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及建设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09
/ 2

医院建筑设计方法及建设策略分析

胡岳峰

中工武大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邮编:430000

摘要:近年来,设计师面临城市医院就地改造的重大挑战,其难度受历史因素、投资成本、土地资源等多方因素影响。设计如何既摆脱现状困境,又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和资金,建造综合性能强、结构安全的医院,是所有设计师需首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分层次多方面综合考虑尤为重要: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场地现状和现有技术条件;其次,要注重多专业配合,选择合理的设备材料,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最后,细节方面更注重人性化设计,应与周围环境协调,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关键词:医院建筑;模块化设计;智慧医疗

中图分类号:TU24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行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医院建筑这一重要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人性化设计理念,强调充分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与适应生理特性,有利于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助力医疗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一工程背景下,对医院建筑人性化设计问题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 “后疫情时代”的医疗建筑设计

1) 空间是不同行为的物质载体。在2019冠状病毒疾病爆发的紧急情况下,武汉体育中心等大型场馆被改造为“方舱医院”预防和控制疫情。设计师通过改变房间功能、增加隔墙、组装容器等手段,对急诊医院必要的功能区进行了改造,如医疗休息区、仓库、集中护理单元、缓冲通道、卫生间、淋浴间等。可以看出,作为建筑功能的载体,建筑空间应随着建筑功能定位的变化而灵活变化。2) 时间为函数提供了特定的上下文。疫情缓解后,各地开始建设一批“分级响应、防疫治病结合”的医院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建筑师不仅要按照传染病医院严格的院感要求进行设计,还要考虑其正常的生产经营需要。因此,设计师必须在设计的早期阶段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布局,以满足建筑空间在不同时间点的功能适应性需求。由此可见,时间的推移会给建筑的实际功能定位带来不确定性,灵活的规划设计是设计师应对的方式之一。3)人们对建筑空间的感受受其心理及所处物理环境影响。疫情促使人们更加讲究卫生,并且其在主观上对室内自然通风采光、室外绿化景观布置等建筑环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客观方面,城市环境自身也处在不断迭代的过程中,包括旧城改造、城市的综合整治及功能改变等,这些更新变化将对建筑实体的功能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

2 医院建筑设计方法

2.1 整体布局设计

在总体布局设计中,要求医院建筑结构布局方案创新、舒适、配合。其中,创新的特点是在原有广场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完善。通过改善室内照明条件和观看条件,可以为医院建筑增添活力,避免患者和医务人员因长期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在建筑中心区域预留空间,阳光将通过预留空间直接照射医院建筑内部空间。该建筑的整体结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舒适特征体现在优化交通组织流线、规划中庭空间、设计屋顶花园、在门诊候诊大厅建立完善的服务设施等方面。例如,候诊大厅设置自助饮水机、绿色盆栽、公共轮椅等设施,缓解患者和护理人员的不安情绪和身体疲劳,平静等待治疗。配合性特征体现为各科室、住院部、手术室、影像诊断与检查科等功能区域间的密切联系,根据患者就诊需求,搭配形成高效治疗路线,患者可以在同一条治疗线路上办理挂号取药缴费等业务手续,前往对应科室就诊,无须反复奔波。

2.2 规划交通流线与整合医疗环境

在医院大楼改造过程中,发现原医院基地内大部分机动车出入口少,停车数量不能满足需求,周边城市道路交通量大,对市政交通影响较大,在严重的情况下,这一路段很容易造成交通瘫痪。因此,医院机动车辆系统的交通流线应简洁明了,满足使用要求、消防规范和阶段性改造需求;隔离医生和患者的出入口,引导人员转移;门诊和住院有单独的出入口和垂直交通,便于后期管理;优先考虑附近应急车辆的畅通路线规划。医院停车场的功能分区规划也需要注意。分析了进入医院的车辆类型和用途,根据需求合理规划停车区,符合“就近、分散、方便”原则。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停车区尽量采用地下空间或立体式,打造智慧型停车场,采用大数据服务系统。在规划交通流线的同时,应尊重现状、扬长避短,改善医院医疗环境,与周围城市环境融合一体。医疗环境从景观绿化和空间建设入手,形成整体一致又突出细节的风格。整合新的历史文化景观带,打造开放的医疗步行广场,连接新旧建筑的无障碍住院通道,架空明亮的夹层花园,安静私密的专属庭院,休闲舒适的下沉式商业广场等,体现现代化医院的发展理念。

2.3 模块化设计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院建筑中的科室数量显著增加,各科室的专业技术要求和空间环境要求也存在差异,导致医院建筑内部流线过于复杂,设计难度加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引入模块化设计理念,整合功能相似的科室,形成多个医疗空间,推动医院治疗模式从大型门诊医疗技术模式向学科医疗中心模式转变。在相应的医疗空间区域内设置相关专业和科室,每个医疗空间共享照明内院、候诊区和医疗准备区,以解决候诊区等空间闲置一段时间的问题,提高医院建筑室内空间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对医院建筑内部流线进行简化处理,根据患者就诊需要,将不同种类患者与医务人员引导至对应流线,如采取鱼骨状结构来布置门诊单元,从而实现分区候诊、分区检查、分区诊疗目标。

3 医院建筑建设策略

(1)医院大楼与城市融为一体。医院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建筑,也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医院建筑与周边城区功能定位及配套设施规划设计的匹配状态。例如,从建筑选址设计的角度来看,应优先在交通便利、远离污染源、周边环境相对清洁、市政给排水管网覆盖、周边预留足够扩展空间的地区建设医院建筑。(2)交通组织系统。要求医院大楼内部交通流与外部城市交通系统形成一个封闭系统,并保持医院入口与城市道路的快速连接,以方便患者前往医院治疗和救护车执行紧急任务。理想情况下,患者可以通过城市高速公路直接前往医院,或者乘坐地铁、地面巴士和其他公共车辆到达医院的出入口。(3)总体规划是灵活的。考虑到医院建筑功能的波动特点,可在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中预留适当的二次创作空间。当建筑功能发生变化时,只需对医院建筑进行小规模的改扩建,即可调整局部功能结构,增加新的功能区,以满足使用要求。例如,在医院建筑急诊大厅区域中预设抢救气体端口,在出现公共卫生事件时,快速搬运急诊大厅内部设施设备,通过抢救气体端口连接设备,临时将急救大厅改造为抢救空间。同时,也可选择在门诊医疗、长廊等区域预留部分空间,一般情况下,将此类预留空间设计为历史文化长廊或是健康小屋,在医院就诊量大幅增加时,将预留空间改造为额外的候诊区域。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以人为本”原则,大到总平面布局、出入口及交通流线组织、内部功能相互之间的关系、内部环境的营造,小到家具摆设、色彩、软装等,均应予以充分考虑。只有将“人性化”理念贯彻到具体医院设计中,医院建筑才能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物质需求,以及人们对医疗场所新的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 陈奕言,李瑞冬,陈筝 . 健康导向城市发展下的绿色医疗环境设计[J]. 南方建筑 . 2021(3):29-35.

[2] 孙冰,王巍,曹犇.基于CNKI数据库的智能建筑设计研究发展热点及启示[J].建筑与文化,2021(09):210-211.

[3] 朱玉博.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医院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阜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