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临床护理路径”在中医科老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失眠症的应用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3

“互联网+临床护理路径”在中医科老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失眠症的应用与研究

徐清 ,王望红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ICU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00

摘要目的 探讨“互联网+临床护理路径式管理”模式可改善中医科老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失眠症状。方法 将我科本院区符合条件的120例失眠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互联网+临床护理路径式管理”模式进行干预与护理。 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互联网+临床护理路径式管理”模式可改善中医科老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的失眠症状,调节患者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日,降低住院总费用,促进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者彻夜不眠,中医称"不寐"、“不得卧”等,可见于西医的神经衰弱[[]1]。老年人失眠的发病率非常高,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超过50%的人存在睡眠问题[[]2]。住院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3],而住院老年患者的失眠症状尤为突出[[]4],同时,由于躯体因素、药物及其副作用、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诊疗行为等原因引起中医科住院患者的失眠率达64 %。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CNP)指临床路径在护理管理中的具体策略,是患者住院期间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某类患者设定的住院护理模式指图示,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预见性的护理工作程序指引,它能够指导护理人员有预见性的、主动的从事护理工作,也能使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地参与到疾病的护理过程中,使患者获取最佳的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它也是以兼顾成本与效益为目的,患者入院后即进入护理路径管理,有效地降低了住院天数,降低了诊疗费用,减轻了患者负担,充分体现了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健康服务模式。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式诊疗检测设备等信息技术与护理工作的跨界融合,“互联网+护理”的关联日益紧密。因此,我科根据患者需求构建了基于互联网应用平台( Application,APP) 的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即“APP+CNP”),以期实现患者从入院到出院乃至居家需求的即时互动,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院中医科住院有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120例。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23],并符合:入睡困难与睡眠维持困难每周至少出现三次,持续>1月;患者睡眠障碍不是任何一种严重躯体疾病的一部分。排除标准:(1)急危重型心血管疾病或病情不稳等而不宜进行临床研究者;(2)合并非循环系统器质性疾病及其他睡眠相关性障碍者;(3)既往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史者;(4)酒精、药物依赖史者;(5)已经接受过正规心理治疗、催眠药物治疗者。随机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男67例,女53例,年龄61~84岁,平均69.5岁;病程2~13年,平均7.5年。其中高血压66例,冠心病55例,心梗46例,风心病13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所有参与此次研究的患者、医生以及护理人员均签署自愿书,保证此次研究所有参与者真实意愿的表现。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与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根据一定原则并结合医院实际,组建“APP+CNP”护理小组,开发移动健康APP,按CNP 表的标准化流程,对中医科老年心血管病失眠症患者实施新型护理模式进行干预。

1.2.1  组建“APP+CNP”护理小组  根据患者需求,以病房护士为主导,病区专科护士长为大组长、两个副组长(从事中医科工作、工作年限大于5年、主管及以上职称)、十位责任护士(从事中医科工作、工作年限大于3年、护师及以上职称),同时纳入中医科医生(从事中医科工作、工作年限大于3年)、心内科医生(2名)、康复治疗师(3名)、心理咨询师(3名)、营养师(2名)及家属,组成多学科、多部门协作的新型护理团队。一名医生和一名责任护士为一组,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及家属作为后备力量。将观察组60患者随机分成10组,每组6例,将10 组患者随机分配给10 组医护人员,采取责任制。团队要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分工,做到积极配合,高效服务:中医科医师和护理专家负责个性化总体方案的设计、督导并解决疑难和复杂问题;心内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相关业务辅导;每组责任医生和责任护士人员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定期评估和对患者的指导和服务;患者及家属按照CNP 表积极参与、有效提问、及时反馈,最终实现优质护理服务。

1.2.2  开发移动健康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 针对我科老年住院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和失眠症状改善需求的现状,开发移动健康APP、网络平台,设计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 (如个性化提醒、语音识别及视频通话等)的网页和网络设备(包括QQ 号、微信号、微博账号、微视账号等),同时,做好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培训工作。该APP平台打破了线下医护与患者及家属间的鸿沟,能在病人、家属、医护间建立有效的互动,帮助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满足了患者对专业护理的迫切需求。

1.2.3  CNP 的实施方法  根据我院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实际情况,与APP相结合,组建 CNP管理小组、设计 CNP 表(表1)、CNP实施三个阶段。

观察组每组医护人员指导该组6名患者安装和使用APP,共同按CNP 表进行护理和跟进,对每位患者提出的问题认真及时回答,及时调整方案。

表1 中医科老年失眠症患者CNP表

时间

CNP主要内容

第 1 天

第 2天

第 3-5天

第6-8天

第9-11天

第12-出院

①入院介绍;②护理评估;③介绍医院的作息和探视时间等;④引领患者开展各项检查。

①心血管疾病及失眠知识宣教;②失眠评估;③完善相关检查; ④心理测试。

①改善睡眠环境,做好睡眠卫生宣教;②采取睡眠行为疗法[[]29];③疾病应激源控制,用药指导;④心理疏导。

①观察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情况;②采取睡眠行为疗法;③安全护理;④对 CNP 进行必要调整

①建立失眠自我管理模式[[]30];②音乐及运动疗法[[]31];③阶段性健康教育和放松疗法;④调整路径内容与实施步骤。

①联系社区医院,争取得到进一步睡眠干预;②指导家庭营造温馨的睡眠环境;③睡眠质量评估;④出院指导饮食、用药、自我保健知识、复诊指导等。

1.2.4  评判标准

1.2.4.1  积分指标 

 ①依据《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症临床指导原则》制定: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h;无效:治疗后睡眠无明显改善。痊愈、显效、有效合计为总有效。

