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金平县某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浅析云南金平县某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索朗曲培,王子山

西藏华泰龙矿业有限公司,西藏拉萨市 850200

摘要:文章通过对云南金平县某金矿地质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认为该金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含矿地层为石炭系下统碳酸盐岩、碎屑岩为矿区主要含矿层,矿石主要为变余花岗斑状结构,角砾状构造。矿床成因类型为地下水溶滤金矿床。

关键词:金平县,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1 区域地质

本区自晋宁运动以来,经历了长期演变发展过程,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复杂而持久,褶皱、断裂等低压带发育,为矿液活动提供了理想的低压空间;岩浆活动频繁,为成矿提供了充分的热源和丰富的物质,成矿地质背景好。与成矿有关的区域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下二叠统和上二叠统部分地层。本区因地壳活动的差异,各地又有较大的不同。

1.1地层

(1)前震旦系碧口群

主要岩性为巨厚层正常沉积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按岩性组合和韵律特征,本区为下亚群和中亚群。各组岩性为:

下亚群:本区分布最宽,为类复理石沉积。分下、中、上三个碎屑岩组。岩性特征:下部以粗碎屑为主,往上碎屑岩变细;中部以泥质物为主夹细碎屑岩,往上碎屑物增多;上部又以碎屑岩为主夹泥质岩,韵律性明显。

中亚群:包括下部和中部两个碎屑岩组。主要岩性为正常沉积碎屑岩及泥质岩夹中-基性火山碎屑岩。下岩组和中岩组出露部分岩性段。上与泥盆系地层不整合。岩性、岩相变化大,在变火山岩分布区有较强金矿化。

(2)中泥盆统三河口组

此套地层在区域上分布宽,各岩性段为断裂接触,本区出露四段:

第一、二岩性段:本段在大区域上相当于石坊组。岩性为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及黑色砂质板岩、炭质板岩互层夹硅质砾岩层及硅质岩、灰岩透镜体。含无烟煤。厚度大于1200m。

第三岩性段:上部为灰色灰岩夹泥灰岩,偶含假砾或燧石团块;下部为灰色砂质板岩、粉砂岩夹薄层灰岩、石英岩;底部为薄层灰岩。此套地层化石丰富,是本区Au、As、Hg、Sb矿化的主要含矿层。

第五、七岩性段:仅在邻区甘肃境内零星出露,前者为绢云板岩及砂质千枚岩夹薄层灰岩及紫色石英砂岩;后者为厚层灰岩及泥灰岩,中部夹黑色含炭千枚岩、钙质千枚岩。

(3)石炭系

仅在矿区及西部和南部出露,岩性以中-厚层状灰岩为主,局部夹白云岩和泥砂质岩,含化石丰富。与上部、下部地层假整合接触.

(4)下二叠统

在矿区外围北部地区广泛分布,地层受断裂推覆常有重复出现,总的岩性为海相碳酸盐岩及正常沉积碎屑岩。按沉积韵律及岩性组合,分为四个岩性段:

第一段: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灰岩质优量大是冶金和建筑的重要原料。

第二段:主要岩性为灰岩和砂质板岩,西部灰岩中夹高磷铁、锰矿,厚度1080-2750m。

第三段:岩性为钙质砂、板岩及不纯灰岩,在北西部地区夹多层铁锰矿。

第四段:岩性为中-厚层状灰岩及砂板岩。

1.2构造

本区地处三大推覆板块相互作用的接合部位,受其制约,区内主体构造线呈三个方向展布,东部和西部地区呈NE-SW向和NW-SE向,后两组构造相汇组成了向南突出的弧形构造带。区域构造格局展示,本区地层总体呈复式单斜平行迭置,各组断裂与地层走向平行或斜交。断层破碎带、岩浆岩(岩株、岩脉)以及矿化蚀变带,空间上具有同向性,构造活动上有同期性或后期继承性。

1.3岩浆岩

本区岩浆活动时间长,从晋宁期到印支期、燕山期都有岩体分布,前者以分布在背斜核部的中基性火山岩为代表。后者多为印支-燕山期的酸性岩浆岩,这些岩体除沿断裂分布的浅成脉岩群外,主要呈岩株或岩基分布在东西构造带上。

2矿区地质

金矿区位于东西向复背斜西部北翼倾伏端,主要出露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地层。酸性浅成脉岩在区内发育。

2.1 地层

矿区主要地层有泥盆系中统三河口组第三岩性段,石炭系下、中统部分层位,呈近东西向展布。

(1)中泥盆统三河口组第三岩性段

分布在矿区南部,被对肠沟断层切割,出露不全。岩性以深灰-灰黑色中厚层状灰岩为主。岩性组合由下至上为炭质千枚岩、薄层灰岩、泥灰质砾岩及硅质岩,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接触。该套地层在矿区很破碎,岩脉穿插频繁。是矿区的主要容矿层位。

(2)石炭系下、中统

岩性以碳酸盐岩为主,碎屑岩次之,为矿区主要含矿层,展布面积达90%以上。按沉积韵律和岩性特征分为四个岩性段,即下统三个岩性段,中统一个岩性段。

砂泥质岩段:此套地层不整合在中泥盆统三河口组地层之上。岩性为灰色-灰黑色薄层泥质砂岩夹钙质板岩。主要分布在矿区北部,紧靠断裂,呈东西向展布。其次,在矿区西南部紧靠断层也有出露。本段是组成向斜两翼的主要地层。

