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名翻译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3

关于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名翻译的研究

吕汝泉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大连  116052)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日韩文化也侵袭的我国,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中国近现代小说甚至是当代文学作品都被日本近现代文化作品有所影响。但是从事文学翻译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作品名难译,如何避免理解错误,选择相应的词汇,传神的表达作者的意图都是从事文学翻译工作者头疼的内容。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看似省力,但是如果少了一些推敲,那么作品名将出现偏差,题不搭意,本文将结合笔者对近现代文学作品名的研究,列举一些有效的翻译方法,希望能够帮助翻译工作者完成作品名的翻译。

关键词:日本文学;近现代文学作品;作品名翻译

让人有冲动翻开一本文学作品的往往是一个作品的名字,书名和标题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如何让书名有人气如何让标题吸引人一直都是文学创作者头疼的话题,同样也是文学翻译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一直探讨的问题。若是译者只重视内容的翻译而忽略了书名的翻译,那么很容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本文将针对翻译原则和翻译理论进行展开。

一、近现代日本文学

日本近代文学开始的标志主要是指明治时期 (1868~1911) 。当时具有日本近代文学启蒙性质的著作为坪内逍遥(1859~1935)的小说《小说神髓》,该篇小说著作的作品命名也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利用直译的手法。而这时期的中国也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近代的日本和中国是那么地相像,清政府的腐败封建社会的强压,使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对于日本文学十分爱戴,将当时出刊的文学作品用自己的所学译成中文供国内知识分子学习、传阅,引起国内知识分子的共鸣。

大正时期 (1912~1925) 近代文学逐渐走向衰弱,以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为首的白桦派作家和以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成为了文坛主流。芥川的小说主要以怀疑主义对“人性的自私”等社会现实进行考察,该作者的悲观主义色彩对当代中国文坛的小说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也正是如此悲观的结论导致该作者自杀,芥川终结了自己的什么也将大正文学发展引上来终结的道路。

昭和时期(1926~1988) 之后日本现代文学开始形成并得以发展。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影响初期日本文坛是以无产阶级文学为主。1928年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成立,促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成熟。小林多喜二的小说《蟹工船》和德永直《没有太阳的街》是当时的典范之作。与革命文学并立的是新感觉派作家,其代表横光利一和川端康成等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二、作品名及标题的特点

由于日本文字是由假名和汉字组成,这让从事日语翻译工作者既开心又深感复杂,有些日本文学作品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大概意思,但是若是直接采用该文学作品的汉字翻译又略失色彩。因此需要日语翻译工作者除了需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字面含义,还需要了解作品名及标题的深意。只有了解这些,翻译工作者才能将作品翻译完成、翻译成功。

根据日语文字的构成特点,可以大致将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的书名和标题分为以下三种:日汉同形、假名构成、汉字假名混用。

(一)日汉同形

在日本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文学作品都采用了日汉同形的形式来表达。二叶亭四迷的《浮云》全是由汉字构成的作品名,书名与汉语对等。这类作者一般在幼年时也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例如论语,儒家思想的学习,对于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理解。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岛崎藤村的《家》有着家世门第的意思,这与该文学作品以家族为题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此处选择翻译成“家”也颇有文学意义,德富芦花的《不如归》,野间宏的《真空地带》。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日语意思和汉语全部对等的,由于其意义和中文基本相同,翻译工作者就没有必要过度翻译失了美感。还有一种则是日语意思和汉语部分对等的书名如德田秋声的《缩影》,井上靖的《核桃林》,岛崎藤村的《嫩菜集》。这些书名虽也使用部分汉字,中国汉字传入日本许久两个文化还是存在些许差异,对于意义相同的翻译工作者可以选择保留,但是部分不同意义或存在差异的,译者还是需要将其转变成中国民众可以接受的进行改编。

除了以上使用的命名方法之外,笔者也发现有一些书名或标题是不需要翻译工作者多做翻译工作的。例如以主人公作为标题的井上靖的《孔子》,山冈庄八的《德川家廉》;以地名或建筑所命的井上靖的《楼兰》,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夏目漱石的《伦敦塔》。这些都会比较简单,不需要过多的翻译。当然这么简单的翻译工作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多见,翻译过程中也会出现像田宫虎彦的《城池陷落》,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川端康成的《浅草的少男》,是需要翻译工作者通过阅读全文之后,在理解作者中心思想后进行意译。

(二)假名构成

就笔者所见的近现代日本文学作品中虽然以汉字为书名的文学作品较多,但是由于日语本身的特点,还是有许多以假名构成书名的文学作品存在,例如夏目簌石的《こころ》和《それから》,川端康成的《みずうみ》这一类型的的文学作品有些是本身就有对应的汉字可以命名但是作者不用这样的方式,太过直白反而给不了让读者阅读的欲望,因此翻译这一类型的书名,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将假名所构成的汉字的字面意义把握,还需要联系作品本身的内容加以升华,再创作。

(三)汉字假名混用

除了日汉同型、假名构成,还有一些作品名是采用汉字与假名混用的书名,这同样也是标准日语文章中经常使用的类型如松本清张的《点と線》,与谢野晶子的《みだれ鬓がみ》。这些类型的作品名要依据中国受众的接受水平,例如“の”这个日语就大部分读者能够接受,就可以直接套用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只需要直译就可以了,但是有些中国读者认为较难的日语就需要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仔细推敲、思考。

