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先锋还是慢郎中,细说中医急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急先锋还是慢郎中,细说中医急诊

龚盟

双流区中医医院  急诊科  四川成都  610200

近年来,中医治疗很多时候都被误认为“调理”的代名词。慢性病找中医,老年病找中医,找不到病因或“亚健康”也找中医,中医在人们心中俨然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慢郎中”。随着西方医学东进,在我国得到迅速地传播,成为我国的主流医学。而几千年来原本在急重症治疗中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的传统医学——中医,逐渐退出了急重症治疗的舞台,慢慢地成为慢郎中的代名词。但是在急危重症的治疗中,传统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实践经验,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和显效性。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备急”二字表明为救治急病而备的方药,有“我国第一部急救手册”之美誉。如国际上非常有名的青蒿素,其原创就是《肘后备急方》以鲜青蒿榨汁治疗疟疾。古方中也有四逆汤、参附汤等回阳救逆的汤剂。从历史的渊源来看,中医本身就是以治疗急症、危重症为主要内容。所以急重症是中医学的优势。在中医诊疗中,高热、中风、急腹症、喘症、血症、心衰以及休克等急危重症都能够依靠中医药来有效治疗,下面就从五种常见急危重症说起,细说中医急诊。

大剂量人参固摄出血

出血在内外科均可见,失血性休克是其中较为危重的一类,一般来说,人体在快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1/5后,就有休克的危险发生,患者也会受到微循环障碍造成其身体组织器官功能衰竭,更为严重的是会危害到患者生命。

在中医中所谓的休克综合征即是“厥逆”或“脱证”,治疗时需要救逆或回阳。针对失血性休克,中医急诊中认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在针对原发病治疗基础上一般会采取大剂量的人参来煎汤顿服,以此来益气摄血固脱,随后再使用黄芪、附子、五味子以及麦冬等。

四季方辨证施治高热

当患者出现高热症时,通常会感觉到风寒、风热,并伴有发热症状,体温超过39℃,而超过41℃则会转化为超高热症,对身体的危害也十分严重。在高热病例中,高热症的成因众多,而中医在实际的外感高热急症治疗中效果十分明显。在中医领域认知中,一般认为疾病的成因大多会与自然气候有关:“春季是风热表征,邪从上受,多从口鼻或皮毛侵入机体而发病;夏季常为暑热表征或湿热表征,为阳热之邪或湿邪。”从这其中能够看出,在外感热病中,必须要结合季节的不同以及其邪气的特征来对症下药。中医也在季节性流行病中采取因时制宜、辩证施治,研究了“四季感冒方”来进行治疗[1]。此外,如果发生外感高热,患者必须及时治疗,否则容易邪盛体弱,邪气入里,诱发其他病症。

泻肺利水缓解心衰

在医学当中,大多数的心血管疾病都会引发心力衰竭。根据相关调查,在70岁至80岁的老年人群中,心力衰竭发病率达到了15%左右。中医认知中的心衰成因往往是心气不足、虚衰而竭,或是外邪导致心气所困,从而导致血行不畅。在出现心衰后,人体会处于血瘀或血虚的状态中,伴有心悸怔忡、喘满咳唾、无法平躺以及小便不畅等多种异常情况。心衰症的主要病机包括气虚、血瘀、水饮内停等,临床治疗中遵循“泻肺利水”的原则,通常会使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来缓解症状。同时,根据年龄、性别等人体机能的差异,对心衰急性患者施以加减辩证治疗法。就比如说,气虚严重的患者可以添加黄芪;气阴两虚的患者添加生脉散;血瘀水停的可以添加赤芍、水红花子等。通过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有着极佳的治疗效果。

化痰湿补肺脾缓解呼衰

慢阻肺,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致残率与病死率极高,从全球疾病调查中看,其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9%~10%。发病时会伴随着长期咳嗽、咳痰、气短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且会反复且急性发作,长期发病就会转变为肺心病,诱发身体其他部位的病症[2]。慢阻肺在中医急诊中,更加注重从其根源解决,调补人体的肺、脾以及肾功能,加强慢阻肺患者对于外界致病因子的抵抗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急性期的发作。

中医认为,人体的肺、脾、肾之所以会失常,通常是气化功能不足引起,是痰饮留伏的重要成因,也是慢阻肺的真正来源。治疗时以苍术、麻黄、莱菔子以及丹参等药物为主,利用这些中医药中的运化痰湿以及升清降浊的功能缓解病症。在慢阻肺的缓解期治疗中,中例临床一般使用“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的方法,其中土即为脾,而金则指的是肺,所谓培土生金指补脾益气来补益肺气,针对脾胃虚弱,无法滋养肺而导致肺虚脾弱的情况;金水相生又被叫做补肺滋肾,该方法对于肺虚而无法滋肾,或者肾阴不足导致精气无法滋肺,引发肺肾阴虚的情况比较适用。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减缓肺功能衰减的速度,加强患者运动耐力,改善呼吸困难等症状,减少慢阻肺急性发病的频率。在患者出现急性慢阻肺时,可以借助止咳化痰定喘丸、养阴清肺丸以及益气解毒活血法等来治疗耐药菌感染;在三伏天或三九天,使用温阳化痰止咳贴来贴敷穴位,也能够起到慢阻肺的预防效果。

用于痛症及昏迷的治疗

在中医急诊中,针对例如扭伤等伤筋疼痛、胆绞痛、肾绞痛以及心绞痛等内脏疼痛、癌症晚期的癌痛等,一般会使用传统的针灸来采取辅助治疗法,以达到更快更好止痛效果,也不会使患者产生过多的依赖性,减少副作用。昏迷一般会发生在各类疾病危重阶段,例如中风,高热等情况,会导致患者丧失意识、神志不清等。在中医急诊的昏迷治疗中,会先从原发病着手,并配合针灸、中药治疗来进行抢救,达到醒脑开窍的效果。通过针刺人体的人中与少冲部位,并配合百会、合谷与十宣等穴位,口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散等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昏迷症状,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此外,心肺复苏后,会出现部分复苏后综合征,尽管自主心跳血压能够恢复,但在后续过程中,多个器官功能也会出现功能障碍,预后不好。这时候也可以使用中医药来配合现代医学治疗,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从上述的中医急诊治疗中可以看出,与大众的刻板印象相反,中医急诊历史悠久,积累了经验的丰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的涌入,从事中医急诊的人相对而言越来越少,很多学者也将重点转向慢性病的防治上。纵观历史,任何一种对于中医学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辩证方法的确立都是根源于急危重症的治疗,比如六经辨证,温病学说的兴起等。所以说中医学起源是急诊,急诊急救是推动中医学发展的核心动力。近些年来,国家对于中医的重视,中医学的发展也在不断加快,中医急诊也将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杨金枝.重新认识中医急诊医学[J].东方养生,2022(04):112-113.

[2]谢鲁吉.中医急诊医学模式的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4):347-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