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5
/ 3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李东

陕西彬长煤田水务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咸阳   713600

摘要:传统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往往是以经济效益为先,而对生态效益不够关注,因此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水土流失问题所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所以相关建设单位,必须要在结合工程发展实际的同时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开展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以降低水土流失所带来的危害,促进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化和良性发展,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1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1植被破坏

水利工程准备施工前,有关单位应当对工程现场进行实地勘查,然后根据当地的地质、环境因素,选择合适的机械设备进行基础施工。水利工程的基础建设和施工机械设备的运行都会对场地及周边地区的植被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建筑废弃物、建筑工人生活垃圾的排放不规范和建筑材料对土地的长期挤压和污染,使得该地区的土壤质量下降,使水土保持性能降低,严重影响植被生长。地面上的植被可以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将影响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基础稳定。在基础开挖施工中,为了避免对地表的破坏,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对策对基础进行加固。否则,如遇暴雨会冲刷表面土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效率,而且会使浑水冲进河里,造成水污染,甚至会造成潜在的安全危害。

1.2过度垦殖引起的水土流失

由于农业地区人均耕地量低、耕地质量差、农作物单产低,部分农民为追求生产及增加农业收入,私自开垦,过度种植,严重破坏了森林草地平衡,导致植被土地退化,进而造成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此外,部分地区由于经济衰退和能源短缺,人们私自偷伐林木作为能源补充,导致森林植被群落结构破坏,土壤裸露,生态功能恶化,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

1.3临时占用建设用地

水利工程是一项大规模、耗时长的工程。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大量的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的投入,需要在场地周围建造一定规模的临时生活设施和仓库,来满足施工要求和材料供给需求。临时占用土地和道路建设将对该地区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施工人员拆除临时建筑后,应采取生态修复手段,加强占用区域内的土地,恢复水土生态平衡,避免在暴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水土流失。

2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

2.1以点或线状分布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中涉及土石方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水土流失问题会非常严重,而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才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虽然地面上的植被能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水土流失的问题,但水利工程建设往往是在偏远山区或河流地区,而施工所涉及的范围广,施工的难度也会增大。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生态系统也逐渐趋向不稳定,地面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而土地也暴露出来,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并呈现点或线状的分布状态。

2.2强度大,成因复杂

由于自然条件、人为因素和项目开发的持续影响,我国水土流失的增加速度远大于治理速度,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增大,强度不断增强,部分原始水土流失区域的环境不断恶化,逐步形成极严重的土壤侵蚀地区。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地形、气候条件不同,加上项目开发类型不同,使得各地水土流失成因存在巨大的差异,进一步加大了水土保持建设的难度,因此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建设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整。

2.3影响范围广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绝大多数都要就地取材,而建设中的土方活动范围也相对较大,大量土方的开挖对工程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当工程完工后,对土壤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并没有及时的进行修复,自然条件也会因此恶化。如果是对土壤进行大面积的开挖,土壤的松散程度会进一步加深,其保水性也会相对下降,水土流失问题也会因此加重。

3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意义

水利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水土流失。随着泥沙不断的冲蚀,水利工程的蓄水功能大幅度下降,对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存在很大的阻碍作用,同时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水利工程的整体的经济效益也受到严重的影响。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新模式的应用和创新,在一定基础上可以降低水土流失,从而让水利工程在实际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蓄水的功能。另外,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能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水库的使用的寿命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延长,从而也能让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到提升。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水土保持工作顺利进行,促进植物根系生长,进而达到固土净水的目的。只有稳定土壤条件,才能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满足水土流失防治的要求。只有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在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应结合现有的坡地退耕还林和梯田技术,始终遵循国家相关政策,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河段疏浚设计尽量采用双断面。断面类型是指整治河段中自然优良河段的断面类型。因此,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必然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产生一系列的水土问题。近年来,我国工业、建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环境污染、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为了使环境和经济的发展一致,必须提高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相关修复技术、理念和意识。传统的施工方法和结构形式难以满足生态环境的要求。