②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指数表,该量表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和日间功能,共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3计分,总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将120例患者按匹兹堡睡眠质量<5分,5~8分,>8分(睡眠障碍的标准),分为三组进行分析研究。

③采用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简称睡眠率)公式:睡眠率=实际入睡时间/上床至起床时间×100%。根据WHO最新颁布的睡眠检测法,失眠质量分为5级。1级:睡眠率为70%~80%,睡眠尚可;2级:睡眠率为60%~70%,睡眠困难;3级:睡眠率为50%~60%,轻度睡眠障碍;4级:睡眠率为40%~50%,中等睡眠障碍;5级:睡眠率为30%~40%,严重睡眠障碍。痊愈:症状消失,睡眠率>75%,停服安眠药;显效:症状缓解,睡眠率>65%,停服安眠药;有效:症状改善,睡眠率>55%,基本停止服用安眠药或药量减少>3/4;无效:症状如前,睡眠率<40%,靠安眠药维持。以临床痊愈、显效和有效者计算总有效率。

1.2.4.2  心理指标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焦虑和抑郁状况。患者使用APP自评或患者口诉护士、家属代填,最后将原始分换算成标准分(即将测评得出分×1.25=标准分),得分以(x±s)表示,标准分>50 分者即可以确定为焦虑状态或抑郁状态,评分越低,说明心理状态越好。

1.2.4.3  采用SF-36量表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评分  项目包括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5个项目,各项满分为10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2.4.4 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出院满意率比较

1.2.4.5 副作用评价 主要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无出现恶心、呕吐、眩晕或药物成瘾性等。

1.2.5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利用EpiData3.1 进行录入,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χ±s,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见表2,表3,表4,表5。

表2   失眠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60

20

10

17

13

78.3

观察组

60

28

18

9

5

91.7

注:p<0.05。

表3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x±s)

组别

时间

例数

睡眠率(分)

PSQI(分)

SAS(分)

SDS(分)

对照组

干预前

60

36.24±1.19

6.72±1.72

46.20±7.91

47.52±7.63

干预后

60

54.22±2.18

4.95±1.63

38.12±6.23

36.72±7.11

观察组

干预前

60

36.38±2.28

6.84±1.76

47.13±7.28

48.01±7.02

干预后

60

73.32±3.72

2.74±0.94

29.46±5.73

28.66±6.30

注:两组比较,干预主效应均p<0.05。

表4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

组别

躯体疼痛

生理职能

精神健康

社会功能

总体健康

观察组(n=60)

85.5±19.23

83.2±20.13

86.56±20.65

81.2±19.25

84.19±20.12

对照组(n=60)

65.3±15.65

62.5±14.32

67.51±16.65

64.8±15.89

66.32±16.11

t值

2.25

2.06

1.57

2.41

2.3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注: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五项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出院满意率比较(x±s)

组别

例数

时间

住院日(天)

住院总费用(元)

满意度(%)

对照组

60

干预前

23.2±3.70

9236.5 ± 398.5

54

60

干预后

9.94±1.87

5627.5 ± 534.0

73

观察组

60

干预前

22.5±4.40

9309.0 ± 411.5

53

60

干预后

8.86±0.85

4746.0 ± 378.0

98

由表2可见,观察组患者失眠症状的改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由表3可见,观察组患者睡眠率和心理状态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由表4可见,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由表5可见,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住院日缩短,住院总费用降低,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可见,“APP+CNP”新型护理模式可改善中医科老年心血管病住院病人的失眠症状,调节患者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日,降低住院总费用,促进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临床效果显著,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可以进行适当的推广。

3结论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老年人卫生保健水平是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的工作重点。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疾病,同时也是老年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同时,中医科老年心血管病住院患者失眠症的发生存在普遍性及危害性,睡眠质量差,可诱发负性情绪,加快呼吸、心率,升高血压,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加重病情,因此,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和睡眠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 医疗”是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和跨界性的新型医疗模式,它使医疗资源配置和利用更大化,就医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就医流程和机制便捷化,诊疗咨询和处置高效化、就医需求和服务个性化。而“互联网+护理”创新了护理工作模式、管理模式和应用模式,拓展了护理工作方式方法,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机制,延伸了护理工作边界范围。

我科基于老年住院患者失眠护理需求的“APP+CNP”新型护理模式,能够提高院内护士健康教育的效率,有效缓解患者失眠症状,促使患者身体早日康复,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样本来源均为同一所医院两个病区,所以需要更大样本、更多中心的研究来验证我们的结论。最后,“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的顺利开展,需要医护人员努力提升自身信息技术技能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打破传统医疗的固化思维,以病人为中心,积极参与到“互联网+医疗”的创新实践中。

【1】王华.针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8-239.

【2】范瑞雪,张晓添.老年失眠症的病因分析及护理要点[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6):407-428.

【3】Sarsour K,Kalsekar A,Swindle R,et a1.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nsomnia severity and healthcare and productivity  costs in a health plan sample. Sleep,2011 ;34(4):443-450.

【4】蔡月梅.心内科老年患者睡眠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调查[J].中国实用医药志,2013,8(23):204-20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