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介入护理干预效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7
/ 3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的介入护理干预效用分析

石虹,向春花(通讯作者)

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    重庆   409000

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予以介入护理干预的能效。方法:72例实施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36例/组。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研究组开展介入护理,比较两组成效。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的焦虑及抑郁评分较低,且认知功能障碍评分降低,记忆能力评分提高,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显低于参照组,且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介入护理路径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不仅利于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促进患者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和增强记忆能力,还能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行。

关键词: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介入护理;生活质量

介入治疗是临床公认治疗脑血管病的有效方式之一,具有微创高效、术后并发症少和恢复速度快等诸多优势,能有效帮助脑血管病患者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脑血管病介入作为一种侵入性治疗手段,在围术期仍可能发生并发症,如若不加以预防和处理,不仅不利于患者病情控制,而且还有可能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开展精细、完整且有效的护理干预十分重要。临床实践证实,介入护理路径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能通过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饮食指导和并发症预防等多种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3]。本文对72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展开对照分析,以进一步分析介入护理的实施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72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开展对照分析,研究时间范围为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依据随机抽签法将所有患者列入两组,36例/组。参照组:19例为男性,17例为女性;年龄最大值74岁,最小值46岁,平均(60.08±11.17)岁。研究组:21例为男性,15例为女性;年龄最大值75岁,最小值45岁,平均(61.12±11.26)岁。纳入标准:①符合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手段确诊,且满足介入治疗指征;②未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或恶性肿瘤;③无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液性疾病;④未患有免疫系统功能障碍;⑤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不满足介入治疗要求者;②重要脏器存在恶性病变者;③预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者;④拒不配合或中途退出者;⑤临床资料不全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数据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研究具有分析价值。本研究取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参与对象或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

1.2 方法 参照组施以临床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详细了解其病情及机体状况,并带领患者熟悉院内环境,讲解疾病治疗知识与相关注意事项。介入手术前基于治疗要求完善相关准备,并对患者进行静脉留置针的构建;手术中密切留意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及神色等,并观察患者穿刺点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手术后定期巡视病房,并提醒患者注意休息和合理饮食。研究组在开展常规护理的同时,施行以下介入护理路径:①心理干预:脑血管病的病情严重,好转速度较慢,且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及沮丧等不良情绪。对此,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并密切留意其情绪状态,针对性给予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向患者讲解医院治疗水平,以及治愈成功的相似病例,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疾病治愈信心。了解患者的家庭关系,并协同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和陪伴,主动倾听患者想法,引导其倾诉情绪和表达想法,以进一步抚慰患者及家属的不良心态,提高患者的抗疾病信心。②饮食干预:结合脑血管病的疾病特点及患者的机体水平,护理人员提醒患者健康饮食,并养成良好生活及饮食习惯,摄入低盐、低脂及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果蔬等;叮嘱患者多摄入水分,以帮助其彻底排出体内残留的造影剂。③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术中密切留意患者的身体反应及生命体征,如若发现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瞳孔情况存在异常后,及时停止手术,并开展对症处理。术后观察患者的脑血管情况,详实记录血供、血压,如若患者发生脑出血现象,则及时停止抗凝药物的使用,必要时开展脱水处理。在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期间,提醒其保护关节,避免发生皮下血肿。待患者病情好转后,鼓励患者适当运动,以改善下肢血供,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情况,如若出血或血肿情况,适当给予低分子肝素。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认知功能及记忆能力,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分别以SAS、SDS自评量表分析,分值越高,表明焦虑或抑郁情绪越严重[4];认知功能予以MMSE精神状态量表分析,分值范围为0~30分,<27分代表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记忆能力采用WMS-IV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分析,分值范围为20~160分,评分越高,表明记忆能力越佳

[5,6]。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下肢静脉血栓、造影剂过敏、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脑血管痉挛。分析两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方式予以QDL生活质量评定量表,评分范围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计数资料以卡方检验分析,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分析,以(±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情绪状态分析 研究组干预后的SAS、SDS评分显低于参照组,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情绪状态分析(分,±S)

组别

例数

SAS

SD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参照组

36

20.17±2.35

13.82±3.21

22.17±4.41

16.74±3.42

研究组

36

20.09±2.29

9.07±3.05

22.05±4.39

9.83±3.15

t

0.146

6.436

0.116

8.917

P

0.884

0.000

0.908

0.000

2.2 两组认知功能及记忆能力分析 研究组干预后的认知功能评分较低,且记忆能力评分较高,与参照组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认知功能及记忆能力分析(分,±S)

组别

例数

MMSE

WMS-IV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参照组

36

28.36±2.25

26.65±3.31

46.27±5.17

53.61±6.02

研究组

36

28.22±2.38

23.46±3.55

46.02±5.28

59.76±6.41

t

0.256

5.946

0.203

4.196

P

0.798

0.000

0.840

0.000

2.3 两组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显低于参照组27.78%,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组别

