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2n4”教学模式之合作学习

/ 2

数学“2n4”教学模式之合作学习

刘秀丽,张家峰

庆云县第五中学  253700

“2n4”模式具体包括四个环节,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彩展示、精讲点拨。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来越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素质。现在几乎每一堂数学课,教师都会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而且常常是在一堂课中就安排好几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1.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

2.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

3.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

4.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呢?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本着高效课堂,切实为学生减负的理念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要更新

(一)两位一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和谐统一

在课堂教学中,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 变为“优生讲,后进听”,并不是真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只要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就会自然地合作。不关注、不指导、不监控、不调整学生的交往活动, 学生则认为在小组群体中只要有一个个体能够完成任务就行,与自己似乎关系不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丧失,全体参与成了一句空话。要想取得高效的教学,就得让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在敞开心扉, 表达见解,敢于向小组优势言论质疑, 提出与小组不同的意见,凸现学习主人的本色。教师应合理引导,积极调控,承担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而不是旁观者。

(二)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就学习内容而言,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就能够理解的问题便无需形式主义的合作:就学生需要而言,只有当学生凭借个体的力量不足以解决问题,内心渴望得到他人的启发时,合作学习才能发挥其效能。

(三)指导学生学会合作

“授其鱼不如授其渔”,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技巧既非与生俱来的,也并非在团体之中就会自然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

1.学会尊重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难免会有一些学生根据自己的评价来团结或排斥同学,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外向的、能力强的学生在合作中成为主力军,成为领导者,一些内向的或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可能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使得合作学习徒有虚名。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他人,让学生既能看到他人的优点。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让集体的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效应。尊重他人,人人参与,是顺利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教育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

2.学会倾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扮好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培养学生在他人交流时能安静地倾听,听懂他人的想法,能够明白他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对他人的想法不时报以肯定或疑问,同时还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既能学到科学的知识,又提高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3.学会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的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活动前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水平,对新的问题进行思考,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在活动中,对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也要思考,想想他们解决问题的依据是什么?他们的方法与自己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点?哪种更简捷?这时的思考是通过学生智慧的碰撞,可以产生对问题进一步深入的探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后对整个学习过程也要进行思考,通过对整个活动过程的回顾,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哪些,对以后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怎样的促进,实现科学学习的真正价值。

4.学会交流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合作是学生思维的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将知识的所以然与大家进行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应该交流什么呢?可能我们经常看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说原因,只说结果,好像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结果的获得,忽视了过程的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学生思维发生了矛盾,应该把自己不同的想法及时与同学交流,这样有利于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大家灵活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解决新问题,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合作中,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深度,在不断累积学习知识的方法,使我们的教学达到最终目的——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

二、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小组合作交流的契机并不在于多,而应在于运用得是否恰当,是否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如果一味地追求为课堂教学的手段,那只会空耗时间。

(一)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这时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质疑,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和交流,最终对问题的结论达成共识。

(二)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

对于学习的难点,学生很容易出错,他们的意见、答案也就各不相同,如果这时教师因为急于求成公布答案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记忆不会很深刻,学习效果不一定好。这时如果教师把问题放到学习小组中让大家一起思考,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一起交流、争执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就能掌握得更牢固了。

(三)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

练习中有一些题要求较高,需要学生研究探讨,这时,把题目放到学习小组中大家集思广益,一起探讨,学生也不会因为说错或说得不好而有所顾虑,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把自己想到的办法讲出来全组共同解决。这样一来,教师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都给了学生,让学生共同看、说、做、想,在集体的智慧中积极探索、取长补短,从而解决问题。

(四)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题目时

一些开放形题目有的答案多样化,有的解题思路多种。在解决这些题目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发散性的锻炼。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而不是以教科书上的或教师事先预设的答案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果只拘泥于书上的一种解法或答案,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由于学生有时考虑问题单一、有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时想到一两种答案后往往认为已经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各自不同的想法,这样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处理应用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被渐渐的挖掘出来,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在进行整理复习时,应该有别于新授课和复习课,如果教师像上新课一样,重新讲一遍,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不想听。所以,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要领,进行生生、师生合作,引导学生采用表格、提纲或图形等形式,把有关的知识、规律整理出来,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总结发言,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应用新知识的情境等。

华罗庚说过:“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本上的结论”。“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真正做到为学生减负。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愿意合作学习,把握合作学习的契机,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