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取消精神世界后的新世界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2

马克思在取消精神世界后的新世界观

王民莹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现之前的世界观,无论古代哲学家们的世界观,近代唯心主义的二重化世界观,还是旧唯物主义世界观,都对人与世界的关系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直到马克思否定了精神世界,认识到“现实的人”,看到了人的主体性,实现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变革,形成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

关键词:马克思;现实的人;新世界观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世界观

(一)古代的本体论世界观

人们对于世界本原的探索经历了一个长久的过程,早期的哲学家总是将具体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总是与自然界联系着。像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本原,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像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又像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认为万物从“火”而来又回到“火”中以及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世界本原等等。在古代,他们在寻找世界源头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人。

(二)近代唯心主义的世界二重化

1.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世界观

(1)教父哲学

教父哲学认为世界是二元的,把世界二分为精神世界和感性世界,它是一种宗教唯心主义思想。教父哲学认为精神世界是必然一定存在的,而且是独立的永恒的以及真理的存在,无论人们能不能把握它,理解它,它都存在着。而精神世界就是神,就是上帝。对于“神”存在与否,教父们利用柏拉图的理念论作出了论证,认为只有客观的真理才可以确定一个判断是否真实。同时,相对于永恒不变的精神世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的感性世界是依据精神世界的实在性存在的。

(2)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运用理性论证宗教信仰,是与神学相结合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它产生于11—14世纪,主要是天主教会在设立的经院中传授的宗教理论。

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是托马斯•阿奎那,他依旧将世界二重化,分为上帝和现实世界,他同奥古斯丁一样主张世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并且认为上帝创造世界是有时间始点的。对于上帝创造的宇宙,他指出这个宇宙是有等级的,这个等级是有底层向高层递进的。虽然经院哲学是在继承了教父哲学之后发展而来的,但是它依旧是唯心主义哲学,世界观依旧是二重化的。

2.黑格尔的世界观

黑格尔是一位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在他的观念体系里,“精神”是很重要的一个概念,他认为“精神”是一切存在的本质,而世界万物则是“精神”外化的产物。所以,之所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就是因为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围绕着精神来谈的,精神概念就是他的哲学的灵魂。既然黑格尔哲学是唯心主义的,那么他的世界观依旧也是二重化的,他将世界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感性世界,一个是精神世界。

(三)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世界观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将自然界拉回到现实世界,他反对黑格尔将绝对精神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他认为自然界才是唯一的现实的东西。在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中,费尔巴哈取消了传统唯心主义哲学关于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上帝等这些所谓的最高存在物都是人们虚幻的反映。虽然费尔巴哈提到了“现实的人”,但是他所指的“人”并不完全正确,他所说的人是自然性的人,是需要靠自然界才可以存在的人,他没有看到在实践中人,也没有看到人的世界其实是源于平常人们的社会活动。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费尔巴哈选择的是将视角转向“宗教”。但他没有认识到“宗教”也是社会中人们实践的结果罢了。费尔巴哈没有看到社会,没有看到社会中现实存在着的人,他仅仅分析的是抽象的直观的人。

二、马克思“现实的人”与他的新世界观

(一)“现实的人”的内涵界定

首先,“现实的人”是自然属性的人。马克思曾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人首先是一个自然肉体的存在,人来源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人类要想在世界上生存下去,就必须在自然中获取各种生产资料,进行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就必然与自然发生联系。物质生产活动是人所独有的,动物只是本能的适应自然,而人类可以根据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

其次,“现实的人”是社会属性的人。现实中的人是实践着的,具体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虽然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活的条件,但物质活动却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基础的,正是人们之间有了交往,才产生了社会关系,继而才有了生产实践活动。因而我们也说,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性的活动。

最后,“现实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认为区分人和动物,是人开始进行生产活动的时候就已经区分开了。之所以人类要劳动,是因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满足作为肉体组织的人的需要。当然,动物和人一样也是属于肉体的组织,但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通过创造和使用工具,是主动的和有选择性的,而动物获取食物仅仅处于本能,是被动的

(二)马克思“现实的人”与新世界观的具体内容

1.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价值追求:现实的人的彻底解放

马克思指出人的解放并不是之前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口中所说的思想运动,而是一种现实存在的历史性活动。马克思将其哲学视角放在了真真正正存在的现实世界,力求从感性世界中实现人的彻底解放。马克思的实现人类的解放,既是人作为一个整体,作为“类”的解放,另一方面“现实的人”的解放也是每个人的解放,要实现每个人的解放。因此我们说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是包括人类解放和现实的个体的人的解放的统一,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因为只有在人类整体的解放中才会给个体的人的解放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也只有实现了个体的解放,才会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2.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使命:改变世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最后一条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使命是为了“改变世界”。传统的哲学家们虽然都在探索人的问题,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思想中思考,没有将人放在具体的社会中去。他们压根没有搞清楚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改变世界才是我们认识现实世界的目的。马克思从实践角度出发,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于实践活动的忽视以及对于人和世界关系的错误理解。和之前哲学家们用意识解释世界的角度不同,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立足于实践的角度上,用现实的具体的人的实践活动去改变世界,从而才可以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3.马克思新世界观人与世界的关系:相互依赖

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解释了外部世界和人类的关系,首先认为外部世界是真实的,人也是真实的,因为人处于核心地位,所以人可以通过劳动改变世界发展世界,另一方面世界的变化发展也有赖于人类。因此二者是相互生成,相互依赖的。

首先,现实的外部世界在人的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现实的人在感性世界中处于主体地位,人在不违背外部世界的发展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通过平时的劳动改变社会,最终改造外部的现实世界,建立属于人的世界。其次,人正是因为在世界中才成为人。外部世界给人们提供了各种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资料,使人们可以参与劳动,可以参与实践,反过来人们的劳动与实践又推动着人类世界的发展。同时人成为人自己是其本身活动的结果,使人在改造现实生活中完善改变自己。

结论

马克思之前的世界观要么是二重化的,把世界分为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假的,精神世界才是真实的,要么就是将现实世界看作是抽象的直观的,没有看到现实中真实存在人,所以无论是唯心的还是旧唯物的它们都没有一个科学对于世界观的理论。直到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出现,他将精神世界踢走,确立感性世界的地位,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新的世界观的伟大革命。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