例数

下肢静脉血栓

造影剂过敏

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

脑血管痉挛

总发生率

参照组

36

3

3

4

0

10(27.78)

研究组

36

1

1

1

0

3(8.33)

2

4.600

P

0.032

2.4 两组生活质量分析 研究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较高,与参照组差异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分析(分,±S)

组别

例数

生理功能

心理功能

社会功能

精力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参照组

36

30.15±5.26

57.64±5.25

30.86±7.52

60.66±5.85

30.77±7.48

56.58±5.79

31.08±6.24

58.15±5.02

研究组

36

31.14±5.77

68.86±5.21

30.13±6.66

69.16±6.04

31.26±6.48

68.81±6.62

30.37±6.17

66.18±5.01

t

0.761

9.102

0.436

6.065

0.297

8.344

0.485

6.793

P

0.449

0.000

0.664

0.000

0.767

0.000

0.629

0.000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由生活方式、环境及遗传等多因素共同导致的疾病类型,致残致死率高,且发病人数愈发增多、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7]。有专家明确指出,脑梗死、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血管病,如若未得到正确和认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脑损伤,进而加大患者的死亡风险,即使是在幸存者中,也可能残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加患者家庭及社会的负担[8]。脑血管病虽危害严重,但也可以预防和有效治疗。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对脑血管病的危害因素进行早期积极控制,并开展规范性的有效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降低致残致死风险,并改善患者的近远期预后。如今,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脑血管介入技术凭借其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成为治疗脑血管病的首选方式。分析发现,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微创技术,借助影像设备的引导,无需开刀暴露病灶即可完成对病灶的检查与治疗,既能独立解决多种脑血管问题,又能和传统的开放手术巧妙结合,使原来无法或难以治疗的脑血管病有了更多合理可靠的选择,使更多患者受益[9]。需要注意的是,脑血管病患者实施介入治疗期间,多选择在股动脉处开展穿刺,术后易发生出血和血肿,加之患者术后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活动量少或完全不活动,易增加患者血液的粘稠度,最终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疾病治疗和预后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在此情况下,对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有效合理的康复介入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关专家指出,脑血管病属于急危重症,早期的康复介入,对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10,11]。临床实践也发现,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优质高效的围术期护理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介入治疗的效果,并在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预后和预防并发症等诸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李艳丽[12]等研究明确,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实施介入护理路径,利于在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发挥显著效益。本研究结果证实指出,研究组在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MMSE评分、WMS-IV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参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参照组差异P<0.05。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前,除完善患者相关检查及准确手术相关事宜外,加强与患者的护患交流,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并加以鼓励和支持,并通过向患者分享治愈病例和强调介入治疗的有效性,能有效增强患者的安全感与依从性,使其主动配合介入治疗。同时,在介入治疗中留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并帮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能尽可能保障介入治疗顺利进行,提高治疗安全性。而在介入治疗后,鼓励患者开展康复训练的早期介入,能有效刺激神经系统功能,大幅减少肌肉萎缩,促使脑血管病患者肢体功能早日康复的同时,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13,14]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实施介入护理的效用显著,值得临床推行。

参考文献:

[1] 王娟,刘菲.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2,13(9):187-190.

[2] 张丽. 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护理观察[J]. 婚育与健康,2022,28(5):66-67.

[3] 闫静. 集束化护理在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9):152-155.

[4]PENG BO,WANG LI-LI,DOU LI-PING,et.al. Increased risk of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fter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 history[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English Edition,2021,134(12):1431-1440.

[5]KONG QI,MA XIN,LYU JUN-XUAN,et.al. Plasma RANTES level is correlated with cardio-cerebral atherosclerosis burden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 Chronic Diseases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English),2020,06(1):46-54.

[6] 王淑君. 循证护理对脑血管病介入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6):1114-1117.

[7] 孙瑞敏,刘阳阳,刘拴锋,等. 基于量化评估策略下的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负性情绪及术后康复的影响[J]. 临床医学工程,2021,28(6):813-814.

[8] 周晓姗,陈万明. 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研究[J]. 智慧健康,2021,7(30):168-170.

[9] 郭文秀,欧阳坤.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J]. 婚育与健康,2021,28(23):163-164.

[10] 杨钰,王洁,汪宁,等. 标准化视频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20,25(8):560-561.

[11] 马晶晶,赵文利,赵志宇. 血管缝合器止血结合精准化护理在脑血管病股动脉穿刺介入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7):127-129.

[12] 李艳丽.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效果分析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21,18(13):89-93.

[13] 王艳良. 介入护理对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效果及配合性的影响[J]. 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21,21(7):96-98.

[14] 王莉莉,吕爱华,曲丹丹,等.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110-111.

[15] 张凤凤. 神经介入治疗脑血管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探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9):11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