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评余华《活着》中悲剧形象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评余华《活着》中悲剧形象及意义

刘会东

枣阳市师苑高级中学   441200

    鲁迅先生对悲剧曾有这样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的,“美好的毁灭”无疑构成了悲剧最为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可以透过血淋淋的残忍给予人性最惨烈、最真实的疼痛感与战栗感。在许多悲剧作品中,我们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主题上升到某种精神极致的悲愤及崇敬中去,以求达到某种英雄式的(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壮感甚至是宇宙意识的静穆感。这些作品是伟大而震撼心灵的,它可以令读者经历命运即时感的旷达和生命意志的雄壮磅礴,在恢宏的故事框架中得到某种信念的闪耀与辉煌。

    但是,余华先生的《活着》却全然不同于这样一种纷繁的宏大与高昂的静穆,它代表着这样一类悲剧的创作———以对“小人物”的平凡与社会有形或无形的束缚之间的抗争、撕裂、妥协等过程的冲淡刻画所迸发的一种生命、意志与社会的思考。

    在《活着》的整体创作中,同样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但是余华并未着力去强调一种时空上的宏大感,而是将时间融入到个体的生命中,将大的生命浪潮“润物无声”地凝聚到小而平凡的人物个体中去。全篇没有英雄式的悲歌,而是将个体还原到人本身,使平凡中的个体遭遇暴露于世人面前,令读者体会到一种更为真实而深层的来自于人本身的悲剧感。

主人公福贵一夜之间由腰缠万贯到一贫如洗;游手好闲、吃喝嫖赌的他气死了父亲;他从一个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到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碌的下层穷苦人;当他终于认识到自己以前的错误想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好好珍惜妻儿的时候,却在去城里找为母亲看病的大夫的路上,被拉去当了壮丁;在背井离乡经受重重苦难后,他终于回到家中,可母亲已经不在人世;而女儿凤霞又因发高烧无钱医治变得又聋又哑。不久,儿子有庆为了救助校长老婆去给她献血却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悲惨死去;接着女儿因难产而在有庆死去的同一张病床上离开了人世。面对如此苦难,福贵心若刀绞,这样的命运本是足够悲惨,可后来女婿又在搬运时被建材压死,外孙苦根因为饥饿吃多了豆子而撑死;最终,只剩下富贵一人牵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着往昔。

在全篇小说中,没有宏大,只有平凡,只有平凡中无奈的悲惨,每一次伤痛都没有征兆,都是在每一次难得的温情萌芽时被撕得粉碎。有人说这一切太不真实,甚至认为作者有虐待倾向,但这所谓的“不真实”和“虐待”在我看来也许才是生活本身最为真实的部分,因为痛苦之于人生如快乐,你本身就无法全部掌控,如果将小说中这一连串的打击逐个分开并投注到不同的个体上去,也许这所谓的“不真实”和“虐待”感便会减弱甚至于消失,因为这个时候,我们会认为个体生命的喜乐悲苦并存是理所应当,没有什么异常;但倘若一个人有如福贵的经历,那旁人定会怀疑甚至拒绝相信,因为在他们的个体实际经历中并没有这样的惨剧,因此他们便会将因素不完全归于命运而是一定要深入到社会背景及环境影响对此进行看似合理的解释。

    但是在我看来,《活着》的悲剧是不存在合理亦或是不合理争论的,《活着》所想要表达的终极观念也不是个人置于社会大环境下的无助、痛苦以及讽刺或斥责;而是一种平凡的高尚:“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世界。”在这里,我想简单对比一下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在张艺谋版《活着》的结尾,一家人是一个团圆的和谐场景,主人公在经历社会与时代的宏大浪潮中,迷失、挣扎,渴望一个美好的生活;电影刻意引导并强调社会因素的强大力量,个人命运的走向是社会所操控的,渺小的个体无力于挣扎,最后一个乐观的结尾给人以含情脉脉的温情。这在观众看来是完满的,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需求,但我个人认为,这并没有反映出作者余华创作《活着》的本意。在余华的《活着》中,人物生存环境是更为极端的,但这一切极端的环境不是命运无常的决定因素,它仅仅只是一个客观的生存环境,不存在温度,也无关于因果;真正的使人战栗的悲剧不是由社会黑暗主导,战栗的根源是人性剥去温情面纱后直击心灵的冷酷的死亡拷问。因此,回到先前关于“真实”与“虐待”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活着》本身就无关于其悲剧本身是否“真实”或是过于“虐待”;也无关于是否社会缔造了悲剧或者熟善熟恶、孰高尚孰卑微,它指向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以及每一个人命运本身,我们无法逃避命运也无法离开人而单独存在,它是人生的哲理,是每个人在面对为什么而活时的普遍问题。也许,有人会说为父母而活,有人说为梦想而活,但是假如当你如同福贵一样,失去了几乎所有“为什么而活”的时候,你又会回答自己为什么而活呢?有人说,是为了思想,可对于福贵,他只是平凡的底层人,也许,他并没有所谓的“自由、民主、独立”的那一套所谓的灵魂的信仰,那么他算不算作是苟且偷生呢?

    我无法作出回答,只想引用余华先生自己的原话让你我共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千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改进,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

也许,当生活凋尽了色彩,所谓的悲剧早已不再有其中的悲情或惨淡,它可能只是一种拷问和看淡一切的达观,即使没有思想,亦要活着,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就如同余华先生的那一段话,自然而然,只为活着本身就是人最大的希望,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