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与腹部平片联合在急性小肠梗阻的诊治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8
/ 2

B超与腹部平片联合在急性小肠梗阻的诊治中的应用

徐燕,邰金凤

无锡市锡山区安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14104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诊治急性小肠梗阻症状期间予以B超、腹部平片检测效果探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临床诊治案例42例,作为分析对象,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1日开始,拟定临床分析计划时,同期选取相关研究数值,直至2022年3月30日截止,期间首先予以急性小肠梗阻患者腹部平片进行检测,待检测完成后,予以患者B超进行检测,分析出不同影像学症状检测情况及患者肠道容载物蠕动情况、蠕动变化、肠管内径等。结果:据研究,联合检测检出率较高(95.23%),比较单一腹部平片检出率(80.95%),结果更为优异,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临床采用B超患者肠道蠕动情况较为显著,其中肠管内径发生变化情况人数为38例,占比(90.47%),而8例患者存在小肠液体反流情况(19.04%)。结论:临床检测患者急性小肠梗阻症状期间,使用B超、腹部平片检测效果极为优异,能够以此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针,临床应用价值极为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荐使用。

关键词急性小肠梗阻腹部平片B超诊断价值

    急性小肠梗阻症状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该症状由患者机体内外肠道间多种原因,导致其小肠肠道发生机械性堵塞,由于该症状发病较急,导致患者症状发作期间如无法进行有效医治,极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该症状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反应多为呕吐、腹胀、腹痛等,但次来症状并非典型,因此临床进行检测期间,主治医师需要进行综合考量。临床多采用腹部平片进行检测该症状,但单一检测期间极易发生误诊情况[2]。因此,本文选取我院诊治42例患者,于2020年1月1月至2022年3月30日期间,进行临床分析,并予以患者B超、腹部平片联合检测,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于2020年1月1月至2022年3月30日期间,选取我院诊治患者42例,进行临床分析,予以患者B超、腹部平片联合检测进行诊断。参与本次研究患者均清晰知晓临床分析计划,且自愿申请加入,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24岁~70岁,均数年龄(47.55±3.22)岁。

1.2方法

    本次参与研究的全部患者均首先进行腹部平片检测,指导患者取正立位情况下,以腹部平片进行检测,待临床检测完毕后,由相关工作人员陪同指导,进行腹部B超检测,临床使用B超检测期间,可依照其影像学指标对其肠道容载物蠕动情况、蠕动变化、肠管内径等进行判断。

1.3评价指标

    本次临床相关研究数值情况,均由我科室内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详细记录,同时邀请2名及以上专科影像学专家坐诊对其检测结果进行诊断,评价指标:以二者评价一致作为有效记录。同时通过B超检测影像分析出患者机体内肠道蠕动指标等。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数据时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病患临床数据、病患基础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例数时使用百分比(%)表示,对临床数据进行检测时采用X2表示;如果(P<0.05)时,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检测方式临床检出率对比

本次研究期间,通过对其4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其中联合B超、腹部平片症状检出率为(40/42,95.23%),相比较单一腹部平片检出率(34/42,80.95%),联合检测准确率更高,n=42,X2值=4.0865,P值=0.0432,上述指标进行比较(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

2.2临床应用B超检测患者肠道各项指标

    临床通过B超对其研究纳入患者肠道情况进行详细检测,其中肠管内径发生变化情况率为(38/42,90.47%);小肠液体反流情况发生率为(8/42,19.04%)。

3 讨论

    急性小肠梗阻症状,病情发展迅速,临床诊断结果对其患者机体健康情况意义显著,高效、快速的诊断能够有效缓解病患症状疼痛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3]。目前,临床首选腹部平片检测小肠梗阻症状,检测时,主要通过患者机体内液体平面情绪,对其梗阻于患者站立时的位置、范围等情况,以此判断患者小肠内梗阻情况,其中多以低位梗阻、高位梗阻进行表示[4]。但此类检测方式无法对其患者机体内肠管半径情况,因此存在客观性缺点,检测期间需要结合不同患者机体情况、年龄等进行综合判断,导致诊断结果存在一定误差性。而B超检测,能够有效反应出患者肠道容载物蠕动情况、蠕动变化、肠管内径等情况[5]。因此,临床检测小肠梗阻症状期间,应用联合检测诊断,能够有效提高症状检出几率,保障患者身心健康。据研究,联合检测检出率较高(95.23%),比较单一腹部平片检出率(80.95%),结果更为优异,对比差异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急性小肠梗阻症状期间予以患者B超、腹部平片等联合检测,效果较为优异,能够准确诊断出患者症状情况,并以此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荐使用。

本次临床研究具备一定参考价值,但受限于研究样本及研究时间等因素,导致对比数据较少,使其研究结果极易受到干扰,为此,需要将研究样本及统计时间进行延长,能够提高研究项目的科学性、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曹秀芬.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方法分析[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1,27(S2):83-84.

[2]孙俊,徐伟珏,吕志宝,刘江斌,黄雄,叶国刚,吴一波.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儿童急性小肠梗阻临床疗效比较[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21,42(08):722-726.

[3]王培儒,焦多延,苏建超.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治疗急性小肠梗阻临床效果分析[J].甘肃医药,2021,40(06):507-508+514.

[4]孙中显.螺旋CT重建技术在急性肠梗阻患者病因的诊断价值[J].辽宁医学杂志,2020,34(04):47-49.

[5]曾惠明,李文煜,王骅,陈旭豪,严立君.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06):72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