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探讨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观察探讨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护理体会

李立芳

河间市人民医院  河北  河间  062450

摘要:目的:探讨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护理方案及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期(2021年1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20例,均为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针对性护理,评估针对性护理干预前、后患者局部疼痛程度变化情况,记录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导管介入溶栓治疗阶段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护理干预,20例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局部疼痛程度NRS评分值(3.75±1.02分)较护理前(5.67±1.98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阶段中出现2例局部水肿与出血病例,经消肿、止血处理后消失,无过度灌注综合征、血栓栓塞、压疮等并发症病例,治疗成功率100.00%(20/20),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在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患者中应用针对性护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患者局部疼痛程度,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护理方案;临床效果

急性动脉栓塞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溶栓治疗能够快速清除患者体内血栓,降低患者动脉血栓性坏死风险,减少截肢率,改善患者预后。但是由于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其肢体功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障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以及患者对于病情的不了解,在出现异常症状时患者极易产生不良情绪,常影响治疗的顺利完成,不利于患者的预后[1]。因此,对于护理流程的规范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以针对性护理的临床效果为重点,纳入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患者20例,进行分组对照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期(2021年11月-2021年12月)内,入组观察对象20例,均为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针对性护理,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45岁,平均(60.15±3.48)岁。患者入组时均存在肢体麻木、发凉、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入院后经CT、MRI、病理学诊断确诊急性动脉栓塞。

1.2方法

20名患者均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1)介入治疗前: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介绍医院环境及心内科介入治疗的方法,倾听患者对于治疗的问题并给予解答;术前知道患者进行排尿练习,呼吸练习,手术当天在术前进行做好备皮,静脉通路建立等操作,对患者介于治疗风险进行评估,对年纪较大等高危手术风险人群进行分流,详细记录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及药物过敏情况等资料放置于患者身边,便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2)介入治疗中:心内科介入治疗患者多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对于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因此需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电示波图及生命体征指标,同时注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保温,手术中,配合主治医生完成手术治疗,在进行血管活性物质泵入时应以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泵入量,以免患者出现血压或心率异常症状;(3)介入治疗后:术后叮嘱患者多喝水,用力咳嗽,促进造影剂的排出,由于患者处于恢复期,很可能会出现室颤、室速、感染、分支栓塞、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因此在手术后仍需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情况进行密切监测;待患者生命体征较为平稳后,应叮嘱患者多饮水刺激排尿,促进康复。

1.3观察指标

分别于护理前、护理干预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局部疼痛评估,通过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进行,具体方法为:将带有10个刻度的游动标尺(10cm左右)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评分范围1-10分,分数越高代表疼痛越剧烈,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即虽有疼痛感仍能正常活动,睡眠不受干扰;4-6为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剂,睡眠受干扰;7-10为重度疼痛,疼痛剧烈,可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睡眠受到严重干扰,须服用止痛剂。记录患者导管介入溶栓治疗阶段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成功判定标准:经治疗,患者急性动脉栓塞临床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指标恢复正常,无不良并发症[2]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规则如下,计数资料:统计方法“%”,检验方式“x2”,计量资料“”,检验方式“t”,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护理效果

经护理干预,20例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局部疼痛程度NRS评分值(3.75±1.02分)较护理前(5.67±1.98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阶段中出现2例局部水肿与出血病例,经消肿、止血处理后消失,无过度灌注综合征、血栓栓塞、压疮等并发症病例,治疗成功率100.00%(20/20),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见下表1:

表1护理效果对比

组别

n

局部疼痛程度NRS评分

护理前

20

5.67±1.98

护理后

20

3.75±1.02

T值

/

4.0612

p值

/

0.0000

3讨论

急性动脉栓塞是指血块或进入血管内的异物成为栓子,随着血流停顿在口径相似较小的周围动脉或内脏动脉的动脉内,造成血流障碍[3]。一旦发生急性动脉栓塞,很可能导致患者偏瘫、失去行动能力,使患者病情恶化。溶栓治疗是临床针对急性动脉栓塞的首选方法,但受病情影响,患者肢体功能存在障碍,且对治疗的认知度不足,患者出现焦虑、紧张、依从性差的风险较高,不仅影响治疗,甚至加重患者的病情。

本次研究,即针对急性动脉栓塞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指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其优势在于从患者的身心健康角度出发,充分予以患者尊重,维护其身心健康,有效针对患者的护理需求提供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对于病情、溶栓治疗的认知度,在环境护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以对于疼痛的耐受度,降低患者对于疼痛的敏感性,提升溶栓治疗效果,缓解疼痛,将治疗阶段患者可能存在的意外情况风险降低最低,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

综上,针对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患者应用针对性护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减轻患者局部疼痛程度,预防相关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可行性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刘艳艳,宋进华,李燕. 介入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肾动脉血栓栓塞的护理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74):259-260.

[2]张艳,米颖,杨森,等.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9,26(3):370-372.

[3]杨兵. 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症的溶栓治疗及护理[J]. 血栓与止血学,2018,24(5):85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