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丁祖诒构建民办高校大和谐校园的特色实践及其时代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3

论丁祖诒构建民办高校大和谐校园的特色实践及其时代意义

高金星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710105

摘要:已故的丁祖诒先生,被誉为我国当代民办教育的拓荒者,杰出的教育家。作为西安翻译学院的创始人,丁祖诒先生倾其毕生精力,在曾一度领跑中国民办高教的西安翻译学院27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中,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倡导并实践了一系列现进的教育、办学理念,取得了显著成就。建构什么样的和谐校园观,如何构建民办高校的大和谐校园便是这其中的重要内容。丁祖诒先生所主张的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理念契合民办高教发展实际,富有鲜明的科学意蕴和时代特色,在影响和推动民办高校稳健发展中产生了重要指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丁祖诒;和谐校园;民办高校;实践特色

民办高校如何构建和谐校园,如何打造一个良好的外部育人环境,形成内外综治、稳定安全、协调有序的大和谐校园,为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校内校外环境保障。这是摆在任何一个办学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丁祖诒有过一番深刻的思考并积极践行于不同阶段的办学之中。

一、丁祖诒的和谐校园观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建设民办高校和谐校园的提法,是从21世纪之初国家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明社会时才出现的。这是从民办高校自身普遍的实际发展历史、状况和办学水平来作判的,浅层认识中总以为民办高校在此之前的发展中,所有办学者的心思、精力全都投在了如何拥有自我校区、如何才能招来多的生源,积累多的学费,以此摆脱困境、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等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面,对于怎么建设和谐校园、怎样打造内外良好的育人环境,大都无心虑及或无力去做。其实,在租赁校舍举办翻译培训班、培训部的过程中,随着学员人数的日渐增多和面临问题的日趋复杂,丁祖诒就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求知与应试、短训与全日、教育与管理、师资与素能、思想修养与技能水平等师生之间、内外部办学环境之间、软硬件建设之间的矛盾,因之,1987年10月在西安外国语联合培训部基础上正式创建西译后,丁祖诒就着手大力整顿校园教育教学管理秩序,逐步完善师资队伍,改进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校内常规管理,狠抓安全保卫以强化周边环境,并旗帜鲜明地提出西译应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提升思想修为,增强综合素质,造就合格人才的“满载希望的方舟,陶冶情操的熔炉”。丁祖诒认为这是西译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基础。

1.初步认识与实践  “满载希望的方舟,陶冶情操的熔炉”。按照丁祖诒当初的实践方向,主要涵盖三大方面要素:一是对起步阶段时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预期目标,不仅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技能的传授,还要以自我模范带头作用去引导和影响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使之成为可用之才。二是对全体学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勤奋学习、增长知识、练就本领的同时,还要加强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德才兼备。教师要关爱学生,严格管理、严格施教,学生要刻苦自励、文明守纪,胸怀理想。三是学校不能因陋就简,不能是徒有虚名的草台班子,要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硬件设施,有学习、生活基础保障。缘于有此认识,在租赁的一幢五层楼作为最初中心校区的基础上,他才敢冒风险不计个人得失地投资60多万元再增盖二层楼,拥有超过5000平米的校舍,还装备了供40个班级使用的现代化教室设施,建起了以听音室、录像室、语言室、英文打字室、微机室为主体的高水准电教中心,以及可供数千人使用的无线听力系统网络民办高校。丁祖诒的这种认识及实践,在以靠租赁校舍为生的民办高校发展初期无疑是超前的、领先的,有着肇始意义。

2.和谐校园的三重要素观  丁祖诒认为,“和谐”就是谋求彼此矛盾的解决并趋于和畅、融洽。2005年5月,他在接受搜狐网的专题访谈中对此还作了深刻论述,他指出:对民办高校来说,“和谐”的基本前提是软硬件建设的齐头并进,高质量发展;没有基本的硬件建设,学校就无从得到持续发展,教与学活动就没有必备的基础支撑,同样仅有硬件还是不够的,学生是要学习的,是要成长成才的,还需有好的教师、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设置和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因此,好的专职教师队伍、学科带头人,好的专业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才能满足广大学生学习和升华的要求,才能确保“和谐”;如果要特色没特色,要好教师没好教师,要好的管理没好的管理,软件上满足不了学生学习、进步的要求,客观上就会产生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丁祖诒特别强调:“和谐”的本质还应该是任何民办院校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把从学生那里收来的学费再几乎全部都用在学生身上,坚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构成和谐校园的最基本保障;民办高校构建和谐校园,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办学群体,还要有一个学生群体的校园文明。如果没有良好的文明风尚,没有坚定的爱国爱校信念,就很难使学生从思想灵魂深处去求真求善求美,去领悟践行和谐,所以西译提出“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这也是构成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他分析了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三重要素——“良好的硬件环境,良好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学生的文明风尚”。明确其建设的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3.以变革为基调的和谐三重奏 和谐校园的构建,决不是某一两个因素的适宜调配、协调运行,而是所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素间兴利除弊的一种良性互动机制。2007年12月底,在总结本年度作为西译“丰收年”的和谐校园建设经验时,丁祖诒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在变革中和谐,在奉献中亲情,在希望中奋斗”。

