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和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和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在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刘莉娜 ,石磊

绥化市第一医院  152000

摘要】目的 对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的联合检测方法及其在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方法 将我院在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收治的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用酶联免疫、间接免疫荧光、斑点免疫荧光以及免疫散射比浊法对患者进行相关指标检测,结合检测结果分析上述四种检测方式的联合应用价值。结果 对比发现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以及抗核周因子抗体任一单一检测方式都有一定的漏检率或错检率,四种检测方式的联合检测价值显著,可保证100%准确率与100%特异性(P<0.05)。结论 分别借助酶联免疫、间接免疫荧光、斑点免疫荧光以及免疫散射比浊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CCP、KAK、APK以及RF进行联合检测可有效保证类风湿关节炎检测效率,避免漏检与错检。

【关键词】临床诊断价值;类风湿关节炎;联合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mbined detection method of anti bad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anti keratin antibody, anti perinuclear factor antibody and rheumatoid factor and its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elderly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ds 50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21 to February 2022 were examin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dot immunofluorescence and immune scattering turbidimetry respectively. Combined with the test results, the combine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 above four method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y single detection method of anti bad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 anti keratin antibody, rheumatoid factor and anti perinuclear factor antibody had a certain miss rate or wrong part rate. The combined detection value of the four detection methods was significant, which could ensure 100% accuracy and 100% specificity. (P < 0.05) conclusion the detection of CCP, Kak, APK and RF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half point immunofluorescence and immune scattering turbidimetry can effectively ensure the detection efficienc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avoid missed detection and false detection.

[Key words]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Rheumatoid arthritis; Joint diagnosis

类风湿关节炎为临床上常见的免疫疾病,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可导致患者出现关节畸形、疼痛,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使得患者丧失一定的自理能力,因此类风湿关节炎一定要尽早着手治疗【1】。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典型,容易导致治疗时机延误,而患者在感到关节不适时应及时做好检查工作,提高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准确性则能够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早期治疗创造条件【2】。临床上用于检测类风湿关节炎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对患者进行检测,也可以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患者抗角蛋白抗体进行检测,还可以通过斑点免疫荧光对患者抗核周因子抗体进行检测【3】,此外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对类风湿因子进行检测,上述四种方法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效率,我院对常见的四种方法的联合检测方式进行了应用,研究过程与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5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以经病理检查确定为类风湿关节炎,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知情且已经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排除不愿意入组研究的患者。患者年龄52-76岁,均龄63.28±10.36岁,男女比例25:25。

1.2方法

(1)使用德国欧蒙医学实验诊断公司的抗CCP抗体实验盒对患者进行抗CCP抗体检查。(2)用东莞市皓天试验设备有限公司的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盒对患者进行AKA检测。(3)用德国德灵BNII检测系统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检测工具对患者机械宁RF检测,阳性检测标准为大于12.4IU/ml。(4)用上海西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斑点法试剂盒对患者进行APF检测。

1.3 指标观察

对比观察四种检测方式的检测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均数±平方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x²检验组间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抗CCP抗体检出48例,AKA检测出47例,APF检测出45例,RF检测出46例,任一检测方法的检出率都无法达到100%,四种检测方法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够达到类风湿关节炎100%检出率,组间对比差异性明显,呈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研究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含有大量的类风湿因子,这些炎性因子会导致人体关节结果发生病理性改变,促使关节滑膜会出现炎症性增生,同时还会导致关节软骨与骨结构的损伤,有学者认为该免疫疾病和遗传以及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有关【4】。

做好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工作对治疗效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当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临床问诊、看患者症状、血清指标对比以及X线检查的方式对患者病情病症进行判断【5】。另外,类风湿因子检测在类风湿检测中的应用最为普遍,不过临床实验显示单一的类风湿因子检测诊断效率不高,可能会出现漏诊的情况,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类风湿因子检测特异度并不高,更容易出现漏诊情况。近年来有研究显示,CCP可以作为抗原,使用ELISA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若发现患者血清中确实存在CCP抗体,说明有95%以上的概率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再者,AKA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检测中也有一定的作用,这是一种位于人体抗食管上皮细胞上的抗体,荷兰学者首先使用免疫荧光法对该抗体进行了描述,后经研究表明该抗体和类风湿关节炎同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可以用AKA抗体对RA患者进行检测【7】。RF是一种与关节损害密切相关的因子,可以有效对机体损伤程度进行明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一定会存在RF,不过不只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非RA患者也有5%左右的RF检出率,因此单纯用RF进行检测有可能导致假阳性的出现。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综合来看,四种检测方式的联合应用才能够有效保证RA诊断效率。

综上,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CCP、KAK、APK以及RF进行联合检测可有效保证类风湿关节炎检测效率,避免漏检与错检。

参考文献 
  [1]王琼华.社区康复护理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的应用[J].实用老年医学,2018,32 (02):190-193. 
  [2]钟细燕.社区中医护理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05):194-196. 

[3]赵峰等.社区干预对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影响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 ,32(3):176-177. 
  [4]王海燕.中药离子导入个体化护理方案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2):173-176. 

[5]梁燕芳.中医护理干预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104-106. 

[6] 王淼,代建宇.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效果评价及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06):74-76. 
  [7] 杨彩霞.益赛普及激素分别联合甲氨喋呤(MTX)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疗效比较[J].中外医疗,2016,35(05):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