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微创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分析

刘玉芳, ,李燕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610400 

摘要:目的:研究微创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实验组实行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更佳。结论:微创手术(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微创手术;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

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儿童患者居多,成年患者相对较少,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超过90%的儿童在学龄前曾患有分泌性中耳炎且年均发作4次,症状表现主要以听力下降为主,会导致患儿的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全面下降,并且伴有耳痛、耳鸣等症状,带给患儿强烈的机体不适感,如治疗不及时,在儿童可影响语言学习和听力发育,在成年人可导致听力障碍或耳聋,影响后续治疗。因此发病后需要及时采取正规化的治疗,除常规药物治疗外,目前微创手术在临床上应用也较为广泛,本文主要就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及置管术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和对比,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及综合上级医院)近两年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0例(儿童50例,成人10例),所有患者经药物保守治疗无效,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随机均分为实验组30例(儿童25,成人5),和对照组30例(儿童25,成人5),其中实验组,儿童均龄(6.25±2.14)岁,男女比例(16/14),对照组,儿童均龄(6.57±2.43)岁,男女比例(17/13),两组患者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说明本次研究满足均衡性原则,可以继续开展。

纳入标准:①自愿参与并取得签字确认。②经体征、内镜等检查,符合分泌性中耳炎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无法主动配合完成此次实验患者,比如中途退出、失联及转院者。②手术禁忌症患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由本院自身医师参与并按照规范流程开展治疗工作,手术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查对、签字的制度,手术方式如下:

对照组(耳内镜下鼓膜穿刺术):患者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耳朝上,常规消毒后建立无菌区域,0°耳内镜下,采用1ml注射器、短斜面7号穿刺针,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膜,进入鼓室,抽吸积液(也可配合吸引器吸出),在清除积液后,对中耳胶状及黏稠状积液采用经穿刺孔向鼓室注入地塞米松溶液治疗。

实验组(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患者麻醉、体位同前,常规消毒后建立无菌区域,0°耳内镜下,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切口),切开1—3mm,在耳内镜的协助下对中耳积液的量、性质情况进行观察,吸净积液后治疗方式与对照组保持一致,之后经鼓膜切口在中耳置入T型鼓膜通气管,敞开外耳道,有利于引流,并常规防感染治疗。在患者鼓膜恢复正常后,拔除通气管。

1.3评价指标①OM-6评分(听力障碍测评表):满分7分,分值高低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②听力恢复至正常时间。③并发症发生率。④复发率。

1.4统计学方法

SPSS21.0处理,²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组别

例数

OM-6评分(分)

听力恢复至正常时间(d)

实验组

30

1.11±0.12

1.03±0.14

对照组

30

2.55±0.14

3.26±0.23

P

/

<0.05

<0.05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质量

详情见表2。

表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质量

组别

例数

并发症发生率

复发率

实验组

30

1(3.33%)

2(6.66%)

对照组

30

4(13.34%)

7(23.33%)

P

/

<0.05

<0.05

3 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病因至今未明,其发生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咽鼓管和中耳鼓室感染有关,且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其主要原因。目前对分泌性中耳炎多采取综合性治疗方式,整体来讲分为药物、手术及物理疗法,对儿童而言由于疾病本身具有一定自愈率,属于自限性疾病,根据临床统计,大多数的患儿可在3个月内自行痊愈,因此可以提供一定的观察期,通过纠正疾病发展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病情的控制,同时提升患儿生活质量。虽然治疗方法很多种,但治疗效果却并非满意,有些患者病情得不到控制甚至病情加重,故医疗干预的方式也必不可少。当患者病情具有恶化趋势时需要及时制定治疗方案,药物治疗由于疗效短暂且副作用较多,尤其是激素及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对患者的预后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通常也不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对这些病情迁延不愈并伴有听力减退等其他症状的患者,便可行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也表现出多样化,本次研究主要就鼓膜的穿刺术及置管术两种术式进行探讨。

鼓膜穿刺术主要的原理在于通过穿刺抽出患者中耳鼓室积液以改善症状,鼓膜置管术在于使得中耳积液的分泌物经鼓膜上放置的通气管引流到外耳道,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够维持中耳腔与外界气压差之间的平衡,两种术式均可在耳内镜下完成治疗,因此两种术式之间的疗效比较也受到了临床上许多学者的探讨,比如王侠(2021)其研究中以46例分泌性中耳炎成年患者为对象,实施了鼓膜置管术,并以相同样本数量接受鼓膜穿刺术患者作为参照,结果显示,就治疗有效率而言,实验组为97.83%(45/46),对照组为82.61%(38/46),居间差异显示,P<0.05,实验组优势明显,提示鼓膜置管术临床疗效更为确切,此外崔刚(2020)、沈亮(2020)等多名学者也在研究中表达了类似结论,这也为本次研究提供了理论及实践指导。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就OM-6评分而言,实验组为(1.11±0.12),对照组为(2.55±0.14),居间差异显示,P<0.05,说明鼓膜置管术疗效更为确切,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缓解听力障碍症状,从而恢复正常的生活,就恢复时间而言,实验组为(1.03±0.14)d,对照组为(3.26±0.23)d,说明鼓膜置管术在术后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可以满足患者术后第二天的用耳需求,而对照组则需要等待相对较长的时间,恢复时间较慢。就并发症发生率而言,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实验组为3.33%(1/30),对照组为13.34%(4/30),而实验组数据相对较低说明鼓膜置管术安全性相对较高,尤其是针对此类手术耐受较低的群体(儿童患者)更为适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中耳感染、流脓。故为减少感染可采取以下措施;术时严格无菌操作;术时尽量减少外耳道及鼓室粘膜损伤,避免细菌感染;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避免游泳;避免用力擤鼻;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时及时治疗等。复发率也是影响到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难点,本次实验组复发率为6.66%(2/30),对照组为23.33%(7/30),说明鼓膜置管术治疗效果更为彻底,其原因可能在于通风管的置入能够改善中耳的通气,有利于液体的引流,起到巩固和维持疗效的效果。为减少复发,后期需要我们积极注重相关疾病的治疗,如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本次研究与绝大多多数的医学报告结论高度一致,说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综上,本次研究证实了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对患者而言,其具有疗效确切、起效较快、安全性高等多种优势,提示其对减轻患者(特别是儿童)的治疗痛苦、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控制疾病治疗成本、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等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因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因此具备广泛推广价值,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此外本次研究由于样本较少,可能会影响到实验结果的一般性和普遍性,以期在收集更多的临床资料后对数据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相关医务人员工作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嘉麟,林佳怡.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及其后遗症经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