丁祖诒阐述指出:和谐校园的构建,师生最大的感触就是,和谐绝不是无本之原,一成不变不叫和谐。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不合时宜的因素为合时宜的因素,在变革中把不利和谐不利发展的因素剔除,增进新的有利和谐有利发展的因素,上下和谐了,内外和谐了,发展就有了动力活力,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团结向上的合力效应,这就是变革的本质意义。

“在变革中和谐”,这是构成和谐校园最有活力的基础。动态的剔除了消极阻碍因素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变革,是和谐的总基调;没有兴利除弊、革故鼎新的变革,就不会演奏出师生团结一心共赴新征程的激进序曲;和谐涉及的方面、环节很多,国家的教育政策跟民办教育间的和谐、民办高校跟地方政府间的和谐、办学者和聘任教师间的和谐、办学者和学生以及教师和学生间的和谐,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的概念意义上的堆砌,而应是彼此之间的一种良性的互动、契合与适配。因之,变革,是和谐的动力源;变革中的和谐才是最本原的和谐。不断地排除不和谐因素,让和谐呈螺旋上升趋势,在新的平台上实现新的和谐,这也才是最坚实的和谐。丁祖诒称谋求和谐的“变革”,就是要“创新”,要“颠覆陈规”。

“在奉献中亲情”,这是构成和谐校园的最为本质的内容。民办高校要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千方百计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搭建平台,而不是一味地将目光放在学费上,放在小我的天平上,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唯恐自己有所损失。真正的办学者,就要有甘愿奉献的精神,有勇于负责的意识,这就是亲情,不是假仁假义,不是做给谁看的;办学者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无微不至去关爱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才能爱你,才能有亲情的交融;育人者要敬业奉献,乐于奉献,从学习、思想、生活方方面面,给学生以引导、指导、开导和体贴照顾,学生才会在愉悦中奋发学习、在自律中模范进取,也才会在享受亲人般的温暖中不断迸发出向善向上的活力。西译给学生以超标补贴,从未间断的免费西红柿炒鸡汤供应,公寓“妈妈队”的嘘寒问暖、缝补相帮,寒暑假往返校园的车队接送,每逢佳节陪伴学生度节日、共联欢,升本考研前的无偿辅导,各类用人单位引入校园供学生选择以及就业后的跟踪回访,等等。当然,还有西译所倡导的“让无助者有助,让有志者成才,让奋进者辉煌”的育人理念,更是离不开对学生的体贴关爱,满腔热忱,真诚奉献,离不开对他们无论在校时的困难帮助、教育引导、循循诱导,还是毕业离校后的常常牵挂、关怀支持、倾情相助。方方面面、大大小小,亲情暖心田,奉献成自然。

“在希望中奋斗”,构成和谐校园的最为重要的目标。民办高校要有自我鲜明的特色优势,并能在实现校园和谐的基础上,将这一特色优势不断做强做大,要给致力于民办教育岗位上的广大教师以成就一番事业的希望,给求学深造于民办高校里的广大学生以成就人生理想的希望。任何一个单位,一个个人,如果没有希望,没有远大目标,那还奋斗什么?!那和谐的最终目的就会少了内在含量,少了最可贵的价值。在西译,我们和谐中进取、希望中奋斗的最大目标就是“创东方哈佛”,我们的和谐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一时的和谐而和谐,也不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的低层次运作,得要有希望,有梦想,才能有奋斗的无穷动力。

