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研究

丁冬梅,唐小淇

长春大学 吉林长春 130022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新时代“五位一体”总布局具体实践中更加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线。“以人民为中心”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追求的内在基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学内涵,接下来我将从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阐述。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理论依据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产生自百年未有大变局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需要,是在新情况新变化下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根本价值立场的守正创新;形成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运动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诉求,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植根在中国传统民本文化的厚重土壤,是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传统社会治国理政思想的创新发展。

一、唯物史观对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定性

历史上形成的任何一种理论,都必须关注其背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价值立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解决了“依靠谁”这个问题,揭示了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伟大力量;说明了“为了谁”这个问题,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立和谐共享的“联合体”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的写上了“以人民为中心”。首先,“现实的人”是出发点。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思考与“抽象的人性论”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在现实运动中考察人,具体的历史的看待人的发展,认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说明人只能是来自于现实的并且不断运动着的物质世界,“现实的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代表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且能够依据需要而从事实践活动,进一步更大范围的认识世界并能动的改造世界,这是人的“类本质”。马克思把社会关系复杂变化中“现实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正是发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真正发展规律的出发点。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马克思在这个“资本主义世界”中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发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科学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是一部“精神发展史”而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劳动发展史”,社会的发展前进不是依靠虚无的“上帝神力”,也不是依靠少数的“英雄人物”,而是依靠马克思口中的多数的“人民群众”并通过社会实践来推动的。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应该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最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其价值旨归又强调回归“现实的人”,使每个人在实践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美好的生活状态,全面拥有劳动给自己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都能够在一定的发展规律内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守正与创新。

二、群众路线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根本宗旨和组织路线相统一的实践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群众路线思想和实践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指出,“革命战争”归根到底是“群众的战争”,革命要想取得彻底地成功就必须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只有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团结千百万人民群众于我们的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群众路线”的相关思想,把这一路线当作做好一切工作的“诀窍”。胡锦涛在新世纪新变化新发展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成为群众路线的集中凝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诉求,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主线和实践遵循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现了全方位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三、民本文化对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涵养

民本文化中对人民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经过历朝历代发展逐渐把这种经验认识上升为理论信条,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治国理念、理想人格、刑法律例等,给今天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价值涵养。一是敬民爱民的价值取向。传统社会民本主义里的“民为邦本”为我们今天巩固人民的主体地位提供了智慧经验。道家提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告诫国家的统治者要成为明君圣主,就应该在治国理政时做人民意志的贯彻者和执行者,不能以个人的意志来管邦理政,不能以自己的喜恶来制定或废弛法令。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社会政治思想,认为人民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应该把人民放在比君王更高的位置。荀子特别关注人民群体在国家社会治理中作用,他提出“君舟民水”,“舟”要行的远,就要保持“水”的态势稳,如果“水”的态势汹涌起伏,就会淹没前行的“舟”,揭示了统治者与民众的真实关系。二是重视民意的文化自觉。传统社会民本主义里的“敬天保民”为我们今天“以人民为中心”协调人、社会、自然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周武王告诫官员,“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倾听人民的声音,就如同聆听上天的训诫一样,要把人民的意愿等同于上天的指示。中国古代“敬天保民”的执政观念对今天人类的协调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三是安民利民的实践方略。传统社会民本主义里的“利民为本”为我们今天制定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根本目标提供了经验总结。面对人民最关心的“人口”、“土地”和“赋税”问题。一方面,统治者把“轻徭薄赋”定为基本国策。西汉初期,“三十而税”的社会现实已经超越了孟子曾经对“什一而税”的设想。另一方面,“劝课农桑”亦是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要素。农业是传统社会里人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生产环境,历朝围。同时毛泽东特别注重在实践中把群众工作理念转变为群众工作方法。他提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群众关心的问题无论大事或小事,政治问题或生活问题都应该引起极大重视,对于群众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要求做群众工作必须立足于实际,深入群众生活。毛泽东在十几年的调查研究和群众工作总结中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把“群众路线”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指出:“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传家宝”具有“守正”和“创新”的双重含义,继承发展“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要求,要充分善于利用“群众路线”的作用,努力地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人民的自觉行动。如果党的正确主张不能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无疑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

在新时代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高质量发展,以实现经济富民、政治为民、文化安民、社会惠民、生态利民的美好需求。三是高质量的发展体现发展科学性。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化,更体现了我们党对于“以人民为中心”初心的坚守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在发展的实践中坚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基础性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