4生态修复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应用策略

4.1加强项目管控,创新投资渠道

水土保持项目方案的编制、工程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应融入生态修复的理念与技术,因此,需要加强各个环节的管控,切实将生态修复理念转化为经济建设,让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同时,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合作交流,创新投资渠道,拓宽资金来源,探索生态补偿新模式。此外,应依据国家现有的水土保持法律,在施工项目的概预算环节中引进水土流失治理费用的管理,落实专款专用。

4.2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近年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自然生态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在各类工程建设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开展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相关建设单位需要重视生态修复理念,掌握必要的生态修复技术手段,解决各种水土流失问题,从而实现绿色环保施工。水利工程施工前,要勘测施工区域,了解现场及周边环境,进行详细分析,然后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在水利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要提高监理效果,督促施工人员严格按照有关施工方案和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生态修复要求;水利工程竣工时,督促承包人按合同文件规定,拆除建设单位不再需要保留的施工临时设施,清理场地,恢复植被和绿化环境。

4.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保意识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存在“人定胜天”的挑战思维,而不曾想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正是利用自然本身的力量改善水土流失现状的一种修复模式[7]。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构建良好社会氛围,可以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将水土流失生态修复作为重点工作,正确理解生态修复与人工修复的区别与联系,用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短暂经济利益的典型实例引导和教育群众,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充分认识生态修复的意义以及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系统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与社会参与感。

4.4制定合理的维修计划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领土第三大的国家。人们对水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各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建设大量的水利工程来进行资源整合,确保各项资源均能充分有效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日益增多,这就会导致一些水土流失问题,而不同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也不尽相同。因此,水土流失的防治与修复需要根据场地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析,因地制宜进行战略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从而保证绿色工程的创造性和施工效率。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中,相关人员需要借鉴以往的经验,学习先进的技术手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实际的修复工作中,从而保证生态修复方案的理想效果。此外,生态修复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好植被保护和随后的种植,以确保该地区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4.5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构建相关技术体系

由于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对生态环境已造成严重破坏,制定并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是迫在眉睫的。需尽快巩固水土保持相关规划研究的法律地位,县级以上政府均应高度重视,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还应在完善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上,落实生态文明要求,贯彻生态修复规划理念,编制健全可行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此外,应加强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建设,通过不断研究和凝练,利用该体系进行技术推广,以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目标。虽然当前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但对其相关技术体系的探究内容较少,因此,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和提炼单种或多种的配套技术体系,以满足不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的需要,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

4.6调整施工管理模式

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在水源附近选址。我国的自然环境比较复杂,各个水域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水利工程建设后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求相关单位合理调整施工管理模式,结合生态修复技术的有效措施,避免水土流失,并严格按照相关施工管理政策执行。水土流失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水利工程后期的运行效益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4.7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需要因地制宜

生态修复是依靠自然力量实现修复的过程。因此,采用该项技术应先考虑地区的自然基础条件,而不是适合应用于任何地区。通常,我们将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水作为生态修复中的主导因子,将地区年降水量、人口密度、经济状况等因素作为判断生态修复潜力的依据。不同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潜力各不相同,比如在我国南方地区,因为水热条件较好,生物种类多,生态修复就会呈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而在北方地区,由于水热条件差,生物种类少,植被资源恢复的难度就会比较大,如果加上当年的气候条件不利于植物生长,也就是已达到生态修复的极限,就难以开展有效的生态修复,必须通过人工恢复或重建。

5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工程的质量和施工效率,也会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相关建设单位有必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根据区域条件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方案,完善水利工程的管理模式,合理利用生态修复技术,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充分发挥土地的自然恢复能力,才能在一定基础上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蒋文健.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土保持工程的应用分析[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1,4(4):64-66.

[2]王录仁.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应用[J].农村实用技术,2021(7):135-136.

[3]史文龙.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研究[J].清洗世界,2021,37(6):77-78.

[4]黄桂云,张国禹,吴笛.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