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张小宁,张晓锁

陕西省桃曲坡水库灌溉中心  陕西铜川  727100

摘要: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新时期要因地制宜,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依托信息化载体,推动传统水利数字水利”“智慧水利的转变。因此,灌区要瞄准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 +、信息大数据等,全面谋划,整体设计,加强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一方面为防汛抢险提供及时、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能优化水资源调配,合理灌溉,高效利用区域水资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灌区信息化是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灌区建设的全过程。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代替人工提高灌区的蓄水能力,以水量平衡等关键任务实现信息化管控、智能研究判断、数字传输,提高灌区管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显著减少人力成本投入,科学计算农产品需水量,准确匹配相应水量,使农业灌溉高度智能化、系统化。

1 灌区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灌溉在农业生产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智能农业和信息化农业日益发展,灌区也不例外。灌区信息化建设是推进灌区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举措。所谓灌区现代化主要是在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实时、动态化、全方位的采集、传输、处理、分析、汇总、存储灌区的土壤墒情、水雨情,以此达到灌区现代化、数字化管理的目的,促进灌溉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直观、实时的动态管理下,实现对灌区水土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灌区节水、增效,改善生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发展中灌溉是农业的生命之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当前灌区管理也因时而立,因势而为,朝着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基于此,推进灌区信息化建设要聚焦各种先进信息化手段,借助信息化的“东风”提升灌区管理水平,节约用水,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此做到防洪减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服务和稳定“三农”发展的目的。

2 灌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灌区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来开发信息系统,包括软硬件设施和设备,并与当地财政水平挂钩。据统计,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和更新节水改造投资占3%-10%。由于灌区工程涉及面积大,有许多破旧的水利设施和设备长期处于失修状态,相关配套节水资金的比例也较低,因此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相对受阻。同时,由于灌区的公益性较强,其投资回报率较低。建设主体多为政府公共部门,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低,资金投资渠道相对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投资保障,资金短缺问题长期存在。二是灌区建设规划缺乏统一标准。许多地方每年都制定灌区信息化建设计划,每年都进行项目招标。因此,不同年份中标的公司可能不同。各公司的资质、研究水平和规划方向存在很大差异,各信息化服务公司的体系也不同。而不同公司之间的技术披露不能实现全部透明共享,这将导致信息不对称和重复建设,或设计空白等问题。

3 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策略

3.1 物联监控

依托灌区的感知监测设备和传输网络,实时监测降雨量、水头、泵站、机井等信息,并根据管辖范围向区域管理者提供预警提醒,从而为实时查看灌溉季节的监测信息提供便利。基于智能远程控制柜等先进设备,借助物联网技术,将水闸、泵站、水表等参数存储并上报手机,并接收手机发出的一系列指令,实现远程启停、远程配置和远程升级。针对本项目的运行过程,提供了手动填写机组运行状态、持续时间等信息,准确计算水闸、泵站等工程用水量,并与终端控制相结合,实现灌区输水工程的远程管理。

3.2 灌区信息管理系统

登录到灌区网站后,可以进入门户网站主页,根据栏目标题查看内容。主页还包括灌区信息管理系统的登录界面。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登录灌区信息管理系统。同时,将显示基于GIS的地理信息模块,并与灌区的遥感地图和水利底图相结合。同时,地图还标注了灌区的水源、测站、渠系建筑物、排水沟等节点,具有实时定位功能。点击测量站名称后,将显示特定灌区的水位和流量实时监测数据,模块将按15min/次的频率显示监测结果;根据时间范围、站点名称等关键字,还可以查询站点的历史水位和流量信息。在图像监控界面,可以通过站点条件、时间范围等查询站点的所有历史图像监控信息,点击灌区名称及相关信息,也可以在线修改、添加、删除、批量管理。

3.3 运行管理阶段

一是灌区要立足实际,加强制度化建设,依靠制度保障信息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众所周知,灌区信息系统中的设备信息化程度较高,需要采用标准化的技术操作流程,明确系统的使用和管理主体,规范管理职责,落实到具体个人,确保责任主体严格规范流程操作,有序开展工作。二是立足实际,构建严谨规范的信息系统管理体系。由于灌区的特殊性,绝大多数信息设备主要安装在田间。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数据采集设备容易被动物盗窃或损坏。在雷电天气,也很容易遭受雷电和损坏电路。因此,在灌区信息化设备的运行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设备的防盗、防火、防雷等,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信息化设备的有效性。三是重视人才培训。信息化系统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如计算机、自动化、通讯、电子、水利等。信息化系统建设和管理对灌区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灌区管理单位缺乏综合型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有关单位需积极组织管理人员参与进来,了解灌区信息化系统的技术要求和内容。

3.4 进一步强化灌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灌区和水利枢纽的工作平台,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同时可以合理调度和控制水资源,有效缓解和管理水旱等灾害,减少这些气候灾害对灌区人民的危害,同时,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水资源支持。信息化建设要加强专业人才建设,增加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及时更新人才的身体细胞,让年轻、有思想、有创新精神、充满活力的人才进入信息化建设队伍。同时,通过开展日常培训,科学组织绩效考核,提高福利待遇整体水平,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专业技能。针对许多现有员工在信息化观念和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的不足,应重点做好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3.5 数据采集

数据收集可以按类别和地区进行,以收集尽可能多和全面的相关信息。磁怀新河灌区信息系统数据分为三个层次:废弃数据、待调整数据和可转换数据。浪费数据是浪费系统资源并影响系统运行的数据,如重复的业务信息;需要调整的数据是严重影响新系统运行的数据,只有在手动调整后才能进行数据转换;可转换数据是指基本满足数据转换要求,无需任何处理,或建议由新系统进行调整,但不影响系统运行,并可在新系统运行后进行调整的数据。

结束语

灌区要瞄准信息化,统筹谋划,整体设计,协调推进,有序构建灌区信息化系统,提升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灌区服务“三农”的能力,发挥灌区信息化系统在防汛抗旱、水权管控、灌溉管理中的作用,彰显灌区信息化系统的社会价值,使灌区信息化系统成为灌区振兴的新引擎,推动灌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文平,王烨峰,戴润华等.农业水利工程灌溉中节水措施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1):66-67.

[2] 蔺宝军,张芮,高彦婷等.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规划[J].水利技术监督,2019(3):74- 75+ 243.

[3] 边玉国,李积军,郭志成.大型灌区信息化系统总体方案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1(7):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