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炎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炎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李瑶

江安县人民医院  四川 宜宾  644200

摘要:目的探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炎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以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炎者进行研究,共计60例,由两组组成,即参照组(30例,常规护理)、研究组(康复护理,30例),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肾功能损害、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炎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炎;康复护理;护理效果;

前言

脊髓损伤是指在一定的暴力或者外力下,引起的脊柱结构完整性丧失,从而导致脊髓产生损害的病理表现[1]。此类损伤比较重,常见于一些工矿事故、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等。由于有脊髓的损伤,患者往往会出现严重的脊髓功能受损,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截瘫症状,严重者甚至可以影响到呼吸、影响到生命。这类损伤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复合伤比较多。神经源性膀胱为脊髓损伤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可造成排尿功能障碍等现象,治疗棘手[2]。当前,临床在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时常采用药物治疗、间歇性导尿、手术治疗等,配合康复护理,可改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文将以60例患者为对象,探究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炎者进行研究,共计60例,由两组组成。参照组,包括20例男性与10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是24岁,最大是76岁,平均是(48.76±4.68)岁。研究组患者30例,包括26例男性与4例女性;患者最小年龄是27岁,最大是75岁,平均是(48.15±4.79)岁。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显示为P<0.05。

1.2 方法

给予参照组常规护理:关注患者临床症状,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

给予研究组康复护理:(1)物理方法排尿:Crede手法是用手按摩膀胱区3-5min,护士站于患者右侧,取患者肚脐下方约3cm处,放置双拳,向下深压,滚动,沿着耻骨方向促进排尿,直到尿液流出Valsalva屏气法中,患者需采用坐位,身体前倾,持续屏气,增加患者的负压,呈排便动作,确保尿液排出。扳机点法:对患者大腿内侧、耻骨上毛发与会阴部进行牵拉,明确扳机点,对下腹部叩击,引起逼尿肌反射性收缩,最终将尿液排出(2)逼尿肌收缩诱发训练:尿液在排空以后,按摩患者的膀胱区域,持续20min,快速灌入生理盐水,共500-1000ml,再次按摩, 逼尿肌收缩。(3)间歇性导尿:其一,注意清洁:应注意保证清洁操作,减少感染风险;其二,操作得当:操作应尽量轻柔,选择合适粗细的尿管,较粗的尿管损伤较大,但较细的尿管引导性不佳,所以应选择合适材质、合适粗细的尿管进行操作;其三,养成定时排尿习惯:通常膀胱的感觉或顺应性会发生变化,没有明显或准确出现憋尿的感觉,所以需要定时排空膀胱,排出尿液;其四,定期检查:应定期到医院做检查,了解膀胱功能,了解有无感染出现,同时要了解患者有无肾脏积水、上尿路是否安全。对于残余尿量为300ml以上患者,每天导尿次数为4-5次;对于残余尿量是150-300ml患者,每天导尿次数为2--3次;对于残余尿量是80-149ml患者,每天导尿次数为21次,睡前导尿。对于残余尿量是80ml以下患者,拔除导尿管。(4)计划性饮水:保持每小时饮水量在125ml左右,每天的饮水量大约为15002000mL且睡前尽量不再饮水。

1.3 观察指标

随访患者1年,详细统计自主排尿时间、肾功能损害、尿路感染发生率,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肾功能损害、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如表1。

1: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

组别

n

自主排尿时间(X±S)

肾功能损害

尿路感染

参照组

30

26.48±5.63

6(20.00%)

12(40.00%)

研究组

30

40.17±5.28

1(3.33%)

3(10.00%)

X2/T值

/

7.9046

4.8712

5.2342

P值

/

0.0000

0.0389

0.0323

3 讨论

脊髓损伤多由摔伤、交通事故、挤压伤、坠落伤所致,属于脊柱脱位和骨折的并发症,若干预不及时,可导致马尾神经损伤、组织水肿,甚至可引起迟缓性瘫痪,严重时还可引起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脊髓损伤伴随多种合并症,如神经源性膀胱,在临床较为常见,发生率较高,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3]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重建的护理主要有物理排尿、逼尿肌收缩诱发训练、间歇性导尿、计划性饮水、盆底肌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4]。通过物理手法排尿、逼尿肌收缩诱发训练及盆底肌功能训练,能够保证脊髓功能恢复,改善各项临床症状,强化神经丛和盆底肌群的功能,强化盆底肌肉的功能,获取良好效果。间歇导尿让膀胱适当充盈和排空使患者膀胱有一个合理的容量刺激,促进膀胱肌肉张力的恢复,符合患者的生理需求,更加人性化。间歇性导尿及计划性饮水,能够尽快恢复膀胱功能,

与此同时,加强健康宣教、健康管理,提高治疗依从性[5]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模式,结果可见,研究组患者自主排尿时间、肾功能损害、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性膀胱炎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阿曼古丽·孜亚地,高凤兰. 膀胱管理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9):225.

[2] 黄彩容,钟丽媛. 膀胱管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效果及心理状态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20,18(7):89-91.

[3] 张静,李丽,蒋玉梅,等. 清洁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饮食保健,2020,7(28):244.

[4] 邓雪莉,耿凤. 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疗效评价[J]. 医学美学美容,2019,28(19):117.

[5] ,余雪梅. 膀胱管理方案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家有孕宝,2020,2(23):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