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张妍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19年1月-2022年1月)内,入组观察对象70例,均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以随机数字法进行平均分组,每组35名患者,分别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观察组)与常规护理干预(对照组),对比不同护理方案在临床治疗效果与介入治疗安全性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中患者护理干预配合介入治疗总有效率97.15%(34/35)高于对照组82.85%(29/35),(p<0.05);观察组患者中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尿路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发生率2.86%(1/35)低于对照组患者17.14%(6/35),(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模式,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预防治疗阶段不良反应风险,确保医护安全,方案值得推荐。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护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加,受到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临床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近年来,随着脑血管介入治疗在临床中的逐渐应用,其创伤小,有效性高的优势逐渐得到临床认可,在控制病情进展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由于血管介入治疗阶段患者需要卧床制动,期间受心理、治疗、环境变化等因素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加强患者的护理干预质量十分关键[1]。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以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临床效果为重点,纳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进行分组对照分析,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2019年1月-2022年1月展开,共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70例入组,经随机数字法分组后,一组患者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35),一组以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照组,n=35),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范围48-78岁,平均(57.52±4.9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4h,平均(2.51±0.86)h;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范围50-78岁,平均(57.41±4.88)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4h,平均(2.48±0.82)h,输入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所得结果表明,组间差异无意义,统计学结果可比较(p>0.05)。

1.2方法

观察组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1)成立流程护理路径工作小组。由科室不同职级成员(医生、护士长、骨干护士),共同组成小组,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护理内容,目的,计划;(2)制定护理路径表。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在护理工作中,需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制定护理操作,并与患者沟通,使其也了解相应护理路径表中内容;(3)护理能力强化。定期针对护理小组成员进行护理专业培训,加强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认知度,将先进的护理路径措施,操作方案应用于护理实践中;(4)合理安排。针对患者、医院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值班,并划分各护理小组成员职责,做到有条不紊,各有分工;(5)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个性化护理服务,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6)定期检查。针对护理路径表中执行内容,进行定期检查,要求每完成一项护理操作,需由患者打钩,并由护理人员签名,以确保护理路径的连贯性。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J介入治疗期间,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实例,对患者进行介入健康指导,按照常规介入治疗需要,针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

1.3观察指标

(1)护理效果评估[2]:以病残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作为参考,对护理干预配合介入治疗效果完成判定,其中,治疗后,病残程度为0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下降85%以上,总结为显效,治疗后,病残程度为1-3级,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下降50%以上,但低于85%,总结为有效,其他情况,总结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护理期间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由研究小组,对研究患者在介入治疗其进行随访,观察其介入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包括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尿路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等。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护理效果评估

观察组中患者护理干预配合介入治疗总有效率97.15%(34/35)高于对照组82.85%(29/35),(p<0.05)。见下表1:

表1 护理效果评估对比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n=35)

22(62.85%)

12(34.28%)

1(2.86%)

97.15%(34/35)

对照组(n=35)

19(54.29%)

10(28.57%)

6(17.14%)

82.85%(29/35)

x2

-

-

-

3.9683

p

-

-

-

0.0463

2.2护理期间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指标

观察组患者中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尿路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发生率2.86%(1/35)低于对照组患者17.14%(6/35),(p<0.05)。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病情临床急危重症,具有病情进展迅速,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即使患者抢救及时存活,也会留存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后续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提升患者的护理质量,确保介入治疗的顺利完成十分重要[3]

临床护理路径是循证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临床应用中,临床护理路径针对某项疾病,通过由多名医护人员制定准确的护理要求,对护理工作流程、患者的康复、治疗以及监测方案进行规范,以此降低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4]。本次研究即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的实际情况,设计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方案,成立临床路径护理工作小组,由小组成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流程路径护理工作表,按照流程展开护理服务,避免了护理内容的盲目性[5]

综上,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预防治疗阶段不良反应风险,确保医护安全,具有可行性价值。

参考文献

[1]刘秀芬,李娟娟. 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饮食保健,2021(18):6. 

[2]杨才英.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J]. 养生保健指南,2017(33):40.

[3]孙华娟,谈士慧,王玲. 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研究,2020,33(6):863-864,封3.

[4]张学飞,宋立慧,高学丽. 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自我保健,2021(2):156-157. 

[5]张艳娣,谢玉,朱俐俐,等. 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9):3293-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