二、丁祖诒周边综治的大和谐校园观及其构建

民办高校的和谐校园构建,不是仅仅在校园之内,还有校园周边及其他诸多因素之间的和谐问题,意即丁祖诒眼里的大和谐校园观。

大和谐校园观的核心内容 2000年6月,在华商报针对少数大学生校外混居的问题所展开的专项讨论活动中,丁祖诒受邀就此问题发表了《对高校周围“热”环境的“冷”思考》一文。该文中尖锐地指出:“大学生校外混居,倒霉的是学生,痛心的是家长,谴责的应该是办学者的良心,被震撼的该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有关管理部门。”文章在剖析了造成少数大学生校外混居的各方面原因之后,明确指出:“在诸多的因素中,学校办学者的办学思想和学校的周边环境乃至社会某些方面的精神污染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里对民办高校而言,就有一个如何综治校园周边环境的问题,有一个如何构建校园内与校园外的和谐问题,也就是说,民办高校应如何去建设一个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利于学校有效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利于学校校园内外规范有序的大和谐校园,当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大和谐校园的建设,不是单凭民办高校自身就能凑效的。在丁祖诒看来,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需各方面共同联手综治的社会问题。他说:教育是一个神圣的殿堂,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肩负着培养和塑造人才的艰巨使命,人才的造就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和情操的升华。但在办学群体中,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忘却了教育的深刻内涵,他们或将教育理解为单纯的知识灌输,或避难就易地抽掉教育中极为艰难的管理职能,或将教育沦落为个人和小集体创收的自留地。丁祖诒反对那种缺失责任心的办学者,反对那种放弃管理的办学行为,也反对那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的和谐建设观。

丁祖诒所主张并全力践行的大和谐校园建设,是以学校为主体,联合政府、公安、工商、交管等部门及周边村镇、街道管委会、居委会及社区部署综治方案、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形成一种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监督者的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格局。

如此群治格局的好处就在于,使违规违法者无机可乘、无从得逞,令胆敢以身试法者望而生畏、勿存侥幸,让欲以黑车、黑店、黑出租屋、黑娱乐场所为幌子的黑心经营者断了发黑财的路。确保周边社会秩序、治安环境有保障,师生人身及财产安全有保障,确保一切餐饮、住宿、娱乐等场所公开透明、无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一切商场商店、公交车出租车安全运营、无欺诈无宰客行为等。其最终目的是做到学校与周边和谐相处,校园内与校园外和谐共生。

大和谐校园的良好环境  严格的校园管理,造就了西译井然有序的教育教学及生活环境;常规化的周边综治,营造了稳定安全的办学环境;群防群治的联手行动,构筑了学校内外良好的大和谐校园局面。此前一个阶段的校园周边乱象,得到了有效遏制:黑网吧,容留学生过夜网游的不法行为,没了踪影;黑中巴,强拽强拉强宰学生的把戏,在多线路公交车的开通运营中销声匿迹;黑出租屋、黑酒店在历经几个轮回的严查严堵中歇了业;综治向周边及更远之地的不断延伸不断严防严查,使那些图谋不轨的人没有市场。出于对西译良好育人环境的好奇,也出于对初次离家在外读书的孩子的不舍,每年在新生入校报到的日子里,总会有家长要在校外住上好长一段时间,体验学校紧张有序的良好教育教学氛围,感受良好的校园环境,也同时耳闻目睹校外周边的人和事,他们从中体会最深的就是西译校园内校外浑然一体,全方位管得严管得细、环境好秩序好,孩子在此上学,做家长的心里踏实。

三、建设大和谐校园的重要社会意义

丁祖诒的大和谐校园观,其实质就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及外部要素间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合力效应,也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树立大和谐校园观,建设大和谐校园,创设良好的大和谐校园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首先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民办高校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高校一起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民办高校应当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和谐校园建设的前列,走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前列。其次,我们还应当认识到,树立大和谐校园观,建设大和谐校园,创设良好的大和谐校园环境,这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同时,我们还应清楚这也是落实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明确了这些重要性并能去切实践行,民办高校就能更好地凝聚人心、团结力量,和谐进取、共同促进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只有拥有内外和谐的环境氛围,拥有良好的内外部育人环境,其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健康稳步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学生勤学守纪的主动性自律性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培养合格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事业才能得以有效推进。丁祖诒构建大和谐校园的发展理念及特色实践,无论在办学治校、立德树人抑或切实践行“三全育人”、大力提升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对我国民办教育、民办高校今后的建设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新生态下中国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西安翻译学院办学育人探索与创新综述[N].各界导报,2017-01-16.

[2]丁祖诒.丁祖诒文集第一卷[M].未来出版社,2006(8).

[3]大宇.儒风优雅向天笑———丁祖诒“网行天下”纵论西安翻译学院办学理念[J].陕西教育·理论,2006,(9).

[4]丁祖诒.丁祖诒文集[M].未来出版社,2007.

[5]张剑波,杨炜长.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J].高金星,男,西安市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西安翻译学院副研究员、高级政工师,主要从事高教管理及高校党建、思政研究。

注: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2021年重点立项课题《比较视野下“丁氏教育模式”的实践特色及其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DzyA21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