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中的比较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中的比较分析

刘凤玲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人民医院,广西 柳州:545100

摘要:目的:探讨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比较。方法:研究期(2021年1月~2021年12月)内,纳入1542例输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数字随机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应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观察组,n=771)与聚凝胺法交叉配血(对照组,n=771),对不同交叉配血试验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性进行差异对比。结果:观察组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结果准确性、敏感度、特异性均高于对照组,聚凝胺法交叉配血结果,(p<0.05)。结论:用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比较,前者比后者操作简单,结果准确,敏感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结果直观,扫描后可长期保存,适合手工操作、半自动和全自动,灵活方便。

关键词:微柱凝胶法; 聚凝胺法;交叉配血。

输血治疗是临床常规治疗、急诊抢救的重要技术,但是传统的交叉配血方案具有操作步骤繁琐、灵敏度低、耗时长的特点,并且检测结果受多种因素干扰,输血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1]。聚凝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均是交叉配血的常用方法。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以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的临床效果为重点,纳入输血患者1542例,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期(2021年1月~2021年12月)内,纳入1542例输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数字随机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应用微柱凝胶法做交叉配血(观察组,n=771)与聚凝胺法做交叉配血(对照组,n=771),对不同交叉配血试验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性进行差异对比,观察组中,涉及男性患者380例,涉及女性患者391例,年龄范围18~65岁,平均年龄(47.52±4.76)岁,对照组中,涉及男性患者385例,涉及女性患者386例,年龄范围18~68岁,平均年龄(47.41±4.88)岁,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无基础资料差异,组间能够比较(p>0.05)。

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完整;(2)对研究内容知情,取得知情同意书;(3)患者年龄不低于18岁,不超过80岁。

排除标准:(1)造血系统疾病患者;(2)恶性肿瘤、免疫功能障碍患者;(3)非自愿参与研究患者。

1.2检验方法

1.2.1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试验:1.2.1.1将受血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浆分离。1.2.1.2用低离子溶液分别将受血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配成0.8%红细胞悬液。1.2.1.3将供血者红细胞50ul与受血者血浆50ul加入主侧管中。1.2.1.4将受血者红细胞50ul与供血者血浆50ul加入次侧管中。1.2.1.5加样后的试剂卡置37℃孵育15分钟。1.2.1.6使用专用离心机离心5分钟,900rpm2分钟,1500rpm3分钟,取出,观察结果。1.2.1.7结果判定:1.2.1.7.1阴性结果:红细胞完全沉降于凝胶管底部,表明受血者与供血者交叉配血相合。1.2.1.7.2阳性结果:红细胞凝集块位于凝胶表面或凝胶中,表明受血者与供血者交叉配血不相合。如果发生溶血,提示为阳性反应。

1.2.2聚凝胺法交叉配血试验:

1.2.2.1将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标本用EDTA抗凝,以3000r/min离心3分钟。1.2.2.2用生理盐水将受血者与供血者的红细胞配成3%~5%红细胞悬液。1.2.2.3取小试管二支,标主侧、次侧,主侧管加受血者血浆2滴(每滴约50ul),加供血者3%~5%红细胞悬液1滴;次侧管加供血者血浆2滴,加受血者3%~5%红细胞悬液1滴。1.2.2.4每管各加低离子液0.65ml,再各加聚凝胺液2滴,并混合均匀。1.2.2.5用离心机3400r/min离心10秒,然后把上清液倒掉,不要沥干,让管底残留约0.1 ml液体。1.2.2.6轻轻摇动试管,目测红细胞有无凝集,如无凝集,必须重做。加入解聚液2滴,轻轻摇动试管混合并同时观察结果。1.2.2.7结果判定(在60秒内):1.2.2.7.1阴性结果:主侧管和次侧管红细胞凝集散开,则为聚凝胺引起的非特异性凝集,表示交叉配血结果相合。1.2.2.7.2阳性结果:主侧管和次侧管或单独一侧管内红细胞凝集不散开,则为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反应,表示交叉配血不相合,禁忌输血。

1.3观察指标

对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 聚凝胺法交叉配血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性进行计算、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聚凝胺法交叉配血试验的效果对比

观察组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结果准确性、敏感度、特异性均高于对照组聚凝胺法交叉配血结果,(p<0.05)。见表1:

表1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 聚凝胺法交叉配血的效果对比

组别

准确性

敏感度

特异性

观察组(n=771)

769(99.74%)

770(99.87%)

765(99.22%)

对照组(n=771)

552(71.59%)

568(73.67%)

760(98.57%)

x2

248.7189

230.5159

1.4870

p值

0.0000

0.0000

0.2226

3讨论

本文主要探讨微柱凝胶法和聚凝胺法在交叉配血试验中的比较,结果显示: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准确性769例(99.74%),敏感度770例(99.87%),特异性765例(99.22%);聚凝胺法交叉配血准确性552例(71.59%),敏感度568例(73.67%),特异性760例(98.57%),提示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性均高于聚凝胺法交叉配血。微柱凝胶法属于血液免疫学上较为多见的检测方式,不仅能够准确检出IgM类抗体,同时可检出IgG类抗体,与以往常规方法进行对比,存在敏感度较高、血标本用量较少、 自动化、操作简便、长时间保存、结果易观察等优势,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2-3]目前,在临床中微柱凝胶法的应用较多,相比于聚凝胺法,具有如下优势:①试验准确性、灵敏度、特异性较高;②适用于批量配血或大剂量输血患者;③操作简单,无需借助显微镜,即可实现自动化、标准化的操作,同时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结果稳定[4]同时还能检测到弱的抗原抗体反应,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为了准确完成受血者输血前的检测,需要采用多种检验技术进行实验,主要包括盐水介质试验技术、抗人球蛋白试验技术、聚凝胺介质试验技术、微柱凝胶试验技术等。微柱凝胶法在三甲医院运用比较广泛,但在基层医院运用不多,该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1]苏晓明,莫和国,黄雪珍,等.微柱凝胶法与 凝聚胺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交叉配血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19,40(12):2853-2854.

[2]谢霞,崔效玮,杨世明,等. 微柱凝胶法输血相容性检测弱凝集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8,34 (8):736-739.

[3]陈兰兰,张燕华,张嘉洪,等.探讨微柱凝胶法反定型弱凝集的处置措施[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18,20(1): 92-94.

[4]王小燕,强新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在临床输血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9,37(6):1176-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