固定导管鞘并留置导管,搬动过程避免导管滑脱移位。可在穿刺不切放置5-6块纱布压迫并且吸出渗血,导管露出体外呈S状弯曲,借助绷带进行加压包扎处理,让导管可固定良好。借助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可用肝素盐水经侧管对鞘管冲洗,预防鞘管内血栓的形成。

3.2.2 出血

出血为常见并发症,常见局部穿刺置管位置出血,插管溶栓及拔管后均可能发生。拔管后局部加压不当可引起穿刺点出血。在护理干预上,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第一,教导患者避免屈髋屈膝,避免鞘管折叠引起动脉穿刺点的撕裂损伤,防止血液自鞘管的边缘外渗情况;第二,拔管完成后借助绷带以8字型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处理,持续点压12h,确保加压准确牢靠及避免移位情况,若是咳嗽引起腹压加大可使用手掌按压以保护伤口;第三,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肿胀、皮下淤血以及敷料有无血染情况,顺行穿刺患者监测同时记录血压以及心率指标。另外针对术后穿刺部位血肿情况,应区分假性动脉瘤,若是观察中摸到穿刺点局部存在搏动性肿块及血管杂音,警惕假性动脉瘤同时及时告知医师。

3.2.3 过度灌注综合征

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属于血管闭塞性病变开通术常见并且严重并发症,为此术后护理人分院需重点观察患肢情况,尤其是应观察前臂以及小腿有无压痛以及肿胀,若是存在肿胀表明存在过度灌注综合征[2]。在护理干预上就需及时将肢体筋膜切开,减轻组织水肿以及水肿对血管的压迫,避免肢体发生缺血坏死。

3.2.4 假性动脉瘤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在术后需要加强对穿刺点局部观察处理,重点是注意区别血肿以及假性动脉瘤,发现假性动脉瘤避免因为瘤体破裂引起大出血情况。护理人员在观察过程观察穿刺点有无局部搏动肿块以有无血管杂音,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医师处理,即刻通过彩超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在治疗对策上,可及时在彩超引导下实施凝血酶注射的手术方式,改善患者病情。

3.2.5 再栓塞

血管介入治疗后再栓塞对恢复引起明显影响,在防治上护理人员需密切观察患肢肢体颜色、温度、感觉以及肿胀情况,此外可进行术前与术后影像结果的对比,询问肢体疼痛情况以及其他变化情况,及时告知医师并且应用彩超进行检查,排除再次栓塞的可能[3]。针对介入治疗后再栓塞的处理,对支架内急性闭塞情况经置管溶栓多可改善;术后支架再狭窄则可通过切割球囊成型术、支架内置入术等干预。

综上所述,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方式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术后应警惕导管堵塞、出血、过度灌注综合征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加强对患者术后的观察,做到科学的处理,巩固介入治疗效果,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瞿晶, 舒芳芳.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研究[J]. 重庆医学, 2021, 50(S02):421-423.

[2] 黄鹏.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27例临床效果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20, 49(22):3108-3110.

[3] 李明明, 秦晓香, 马凤霞,等. 心理康复护理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0(S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