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程婷婷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连云港222000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05——2022.02收治脑梗死病患设为研究对象,共计74名接受本院治疗。按照信封法平均分出常规组、实验组,每组37名。前组执行常规护理干预,后组执行常规护理+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干预。比较两组NIHSS和Barthel评分、康复护理效果。结果:相较常规组,实验组NIHSS评分更低。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Barthel评分、康复护理效果更高,P<0.05。结论:脑梗死病患护理中介入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可促进康复,建议应用。

【关键词】脑梗死;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护理;效果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卒中形式。患者因机体发生脑动脉堵塞反应而造成局部脑组织形成血液供应障碍,引发脑组织造成缺血、缺氧性坏死,对应脑功能区发生功能障碍情况。主要体征表现为失语、恶心呕吐、偏瘫等,患者一旦发生脑梗死需立即接受治疗,并争取在发病的四小时左右尽快建立静脉溶栓治疗控制病情。脑梗死病患因病会出现明显的肢体功能障碍,对此为帮助患者建立良好预后,施以有效的护理干预同样重要[1]。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能够帮助患者锻炼肢体功能,避免患者行动不便、进一步神经受损,是临床接受度较高的护理手段之一。基于此,本探究围绕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落实效果展开探究,详情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统计研究时间开始于2021年5月,结束于2022年2月,挑选研究对象共计74名均为脑梗死病患,全部对象在信封法下平均纳入常规组(37名)、实验组(37名)执行不同护理干预办法。

    常规组:男患20例、女患17例;年龄范围35-77岁、平均年龄(54.45±8.25)岁。实验组:男患19例、女患18例;年龄范围35-76岁、平均年龄(53.87±8.30)岁。对比P>0.05。

1.2方法

    常规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开展神经内科护理、基础饮食指导以及规范用药。减轻患者因脑梗死疾病产生的负性心理影响,做基本健康宣教,讲解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关键。

实验组:开展常规护理+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干预。第一,知识宣教。向每位患者讲述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作用和促进康复意义,提高患者的了解度和认知度,提高患者的护理服务依从性。第二,主动运动。指导患者做主动抬腿、上肢伸展、翻身等运动训练,开始针对性锻炼头颈部和躯干平衡能力、上下肢协调能力,每天锻炼2次左右,每日锻炼强度需按照其恢复进度进行调整。借助搭桥训练法帮助髋关节活动锻炼,提高患侧上下肢协调能力和自我控制力。指导患者每天做握手训练,告知患者与患侧双手交叉,从健侧端指导患者进行上举运动训练,每次上举锻炼10min,每天2次。协助患者下床扶床行走,同时其纠正站姿。第三,被动训练。患者病情稳定后观察患者是否短时间内存在神经系统症状,若无症状出现则可以尽早开展康复锻炼。持续卧床者无法自主运动,则护理人员需每间隔两小时为其翻身一次,视情况逐步指导其训练踝关节、髋关节、膝关节、手指关节等,每次关节运动训练15-20min,每天3次-5次。帮助其按摩软组织防止受压和失用性萎缩情况发生,由慢至快、由轻至重、由远至近的完成按摩,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减少肢体肿胀,改善疼痛反应,每次按摩时间为20min,每天2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神经功能(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康复护理效果。

1.4统计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NIHSS、Barthel评分对比

    表1中,实验组NIHSS评分更低、Barthel评分更高,P<0.05。

1NIHSSBarthel评分比较表(±s,分)

组别

例数

NIHSS

Barthel

常规组

37

10.50±1.20

51.33±3.46

实验组

37

7.45±1.22

66.08±5.20

T

10.841

14.365

P

<0.05

2.2康复护理效果对比

    常规组显效17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3.78%。实验组显效20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0%。可见实验组康复护理效果更高,对比差值X2=3.944,P<0.05。

3.讨论

脑梗死作为常见神经内科疾病,是指患者血液中因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后导致侧支循环障碍、血管阻塞,从而导致脑部动脉供血降低,造成严重缺血、缺氧症状最终导致神经功能异常。主要患病人群为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加重而导致患病人数一直居高不下。对此临床在努力探究有效治疗手段的同时,也应积极探寻更具有针对性的护理辅助手段,帮助患者消除脑梗死带来的肢体功能障碍反应,提高治疗预后表现

[2]。针对此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临床,很多学者也一致认为有效康复肢体功能训练应尽早落实,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相较于单纯的治疗手段介入,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开展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后病情控制更加理想,短期作用性强,提前告知此训练活动开展对病情改善的作用后,借助主动运动、被动运动进一步强化患侧、健侧的肢体协调性,收缩患者机体各位置肌群,平衡能力得到改善,神经功能受损有所缓解。患者尽早恢复健康下对护理工作的依从性、信任性有所提升,可拉近护患关系,体现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的影响意义[3]

    结果可见,实验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实验组Barthel评分、康复护理效果高于常规组,P<0.05。

    综上所述,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护理中的疗效可观,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华芳.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价值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4):3540-3541.

[2]曾斯萍.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黑龙江中医药,2021,50(04):234-235.

[3]杨萌. 早期肢体功能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20,27(29):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