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对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针对性护理对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

谭容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

摘要:目的:研究针对性护理对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行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实行针对性护理。结果:实验组护理效果更佳。结论:针对性护理对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后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凶险的疾病,如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患者具有较高的致死率,由于其危害较大,因此对其的治疗长期以来都是临床上高度重视的工作,由于绝大多数的卒中是脑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因此治疗的目标也是尽快疏通堵塞的动脉血管,恢复供血从而改善患者病情,因此近年来动脉内介入溶栓术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使得临床上患者生存率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由于疾病本身具有一定的复发率,因此如何改善患者预后逐渐成为了临床上积极探索的问题,基于此本院参考先进医院经验引入针对性护理模式,经应用后证实了其有效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近两年收治行行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术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均龄(64.23±3.16)岁,男女比例(13/12),对照组均龄(65.95±3.47)岁,男女比例(14/11),两组患者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说明本次研究满足均衡性原则,可以继续开展。

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并取得签字确认。②经体征、影像学等检查,符合急性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无法主动配合完成此次实验的患者,比如中途退出、失联者。②合并严重意识/智力障碍。③手术禁忌症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主要遵循医嘱开展相关治疗活动,比如协助患者正确、完整且规律的服药,密切监测各项生理指标变化,将患者病情转归及时反馈至医师以帮助调整治疗方案等,此外不做其他特殊干预,实验组实行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

①针对行为态度的护理:部分患者对术后护理的依从性较低,尤其是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患者会对服药产生抵触心理,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此类患者需要加强宣教,比如告知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疗的目的和意义等信息,提升患者知晓率,从而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此外针对患者负性情绪也需要进行干预,比如介绍我院先进的治疗案例、丰富的治疗经验等信息,提升患者治疗信心,从而保持良好的依从性[1]

②针对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护理人员首先需要熟练掌握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先兆症状,从而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加强警惕进行重点的关注,切实确保患者的安全性,比如术后需要指导患者保持术肢制动,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同时持续观察术口是否发生渗血、红肿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需要立即进行对症处理。同时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确保无菌操作的规范性,比如拆除弹力绷带、覆盖辅料时,避免造成术后污染。此外持续监测患者生理指标变化,比如血压、心率、意识等,当出现异常时也需要及时干预,比如当血压过高时可能会诱发脑实质出血,护理人员需要立即给予患者降压药物,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2]

③针对患者术后恢复的护理:饮食方面需要加强营养的支持,适当增加维生素、优质蛋白等摄入,严格控制糖、盐、胆固醇的摄入,促进术后的恢复,同时保持少食多餐的模式,可以每3h进食200—300mL食物,减轻消化负担。术后需要常规复查CT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当图像显示高密度影时提示具有出血,还需要定时评估患者肌力状态,若肌力下降提示血管血管具有再闭塞的可能,此外对患者进行凝血功能评测,当凝血功能异常时提示需要调整抗凝药物用量,必要时需要停止注射,一旦发生异常均需要立即通知医师展开检查和治疗,确保患者的安全性[3]

③针对改善患者预后的护理:护理人员可以了解患者可能导致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比如对具有基础性疾病患者,需要指导患者坚持治疗,同时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控制病情的发展,在出院时可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手册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模式,此外定期进行回访,询问患者家庭护理实施情况并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必要时可通过上门访视的方式进行现场的指导。此外对合并后遗症的患者,可指导家属携带患者接受系统性的的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逐渐逐渐提升自理能力[4]

1.3评价指标

①QIL量表(生活质量测评)。②NFDS量表(神经功能缺损测评)。

1.4统计学方法

SPSS21.0处理,²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组别

QIL评分

NFDS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实验组(n=25)

60.93±1.28

89.81±2.52

24.83±2.14

7.65±1.88

对照组(n=25)

61.24±1.67

74.17±2.65

24.41±2.65

11.68±1.52

P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针对性护理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针对患者的护理需求制定干预策略,使护理工作在保持专业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个性化,从而帮助每一位患者接受到最适合自身的照顾,使得治疗的收益最大化。本次研究主要针对患者行为态度、并发症防治及术后恢复三个方面的护理需求设计了干预措施,通过行为态度的干预帮助患者保持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通过并发症的防治减轻患者的治疗痛苦,缩短治疗周期,通过术后的恢复护理帮助患者纠正导致复发相关危险因素[5]

本次研究结果中,实验组在各项测评指标中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说明针对性护理模式下,各项护理措施及治疗活动能够更为有效且深入的落实,并且根据患者的护理需求能够设计出多样化的措施,使得整体的干预效果也更为显著,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治疗效果,而疗效的提升最为直接影响便是提升了改善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升了自理能力,最终实现生活质量的全面好转。

综上,本次研究证实了针对性护理的先进性与优越性,可以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医疗服务,因此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田锋,常香香,周德海.精细化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溶栓术后的应用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1):139-140.

[2]陆晓芳.急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9):78-79.

[3]张桂荣.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与脑血管造影效果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9):274+276.

[4]钱宇英.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取栓术后并发症控制及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6):102+120.

[5]王艳玲,乔保俊,周树虎,申雪花,杨桂霞,汤延华.急性脑梗死闭塞动脉介入取栓术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2):1127-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