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汗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7
/ 3

化脓性汗腺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杨爽,陈鑫,李锦,于天杭 ,通讯作者:杨洁

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 河北省唐山市 063000

[摘要]化脓性汗腺炎(Hidradenitis Suppurativa,HS)好发于间擦部位和大汗腺丰富的区域,临床表现为炎症红斑、疼痛结节、深部窦道、脓肿、溃疡和纤维化疤痕发。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复杂,遗传、免疫、炎症、微生物稳态失衡、内分泌等多种因素参与发病,患病群体多发生包括肥胖、代谢综合征、炎症性肠病和脊柱关节病等共病现象。HS给患者生活带来严重负面影响,难愈创面及病情反复是治疗的难点,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控制本病进展及改善预后,本文对HS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有效对症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化脓性汗腺炎(HS)发病机制 免疫 炎症

1化脓性汗腺炎概述

化脓性汗腺炎(H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附属器疾病,临床上将化脓性汗腺炎、聚合性痤疮及头皮穿掘性蜂窝组织炎共同归结为毛囊闭锁三联症。HS表现为疼痛性炎性结节、脓肿、窦道[1]、瘢痕,继发感染时可导致疾病复发或持续发病,从而导致窦道开口处的化脓性肉芽肿、斑块状硬结、条索状疤痕和巨大的多头粉刺。该疾病主要影响顶泌汗腺分布区域(腋窝、腹股沟、生殖器和乳房下)[2-3],也可出现在其他区域,包括颈背、躯干、四肢或耳后。HS是一种全球疾病,其患病率在0.03%到4%不等,通常发生于青春期后[4]。且研究发现HS发病人群存在地理位置、种族及性别差异[5],欧洲的流行率为0.8%,美国为0.2%、亚太地区为0.2%  在西欧和美国,HS在女性中比男性更常见,在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日本[6-9]等东方国家的研究发现,男性的发病率高。目前,我国尚缺乏HS流行病学资料。与普通人群或患有其他慢性皮肤病(如银屑病或湿疹性皮炎)的患者相比,该疾病对患者的精神、生活造成的影响更大[10]。因此了解其发病机制可对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但对于H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HS的发病可能有多种因素参与[11],根据相关研究报道,将从遗传、免疫、炎症等方面进行论述。

2、化脓性汗腺炎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2.1遗传因素

大约三分之一的HS患者有遗传家族史[10]。大多数患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13]。研究发现化脓性汗腺炎的病因涉及编码γ-分泌酶跨膜复合体的基因突变。在中国一个4代HS患者家庭中发现了1q21.1-1q25.3染色体存在与γ-分泌酶突变相关位点,后来在多个其他家族中得到证实。进一步研究已经确定了41个γ-分泌酶的基因序列,包括在NCSTN、PSEN和PSENEN发现的突变,已被确定为家族性HS的致病基因。其中Notch通路必须由γ-分泌酶复合体切割才能完成信号转导,Notch通路在维护毛囊干细胞库和调节T细胞(Treg)功能以及加强表皮的抗菌防御方面发挥了作用[6],一旦激活,就会参与表皮和毛囊的分化、增殖的基因表达[7]。Notch信号受损导致机体发生异常炎症和免疫防御机制受损,从而导致HS疾病的发生。在动物模型中,γ-分泌酶基因突变和Notch通路受抑制都能导致毛囊角化异常、表皮增生、囊肿形成和皮脂腺缺失从而使HS各种表型发生。

2.2免疫因素

迄今为止的数据表明,HS患者的皮肤和全身免疫系统都存在免疫失调,在病变皮肤中发现了几种促炎细胞因子的升高,最明显的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7,以及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抗菌肽的过度和不足以及Toll样受体信号传导中的异常也与HS的发病机制相关,尽管目前还不清楚这些改变是细菌携带的主要触发事件还是次要后果。在HS表皮中存在炎性细胞浸润和炎性体激活[2],在真皮中发现的角蛋白细丝可能刺激炎性体。与非病变皮肤相比,HS患者的Toll样受体(TLR)2增加,但TLR-3、-4、-7、-9减少。与健康对照皮肤相比,许多研究发现病变HS皮肤中的表达关键炎性细胞因子(mRNA或蛋白质),病变皮肤中持续增加的细胞因子包括TNF-α 、IL-1b、IL-8、IL-10、IL-17、IL-20、IL-22和IL-23[8]。在不同的研究中,干扰素γ(IFNG)既增加又减少。病变HS活检的皮肤转录组学显示了许多上调的免疫球蛋白基因转录,包括S100蛋白(S100A7/银屑病、S100A8、S100A9)和AMPs(DEFB4A)[7]。最高上调的细胞因子是CCL18和CXCL1。其他显著上调的基因包括SERPINB3和B4、ADAMDEC1、ADAM12、TDO2、TCN1、MMP12和GZMB。经过基因转组分析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IL-17A在银屑病和干扰素信号传导中的作用。HS患者的全身免疫系统尚未得到很好的描述。在大多数研究中,发现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升高,IgE也被证明升高

