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我国歌咏活动的历史发展轨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23
/ 2

初探我国歌咏活动的历史发展轨迹

刘鑫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内容提要】我国歌咏运动诞生于二十世纪初,是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音乐文化的传入我国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先后经历了学堂乐歌时期、抗日救亡时期、新中国成立之后时期,音乐内容、形式也随着时间的迁移不断成熟、发展。

【关键词】歌咏活动 历史发展

一、学堂乐歌时期

纵观歌咏活动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其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教育功能。歌咏活动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时期,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为了凝聚国人之精神力量,涌现了大量以爱国救亡为主题的爱国歌曲。学堂里所教授的也主要以灌输富国强兵,拯救国家危亡的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歌曲为主,站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对于心智还未成熟,处于发展时期的儿童来说,是显然不科学和具有思想压力的。但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又是十分必要且无奈之举。当时的歌曲也不乏有少量儿童歌曲及合唱是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儿童的心理活动特征,表现儿童精神面貌及性格特点。这也是我国儿童歌咏活动的早期发展阶段其不足之处在于歌曲唱法单一(多为齐唱),数量较少,且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于儿童在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优点是在歌曲结构上,节奏简单匀称,旋律柔和动听,较为符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已经出现钢琴伴奏的合唱,这也是我国接受新鲜事物,与世界儿童音乐发展接轨,走向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结合当时动荡的时代背景,尽管儿童歌曲创作并不太成熟,但这些优秀的音乐工作从事者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以李叔同的三声部合唱《春游》为例。20世纪30年代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社会各阶层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抗日音乐体裁也日趋成熟,如艺术歌曲、合唱歌曲、进行曲、电影音乐等多种抗日体裁类型。其中,歌咏活动以群众性歌咏活动为突出代表。歌曲的创作与演出也扩大到社会的各阶层。在当时,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培养院校主要是上海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培养了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等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其中以吕骥、冼星海、安波、马可、郑律成等优秀音乐家为代表,还有从海外学成归国的马思聪、江文也等卓越的音乐家也陆续加入到抗日音乐的歌曲创作中。

抗日救亡运动的歌曲在当时主要有三个不同群体进行创作,第一个群体是以左翼联盟为根据地的艺术工作者,左翼文艺界拍摄了《风云儿女》等电影、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等著名爱国歌曲,在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宣传抗日救亡,用艺术唤醒民众。[1]他们的音乐语言通俗生动,风格明快有力,结构短小精悍,开创了我国音乐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大众化、民族化的崭新局面;第二个群体体是以国立音专为代表的群众歌咏活动,其特点是将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与我国传统音乐相结合,创作了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新音乐。第三个群体是以鲁迅艺术学院为代表的群众歌咏活动,由于当时延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力量十分匮乏,因此在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之初只设立了戏剧、音乐、美术、文学四个系延安鲁艺的创作歌曲在题材上主要以抗战、军旅、劳动生活为主,在体裁上,进行曲风格的战斗性歌曲是当时时代的主旋律,最能表达和宣泄中国军民抗战的情绪[2]其音乐特点可分为三点。第一,贴合边区生活实际,以边区老百姓的生活日常为主要创作素材,旋律通俗易懂。第二,结合当地民歌,传统小调和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第三,主要围绕抗战主题,塑造出中国军人誓死保卫祖国的战斗形象和老百姓坚信抗日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心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对应试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了美育的发展,因此在开国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文革时期,我国的美育发展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我国的美育工作才开始慢慢步入正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及改革措施。在2020年10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可见国家对于美育工作的重视已经提上日程,这也为后面美育工作的展开及实施提供了总依据。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歌咏活动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对我国的传统文艺和外来音乐文化制定了文艺事业的总方针,这一方针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继续延续《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思想理念。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从海外留学归来的音乐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我国的音乐文化建设中,使得音乐文化传播浪潮不减反增。借鉴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抗日救亡时期,音乐工作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创作大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我国积累了丰富的音乐创作经验。结合西方的作曲技法和中国传统音乐的语音特征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成为一股潮流,各种风格的歌咏活动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新中国社会的变革,将中国人民从苦难的战争中解救出来,并以崭新的面貌和祥和的气氛给予人们新的感受,部分作家重拾了20世纪上半叶隐形存在的抒情、写意风格和手法的合唱创作思维,借景抒情地表达着对祖国繁荣富强的赞美,以别具一格地音乐语言,反映着社会主义现实生活”。

[3]除此之外,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对传统音乐开始进行整理,改编,创新,赋予了传统音乐新的生命。创作的新作品也逐渐开始往审美、抒情风格转变,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结语

歌咏活动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无论烽火四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丰衣足食的和平时期歌咏活动都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一般来说,歌咏活动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真实写照,通过歌咏活动的表演,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葛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联及左翼文艺运动[J].大江南北,2020(03).

[2]唐晓飞.延安鲁艺歌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7.

[3]任秀蕾.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


[1] 葛玮:《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联及左翼文艺运动》,载《大江南北》2020年第3期,第11页。

[2] 唐晓飞:《延安鲁艺歌曲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第45页。

[3] 任秀蕾:《20世纪中国合唱创作思维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30页。