砂岩段:主要岩性为变长石石英砂岩夹粉砂岩、石英砂岩和炭质千枚岩及薄层泥质灰岩等。分布在矿区北部和西南部。主要出露在向斜北翼。

钙质板岩段:主要岩性为灰黑色薄层灰岩、钙质板岩夹炭质千枚岩。分布在矿区北部和西南部。

灰岩段:由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状微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及薄层白云岩组成。此段为向斜槽部地层。主要分布在矿区东南部大片地区,为主要的含矿层位。与下伏地层呈断层或整合接触。

2.2构造

矿体定位于构造角砾岩带及羽状断裂内。矿区构造的基本骨架为,两条断裂夹一“破向斜”。区内地层、岩脉破碎,表现形式为羽状裂隙、层间剥离带、角砾岩等呈带状、透镜状展布。各类地质构造形迹复杂多变,不同级序和方向的断裂或平行展布、或断续出现、或分枝复合、或交切叠加。

2.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活动较弱,以印支晚幕浅成酸性脉岩为主,出露少量中性脉岩,未见岩体出露。岩浆多沿断裂裂隙侵位,呈脉状产出。岩脉规模一般较小,形态多变,分枝复合,尖灭再现频繁。从花岗斑岩脉穿插闪长玢岩脉分析,闪长玢岩脉侵位早于花岗斑岩脉。而花岗斑岩脉又可分为三期。按成生先后顺序为,花岗细晶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其中,花岗斑岩经成矿期构造改造,均可以成为金的含矿岩石,是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矿化花岗斑岩平均含金0.235×10-6/140件,弱矿化花岗斑岩平均含金75×10-9/19件。岩浆活动对矿区的金矿化起着活化、迁移、聚集作用。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地质特征

矿体赋存于中石炭统白云质灰岩断裂构造破碎带中,由一系列大小不等的矿体组成。勘查范围内共发现大小矿体16个,其中主要矿体3个。除Ⅲ-18号矿体属隐伏矿体外,其余矿体均出露地表。主要矿体出露海拔标高1910m-2380m,矿体分布平面示意图。就现有工程控制情况看,部分主要矿体倾斜延深应该在1980m标高以下。

矿体主要受近东西向及其北东向次级断裂的控制,矿体成群成带分布,如Ⅱ号矿带中Ⅱ-2、3、4号矿体群、Ⅲ号矿带中Ⅲ-4-Ⅲ-10、Ⅲ-18、Ⅲ-19矿体群。由于存在断裂带各处发育程度不均,以及多期活动、多期成矿等因素,因此矿体在走向、倾向上均不同程度有膨缩和分枝复合现象。同时,由于成矿流体对低序次不同方向断裂的追踪,而出现了矿体在走向、倾向上的波状产出特征。本次详查的主要矿体产出特征分述如下。

Ⅲ-7号矿体:矿体赋存在NE向断层带内,走向64°,倾向334°向北西陡倾,局部反倾,倾角69-80°,地表出露于25线以西,北东至41线附近;倾向上尖灭于1960m标高附近。北东-南西矿体走向长度为630m,倾斜延伸325m,厚1.30m-10.90m,平均厚度4.62m;金品位1.12-5.69×10-6,平均品位1.96×10-6。空间上与Ⅲ-6、Ⅲ-8矿体呈雁行排列。赋矿岩石以蚀变花岗斑岩为主,次为构造角砾岩。

Ⅲ-7号矿体在走向上和倾向上均呈舒缓波状,矿体总体呈不规则脉状分布。2220m中段23线附近矿体被剥蚀,2160m中段31线附近出现膨大,2080m中段矿体厚度逐渐变薄。

矿体的对比连接,主要依据该矿体赋存的地质位置和取样分析结果。该矿体地表有20-90m间距的8个槽探工程、2160m标高以上有40-90m间距的12个穿脉坑道工程进行了系统控制,2160m标高以下也有2个穿脉坑道及一个钻孔稀疏控制,矿体的对比连接是可靠的。

矿体的对比连接,主要依据该矿体赋存的地质位置和取样分析结果。该矿体在2220m标高、2160m标高有55-115m间距的8个穿脉坑道进行了系统控制,2080m标高也有一个穿脉坑道控制,矿体的对比连接是可靠的。

3.2矿石质量

矿石矿物成分取决于不同矿石类型,本矿区为构造角砾岩型和花岗斑岩型两种主要类型矿石,常见金属矿物有:褐铁矿-系黄铁矿次生氧化而成。次生矿物尚有高岭土、绢云母、硬石膏等。伴生有益元素为铜、铅、锌、锑、汞、银。矿石结构因矿石类型不同而有差异,常见的矿石结构,主要有变余花岗斑状结构、少斑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构造、碎裂状构造。

4矿床成因

前述研究表明,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矿体主要定位于F2及其次级NE向构造破碎蚀变带内,在多组构造交汇地段,是成矿热液上升和矿质沉淀的有利空间,往往形成富厚矿体。在垂向上,由于矿区内构造发育,断裂带多为压扭性质,断裂深度较大;地形切割厉害、地下水垂直循环深度大,因此金矿化的次生富集不明显。综合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控矿构造,矿石矿物蚀变组合特征等地、物、化成矿地质条件,认为本区矿床成因类型为地下水溶滤金矿床。

参考文献

[1]李娜,浅析云南金平县亚拉坡金矿地质特征[J].西部资源,2001,2(4):14-15.

[2]王斌,我国滇西南金矿成因条件浅析[J].低碳世界,2001,4(2):114-115.

[3]陈衍景,造山型矿床、成矿模式及找矿潜力,中国地质,2006,12.

作者简介:索朗曲培,男,(1990.04-)藏族,西藏墨竹工卡县人,大专,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矿山地质工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