三、作品名翻译的原则及技巧

日本文学作品名的翻译和作品翻译一样,都有一定的翻译原则和技巧,如果翻译工作者能够熟练掌握,那么对于翻译工作的效率将有所提高。

(一)直译

直译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翻译方法,也是翻译工作者喜闻乐见的翻译手段,该翻译方法是将日语直接翻译出来不需要过多的润色和修饰。主要是在一些言简意赅的题目中体现例如上文中所提的人名《孔子》、《德川家廉》,地名《伦敦塔》、《楼兰》、《金阁寺》等,而对于一些逻辑性较强,理性思维占主体的文章,也会要求翻译工作者不能画蛇添足。

)意译

意译是需要翻译工作者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不拘泥在原文的句子或者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更是根据其背后深意选择中国民众能够接受的汉语说法。例如太宰治的《にんげんしっかく》,1993年王向远就将其译成《丧失为人的资格》,直接写出太宰治在该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生而为人,我很惭愧”这就是典型的意译,但书名虽然要表达其作者本意,但仍然需要考虑中文的丰富性与生动性。翻译工作者尤其要平衡好书名的意义和文字美感在意译中的分量。例如川端康成的《眠れる美人》之前就被翻译成《能睡的美女》,村上春树的作品《風の歌を聴け》被翻译成《听风的歌》,虽然一看作品名就觉得和日文意思完全相同,但是被放在书架上反而会觉得平淡无奇十分生硬,失去了看书的兴趣,不仅没有将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传递出来,还丧失了中文之美。但如果将其意译,加以润色就会让人有阅读的欲望,像太宰治的《にんげんしっかく》就被翻译成《人间失格》,川端康成的《眠れる美人》被翻译成《睡美人》,三岛由纪夫的《十日の菊》被译成《明日黄花》,夏目漱石的《草枕》就被译成《旅宿》。字数不必与原题目完全对应,主要依靠背后的深意吸引读者,让读者有欲望阅读该作品。

)创译

创译应该是翻译工作者最头疼的地方,该翻译方法要求翻译工作者放弃作品名的源语言,根据文章意义进行再创作。就犹如重新给孩子取名一般需要多重考虑。一般会用在对于“雅”追求较高,比较有艺术性的文章中采用,例如野上弥生子的《茶料理》本意是指日本茶道的“怀石料理”,但作者运用其作为名字是想引申到“怀石料理”的苦涩的滋味,如果翻译工作者只将其译成《茶料理》虽在字义上没有瑕疵,但却难以让读者了解苦涩和寂寥的感觉,反而容易让人觉得是一本讲解日本茶道的工具书,所以翻译工作者应该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将文章标题进行再创造。

四、作品名翻译的要求

其实日本近现代的文学作品的中文译名不存在直译、意译、创译之间的高低之分,也没有什么强制要求规定哪些文学作品一定要用直译,还是应该结合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概括。接下来,笔者为大家概括一下日本文学作品的翻译的要求

)语言选用

大部分中国读者在阅读日本文学作品的时候,还是比较希望能够看到具有中国文学色彩的作品名,例如三岛由纪夫的《十日の菊》即《明日黄花》,川端康成的《眠れる美人》即《睡美人》。带着浓厚汉语色彩的日本文学作品将日语含蓄、灵活的特点分别加以表达,才会得到读者的认可。

)文学内容及中心思想

仅结合作品名进行翻译其实还是缺少了些厚度,作品名是不能游离于作品的,因此翻译工作者对于作品名的翻译还是需要结合作品内容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才不会让读者认为通篇文章完全是离题或者是欺骗自己。例如:夏目漱石的《坊ちゃん》讲述的是青年教师任教的故事,用《少爷》和《哥儿》这两个译名都极具讽刺效应,也符合作者的中心思想,所以也不能评论作品名的好坏。

)文化差异的因素

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虽属同源但是历时已久,文化之间还是会存在差异的。例如夏目簌石的《道草を食う》,不同的国家的人看待标题会有不同的想法,如该文之前的译本叫做《路边草》这会让中国读者想到路边的野草,但是日本读者却会思考是不是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些许困难。因此遇到这样的情况,翻译工作者就应该将其转化成本民族人们能够理解的翻译。

)灵活应用翻译方式

当前的日语翻译工作者有很多,对于同篇作品的翻译的方法不同所出的作品名也有所不同。以村上春树的《風の歌を聴け》为例就有《听风的歌》、《好风长吟》和《且听风吟》等多种表达手法,但是从中国读者的反映来看,并没有存在过多的反对意见。因此对于翻译方式来看,翻译工作者没有必要过多的拘泥于此,只要不偏离作品中心含义,能够让读者理解,该作品名的翻译就可以算得上是成功。

五、结语

一部文学作品是否能够被大众认可,作品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日语翻译工作者应该要讲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心向作品名稍稍倾斜,在作品名翻译上应该多做一些工作。面对日语作品名也不可想当然,望文生义,应该多结合作品内容、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及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差异,多注重语言的选择。只有将文章的内容和中国的主流思想相结合,所译出的作品名才能受到中国读者的认可,才可以算是翻译成功。

参考文献:

[1]高欣妍.日本近现代文学作品名翻译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4):63-65.

[2]蒋亚男.日本文学作品书名与标题的翻译[J].语文学刊,2014(21):89-90.

[3]张礼忠.关于日文书名和报刊标题的翻译[J].外语研究,1995(01):49-51+12.

[4]何建军.刍议日本文学作品名的汉译[J].华西语文学刊,2013(02):275-281+334.

[5]周以量.漫谈日本文学作品标题的翻译[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5(4):35-3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项目《校际合作视域下日语翻译跨校修读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SJJGZY02)》以及大连市社科联2020年度第二批重点课题《大连市档案馆馆藏“满铁”日语文献的翻译与应用研究(编号2021dlskzd2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