]。早期测量HS患者血清中发现只有IL-6升高,血清TNF和IL-17在较大的HS患者队列中升高[10],最近的一项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显示,54种蛋白在HS患者的血清中表达发生显著差异,前4位上调蛋白为LTA4H、FSH、LH和HCG。在HS患者中,循环CD4+T细胞中的IL-17A+和IL-22+增加,已有证据强调了进一步研究HS患者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必要性,以及它与疾病表现的关系。已有抗TNF、抗IL-1和抗IL-23药物的临床试验[1]

2.3炎症

既往研究提出化脓性汗腺炎(HS)的致病模型。在毛囊皮脂腺单元的水平上,可能存在毛囊阻塞、毛囊漏斗炎等异常表现,这些异常可能会改变毛囊顶泌腺的结构和/或功能,并受到肥胖、吸烟和压力等风险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毛囊阻塞、顶泌腺分泌物积聚和聚集物导致真皮破裂。不同的起始因子可能导致HS病变发展的最终共同途径,并可能导致不同的临床表型。皮肤固有免疫系统最初由几种机制参与,包括皮肤共生微生物通过脂蛋白激活TLR2、炎症体激活和毛囊角质形成细反应。然后,免疫系统激活导致抗菌肽(AMP)和细胞因子(如TNF、IL-1b和IL-17)的释放。这会导致急性皮肤炎症和复发性疼痛性红斑结节。当体内调节机制无法恢复平衡时,持续炎症将导致脓肿、瘘管及真皮隧道形成。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真皮隧道中存在生物膜、单核细胞衰竭、Th17细胞增多,以及负调节因子的丢失。

3、小结

H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复发性、化脓性疾病,后期可形成脓肿、窦道及瘢痕,给患者的精神、心理、生活等带来严重影响。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存在遗传倾向,已有研究表明γ-分泌酶的突变和Notch通路受抑制可能导致免疫紊乱及炎症发生,且在顶泌腺水平,吸烟、肥胖、细菌及自身免疫失调等因素可能进一步导致毛囊病变,同时外界机械刺激及共病的研究都有助于理解解释疾病进展,在未来,随着对HS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型、诊断及治疗方面不断总结及更新,期望能更早诊断及有效治疗,以改善病情、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Zouboulis CC,DesaiN,Emtestam L,et al.European S1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acne inversa[J].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2015,29(4): 619-644.

[2]Jemec GB.Clinical practice.Hidradenitis suppurativa.N Engl J Med.2012;366(2):158–64.

[3]Kurzen H,Kurokawa I,Jemec GB,et al.What causes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Exp Dermatol 2008;17:455-72.

[4]Garg A,Kirby JS,Lavian J,Lin G,Strunk A.Sex-and age-adjusted population  analysis of prevalence estimates for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in the United States. JAMA Dermatol. 2017;153(8):760–4.

[5]Phan K, Charlton O, Smith S D. Global prevalence of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and geographical variation—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iomedical Dermatology, 2020, 4(1): 1-6.

[6]RevuzJ.Hidradeniti suppurativa.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09;23(9):985–998. 

[7]Kimball AB,Kerdel F,Adams D,et al. Adalim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a parallel randomized trial. Ann Intern Med. 2012;157:846–855. 

[8]Sartorius K, Killasli H, Heilborn J, Jemec GB,Lapins J, Emtestam L.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y of clinical scores in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is low. Br J Dermatol. 2010;162:1261–1268. 

[9]Amano M, Grant A, Kerdel FA. A prospective open-label clinical trial of adalimu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Int J Dermatol. 2010;49:950–955. 

[10]Wolkenstein P, Loundou A, Barrau K, Auquier P, Revuz J, Quality of Life Group of  the  French  Society  of  Dermatology. Quality of life impairment in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a  study  of  61  cases.  J  Am Acad Dermatol 2007;56:621-3.

[11]]Prens E P,Lugo-Somolinos A M,Paller A S,et al.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from UNITE:An observational,international,multicentre registry to evaluate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Acne Inversa) in clinical practice[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2020,21(4):579-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